桐乡是一座文化底蕴浓郁的城市,温润细腻。它的每一个镇,每一条街,都有着各自独属的回忆,而每个镇街名字则是最好的历史凭证。 今天,我们要拨开时光留下的淡淡云烟,揭开桐乡镇街背后那些尘封的故事。如果你所知道的镇街“前世今生”和这里的不一样,也期待分享哟! 梧桐街道梧桐古称凤鸣市,早年的市,只是一个小小的草市,位置在老城西北即今桐乡六中的所在。据说此地昔多梧桐,五代时有凤凰来集,凤凰本是一只想象中的鸟,“凤鸟何时此地鸣?”明弘治年间(—),桐乡县令李廷梧以诗存疑,同时又寄寓了美好的希望。 凤鸣街道 凤鸣街道由过去的同福、史桥和灵安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为什么称“凤鸣”呢?这跟城区建设和地域传统文化有关系。 因为原灵安和同福都在老梧桐镇的南面。旧时,灵安镇和同福乡有些村庄与梧桐紧密相依,当地农民出市大多前往梧桐。梧桐镇古称凤鸣市,相传五代时,曾有凤凰来栖,宛转鸣叫,百鸟飞来,围绕唱和。
所以在桐乡,“凤鸣”是个吉祥名词,有些桥、路、学校等皆以“凤鸣”命名,故纳入主城区之街道也随梧桐古名而称。这样主城区北有“龙翔”,南有“凤鸣”,就形成了龙凤南北呼应之势,彰显了桐乡传统文化的内涵。 龙翔街道 不少桐乡人还习惯称龙翔街道为“炉头”,其实,说起炉头这个地名,大家自然会想起炉头的冶铸业。杭嘉湖地区多水,传说炉头这个地方,曾经柞树成林,故名“柞溪”。而“炉头”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与一个名叫沈东溪的人有关。 明朝时有沈东溪家族自吴兴(今湖州市郊区)竹墩村迁此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除在近设店销售外,还在松江、嘉善、平湖、嘉兴、硖石、湖州等地各大杂货店挂牌经营沈氏冶坊铁器。其时镇之西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也因之渐称炉头。 此名一直沿用到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炉头镇,改为龙翔街道。 濮院镇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 濮院之名,始于南宋,其时属梧桐乡。建炎二年(),著作郎濮云翔(濮凤)随宋高宗南渡,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综有功,升任吏部侍郎,下诏赐其居住宅第为“濮院”,后移作镇名。 高桥镇 高桥旧时人们习惯称之为“沙渚高桥”。高桥镇名的由来,相传与一座桥有关。该老桥横跨于中沙渚塘之上,桥名称“沙渚高桥”,又称“大高桥”。 “沙渚高桥高,仰头帽子掉。”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 其实,现在看来沙渚高桥并不高,桥长26米、宽米、高仅.2米,虽然从外观来看这座桥并不是很雄伟,名声却很响亮。 屠甸镇 关于屠甸的由来,有三种不同版本。 一说是屠甸之名与屠姓有关。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有谓为屠岸贾故里者,说殊不经,然有屠庵及屠家桥,则地名固以姓传。”屠岸贾乃战国时赵国一大臣,电影《赵氏孤儿》中的主要反派人物。认为屠甸与他有关,这种解说不合常规,也无史料可证。而从古代一些以屠姓的庵桥名称来看,屠甸之名跟屠姓有关不无道理。 另有一说,说屠甸旧名“石人泾”,系地以水名。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寂照(寺)有二石佛,温润如玉,顶冠冕,披缦夜……寺前有河,自西南流来,有名石人泾者,世传石佛在此浮来,故名。”旧时镇上有石泾寺桥、石泾缘官桥等,桥名皆冠以“石泾”两字。现镇上也建有“石泾公园”。由此看来,屠甸与“石泾”也有关连,年《桐乡县地名志》称“于此似亦可略窥地名嬗递之迹。” 而据当地几位老先生说,“屠甸”中的“甸”原意是郊外平坦低洼的田地;当地方言“大”亦叫“屠”。因此,“屠甸”也有一大块田地的意思。了解屠甸地形地貌的都知道,屠甸属一马平川之地,地势低洼,贯穿镇中部的长山河一发洪水,即可淹没两岸大片土地。所以说它是“大甸子”的意思,也似有可信可考之处。 崇福镇 崇福春秋时为吴越边界之地,称御儿。镇西郊有何城遗址,相传为当年吴拒越所建。汉时又称御儿为语儿。镇东有南沙渚塘,古时即称语儿中泾,又称语溪,镇亦别名语溪。晚唐时已有崇德之名。唐乾符六年()为义和镇。后梁开平初,以运河右侧为义和市,左侧为语儿市。后晋天福三年(98)置崇德县,设县治于镇。清康熙元年(),改崇德县为石门县,民国初复称崇德县,镇一直为县治,直至年撤销崇德县建置止。 民国22年(19),称崇福镇,以镇有建于梁天监二年(50)的崇福寺得名。民国25年(),改名崇德镇。日伪时期,曾称语溪镇。抗战胜利后,复称崇福镇。解放后,年5月,划为县直属镇。年10月,为崇福公社崇福管理区。年6月,恢复镇建置。“文革”期间,一度改称红卫镇。不久复称崇福镇。年10月,撤销上市乡建制,原上市乡行政区域并入崇福镇。洲泉镇 洲泉,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洲泉呢?“洲”,其本意是水中的一块陆地(《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洲泉之“泉”,原为金钱之“钱”。何以得名“洲钱”?旧志记载,“四周皆水,其中一地如钱”。《嘉兴府图记》亦谓:“洲钱市,在积善乡,地形如钱,周遭皆水。” 后来,“洲钱”,渐渐写作了“洲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吴方言中,“泉”“钱”同音。“泉”,古代又是钱币的名称。《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今古异名。”至少在明末清初,“洲钱”又有了“洲泉”之名。清康熙时朱紘撰有《洲泉积善录》。
关于湘溪这个雅称,又有什么由来呢?相传宋汉恭宪王七世孙、赵善应之子赵汝愚即生于洲钱。赵汝愚后任右丞相,因而洲钱又称相州,由此衍生湘洲、湘溪等雅称。 大麻镇 大麻古称麻溪。有传镇名与本地出产络麻无涉,而是与河流有关。 从前,大麻镇上除市河外还有两条河流,一条叫“麻溪”,另一条叫“大麻渎”。麻溪源于从天目山而来的苕溪,流到这里,有麻姑仙子在麻姑墩炼丹的传说,因而名其支流曰“麻溪”。麻溪横贯镇中心区,西通市河,东到漾角廊即弯向南去,连接广枝桥港;其上有石桥,名曰“流芳”,故俗称流芳桥港。因系闹市,流芳桥著称于乡里,大家叫惯了流芳桥港,麻溪之名反而渐趋湮没。镇名古称麻溪就是以河流命名的。
一个地方以河流命名,这在江南水乡比较常见。大麻及其周边地区,河、浜、港、漾纵横交叉,小地名以河浜命名者并不鲜见,亦可佐证镇名的源出。 河山镇 据明万历三十九年()《崇德县志》记载,明代河山地域属崇德县石门乡。民国时期属五泾乡。 据老人们回忆,60多年前,该地还不称“河山”,当时乡名为“大安联合乡”。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踩上了含山,在山上修工事,筑造碉堡,把枪口对准了含山周围的村庄。该乡大泗浜有个“秀才”,人称“陆先生”,对日寇的侵略行为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他从民族英雄岳飞“还我河山”的壮语中得到了启迪,就找本乡的庄乡长,建议将大安乡改为河山乡,以示抗日的决心。庄乡长采纳了他的建议,遂将“大安联合乡”改名为“河山乡”。从此广大乡民爱国保家热情高涨,被日寇拉去的民夫纷纷逃了回来,还经常派人同当时主张抗日的国民党爱国部队62师联系。
4年冬,日寇在含山的据点,终于被62师摧毁,四乡百姓为之高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山地域曾被分成两个乡:河山乡和张褚乡。年两乡合并称河山乡。年原八泉乡并入后称河山镇。 乌镇镇 关于乌镇镇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乌镇”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乌赞将军而名。乌镇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 还有一种说法,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元丰初年(),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石门镇 石门亦称石门湾、石湾,俗称湾里,别称玉溪镇。据清《石门乡土历史》载:春秋时吴越争霸,两国于此接壤,“昔越勾践垒石为门,以为屏蔽。吴亦筑城于其地,以绝越兵,洵险要之地。”故始称石门,其历史悠久。 五代吴越王钱元瓘时(后晋天福三年,即98年)割嘉兴西部七乡置崇德县,石门即属其所辖。明宣德五年(年)析置桐乡县,崇桐两县分治石门。镇东、北归桐治,称石湾镇;西、南归崇治,称石门镇。清初为避皇太极年号之讳,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石门镇遂改称玉溪镇。民国后石门复改崇德县,镇亦复称石门。 年桐崇两县合并,镇仍沿用石门之名。 开发区 桐乡经济开发区于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是浙江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年12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设立并公告,通过ISO质量管理和ISO01环境管理双论证,是全省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之一。 作为桐乡经济建设的主平台,桐乡经济开发区这一名称与定位十分相符。 振东新区 振东新区,顾名思义,小编觉得应该就是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振东新区位于桐乡市区东部,前身为振兴东路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于4年,年8月,根据桐乡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成立振东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新区已形成“四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架构,区域规模不断壮大。 内容为小编网络综合整理而来,若有不当,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赞赏 长按白殿的危害白癜丸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