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宣传标语 卢九家族是清末民初澳门最具影响力的华商家族之一,卢九、卢廉若父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乐善好施,为推动澳门的发展和华人社会的进步作出过贡献。 卢华绍,小名“耇”,字育诺,号焯之,又名卢九。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潮连卢边村海田坊。清咸丰七年(年)随乡人到澳门谋生。 卢华绍(卢九)像 卢华绍以“卢九”之名行于世,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澳门的“一代赌王”。几十年间,卢九及其家族成员纵横省澳(省城广州与澳门),际会风云。先是专营烟、银钱找换生意,开设“宝行银号”财雄一方。后与人合作,投得澳门赌牌,成立“豪兴娱乐公司”,成为晚清澳门赌王。同时,卢九又涉足贸易、房地产、金融、缫丝工业、茶叶加工等诸多行业,更将商业触角伸入省城广州以及全省各地。在社会活动方面,卢九由医院至年,医院的“总理”和“值理”,并领头创建澳门同善堂、广州同善堂、潮连(家乡)同善堂和“普仁善堂”,领导和组织慈善赈济活动;参与澳葡政府若干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热心华人慈善事业和华人子弟教育,对澳门华人社会和内地乡民贡献良多。曾两次获澳葡政府颁授勋章和获清朝廷赏赐花翎二品顶戴鉴运使衔。 卢廉若像 卢九的长子卢廉若,是澳门近代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华人领袖。曾医院、中华总商会等华人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在近代澳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贡献巨大,被誉为“澳门皇帝”。民国后,卢廉若获黎元洪总统特赏三等嘉禾章,题褒“乐善好施”匾额。此外,卢九的其他子侄,亦在不同领域为澳门乃至内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开发沙冈惠及贫民 年1月12日的《澳门宪报》第2号有云:“卢九房地产开发惠及贫民百姓安居营生”。是年1月,卢九禀请批领沙冈一带(乱葬冈)地段,兴建廉价屋铺,扩展街区,以满足工艺和商业居民之租住要求。澳葡总督对卢九的设想非常赞赏,准将沙冈一带地段批给卢九。卢九很快就完成了规划建设,在原来的乱葬冈地段建起无数小屋和楼宇,纵横行列,蔚为大观。对卢九开发沙冈,将乱葬冈改造为城市街区,时人口碑颇佳。年1月26日《镜海丛报》评论说:“沙冈现在所有各地段,统归华人大商卢焯之(卢九),又名卢华绍承领,卢具雄资,肯为有益地方之事,就此而论,异时各宇修成,不惟西洋国家,实叨利赖,工艺贫民亦庆康居贱贷矣。卢商之百十取赢”。卢九此举,确实有益于改造城区,有益于贫民百姓安居营生。据年《澳门宪报》记载:有余户贫民是免租入住,有余户是低租入住卢九建设的楼房。这次开发改造建设得到了澳葡政府总督的特别“嘉许”勋章。 热心华人慈善事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大量内地华人的涌入,华人商业在澳门迅速从附属型转向主控型,并逐步控制了澳门的产业群;华人社会亦逐渐成为晚清澳门最大的社群。卢九及其侄卢光裕,其子卢廉若、卢煊仲、卢怡若积极主持或参与澳门华人社会的各项活动,对近代澳门华人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华人社会的形成以及华商地位的提升,民间赈灾、慈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广大华人参与、以华人慈善机构为核心的慈善赈济系统逐步完善。其中,最为著名的医院和同善堂,在近代澳门华人社会赈济与慈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卢九医院及同善堂的筹建和运营。可以说,卢九父子是近代澳门华人慈善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1 医院 清同治九年(年)6月,卢九与华商沈旺、曹有等以澳门公物会名义向澳葡医院,得到批准。该医院创设过程中,卢九带头捐巨款,也得到了华人社会,尤其是广大华商的鼎力资助。据《医院碑记》记载,有个商号医院的创建。年至年,医院倡建值事会,卢九担任主持。年结束值事会,规定每年选出12位总协值理(简称总理),还制定了《医院办事细则》。卢九家族先后有4人(卢九、卢光裕、卢廉若、卢煊仲)主持参与了医院的建立和管理,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年元旦,卢怡若与医院、澳门商会、同善堂值理与澳葡总督等合影 卢九家族以医院作为开展慈善工作以及华人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场所,对澳门华人社会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卢九在医院总理期间,捐巨款赈济香港风灾,为家乡潮连修设巷头市至高沙渡船码头石路,建长亭,建同善堂,普仁堂和义学数间。还在澳门统一镜湖义学和在广州创立同善堂、普仁堂等。 年农历7月初七日风灾,澳门海岛“塌屋伤毙人数甚多,水上覆舟沉溺人数也不少”。此时正是卢九长子卢廉若在任医院总理期间,他变卖了自己部分房产,救济灾民,修建塌房。时人称卢廉若是一个大慈善家,很多贫民家中也把卢廉若俏像掛在家中。这次救灾行动得到澳葡总督嘉许并授予“乐善好施”牌匾。卢煊仲担任医院总理历时六届,管尝值理五届,在医院事务管理方面,时间最长,亦有较大贡献。年,发动澳门各界捐款,并带头捐款筹建镜湖留医所;年,带头捐款并得到各界支持建设澳门镜湖义学新校。 2 卢九牵头创办同善堂 在医院成立20年之后的年12月1日,卢九与知名华商王麟生、张敬堂、王霭人、何连旺、蔡鹤朋联名呈文给澳门总督,请求成立同善堂。年2月25日,澳葡政府正式批准卢九等人设立同善堂的禀求。同善堂按华人风俗及依各善堂会规矩,制定《澳门同善堂章程》,并经辅政司画押批准。同善堂成立之初,卢九带头捐出巨款,购置房屋改建后作为堂址;同善堂创立后,卢九历任值事总理,不怕辛劳,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并根据慈善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成立七间下属分支机构。同善堂只务慈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专业性和专一性,使得同善堂在近代澳门华商组织中独树一帜。 澳门同善堂旧址 进入20世纪后,同善堂运营良好。年11月卢九去世,其后人对同善堂始终给予重视和支持。年,同善堂原址被澳葡政府征用,堂址要迁建,卢廉若、卢煊仲、卢怡若兄弟联合54位绅士商人发起“重建澳门同善堂”募捐活动,筹集款项在庇山耶街建成同善堂新址。卢怡若与父亲一样多年担任同善堂值理,并兼任同善堂义校校长。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年),卢怡若之母梁太夫人逝世,卢怡若将其母遗产“慨捐同善堂施赈,以体亲心,以行素志”。 推重中山支持革命 据《孙中山全集》第6卷页记载:孙中山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学校时,“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香港、澳门之间,大方阙词,无所忌讳”。《澳门之医业》载:读书期间,孙中山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交往甚密,并不时到澳门,驻停于杨鹤龄寓所。澳门华商卢九、曹善业、何连旺等常邀请孙中山为其家人治病,致孙中山逐渐与澳门绅商热稔,其医术在澳门已有一定影响。年7月23日,孙中山以最优异成绩毕业。同年9月,有卢九、何连旺、曹善业、吴节薇等引荐,并经其本人“屡请”,孙中山为澳门医院“破例”聘用,孙中山由此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 年9月26日,卢九等广东籍华商在《镜湖丛报》刊登广告“春满镜湖”称孙中山为“大国手”,并为之厘定诊金规条。 孙中山在医院开诊之初,虽然医术高明,但澳门华人对西医不了解,持怀疑态度。为此,卢九等华商便四处宣传,大力推广。9月26日,卢九率领一批自称“乡愚弟”的广东籍华商在《镜湖丛报》以“春满镜湖”为题刊登启事,热情推介孙逸仙(孙中山)的人品及医术,并厘定孙中山开诊赠医的“规条”“刻候”。医院一批绅董,著名华商如此推崇一位医生,且为之厘定诊金规条,实为罕见。多年以后,孙中山对华商卢九等的远见卓识与鼎力支持仍感念不忘:“予既卜居于澳门,澳门中国医局之华董所以提携而嘘拂之者无所不至,除给予医室及病房外,更为予购置药材及器械于伦敦”(《孙中山全集》第1卷载)。在齐心合力推广西医的过程中,孙中山的人品、气质及医术为华商所赏识,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以后孙中山在澳门从事革命活动并继续得到华商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卢九的几个儿子一直向往革命,对孙中山及同盟会的工作,始终抱着巨大的热情,不但在澳门开展系列活动,而且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是澳门早期革命的主要推手。 卢怡若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 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在香山人唐雄的帮助下,寻机逃到澳门。在此危急之际,卢九以其在省澳的影响和势力,向孙中山伸出援手:“孙博士之居澳也······不久,闻于清廷下通缉令,事颇急,荣禄公(卢九)华商与葡籍友人飞若瑟(飞二)者,以船护至香港,转神户焉。”(《孙逸仙与澳门和革命》载)。 年5月20日孙中山访问澳门,下榻卢家府邸“娱园”,孙中山在春草堂专门与卢氏兄弟等合影留念。 年9月,冯自由受孙中山的委托,到澳门“联络同志”,同盟会开始在澳门发展组织。年冬,同盟会澳门分会成立,华人中的一些“革命者”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卢廉若兄弟四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卢怡若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澳门同盟会活动经费均由卢怡若承担(卢怡若传记述)。据卢怡若回忆:“我们兄弟差不多对革命都有兴趣,我哥哥和弟弟们都是同盟会的会员,我的四弟(兴原)还参加了黄花岗之役。”(据《台湾新生报》年4月9日题为旅澳老同盟会会员卢怡若昨日来台中记述)年5月,已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应卢廉若兄弟邀请访问澳门,下榻卢家府邸“娱园”,在卢廉若的安排下,澳门中葡各界人士百余人在娱园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年5月20日,孙中山还专门与卢廉若、卢煊仲、卢怡若、卢兴原兄弟等在春草堂合影留念。 捐资办学发展教育 卢九家族对捐资办学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究其原因,首先跟卢九的经历有关。“卢九以寒畯起家,悯贫民不识字者之苦”,自己致富以后,“推及贫苦,深知读书明理之重要,遂有在澳门、潮连办学之举”。受到家庭的熏陶,卢九子孙后人发奋读书,或考取功名,或留学欧美,或博士、律师、工程师等,卓有建树。 潮连义学 光绪年间,卢九家族在商界崛起后,卢九首先以“公善堂”名义筹建家乡潮连义学。在乡中兴办善堂,一直是家乡父老的愿望,卢九家族成员倡办兴建潮连“普仁善堂”,得到了众乡亲的支持。年(民国二年),潮连“普仁善堂”正式创立。最初仅办了一所潮连义学,为使家乡子弟能读书认字,卢九再续出资创建本族卢姓义学共四所。卢子骏编撰《潮连乡志》卷四记载:“乃设公善堂义学数所,以惠寒畯,行之数年,成就颇众。”受到父亲影响,卢光裕、卢廉若、卢煊仲、卢怡若、卢兴原等子侄均积极在家乡兴办教育,以先人名义题捐,购置地址,创办芦溪小学。年,卢光裕、卢廉若、卢煊仲等再次捐款,建立芦溪义学。除购义学校址外,其余款项放揭生息,以支付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 卢九去世后,其长子卢廉若率众兄弟继承父亲乐善美德,在乡尝设公善堂,再办义学数所,以惠寒畯,培植乡中子弟。 在澳门,卢九家族对开蒙兴学、承继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年,卢九与医院的绅董们考虑到澳门各区失学儿童的分布情况以及就读方便问题,乃依照蒙馆样式,创办蒙学书塾五所,总称为“镜湖义塾”。年又创立“镜湖义学”一所。作为医院的绅董,卢廉若对医院所办的义塾、义学筹划参与,尽心出力,致力以儒学启蒙华人学童。在帮助医院办好义学的同时,卢廉若还牵头创办了澳门孔教学校。该校生源广大,影响大,每年生源多至千人。卢怡若对教育也很重视。年,为使渔民子弟能读上书,卢怡若专门开办了澳门首间渔民子女学校,并兼任为校长。在任内,给学童免学费,并赠书籍文具。由于渔民漂泊不定,上岸逗留时间不一,以致学生返校参差,影响学业。怡若经过调查,认为要在澳门发展渔民教育,必须在办学体制上作重大的改革,学校要有校舍,使渔民学童食宿于校内。为办好渔民学校,怡若四处发动,筹措资金,费尽心血,受到澳葡政府和各界人士,特别是渔民们的赞誉。 年卢廉若病逝,葬礼在澳门举行,场面盛大空前。其灵柩上面覆盖着三面旗帜:葡萄牙国旗、国民党党旗和赛马俱乐部会旗。前来吊唁的有澳门各个协会和公司的代表、有内地友好人士、家乡乡亲,还有教师和学生。澳葡政府总督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卢廉若绅士为澳葡政府、澳门华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送葬路上,所有的炮台、澳葡政府机关楼房及军舰均下半旗致哀,华人家门口掛上悼念带。在澳门历史上,澳葡政府第一次给予中国人士这种礼遇。 卢廉若送葬队伍环绕澳门街头行走场面 年12月27日,卢廉若被葬于广州市白云山双溪别墅旁山麓。墓碑刻有“乐善好施”四个字。前庭立有石碑,上刻“清咨政大夫花翔二品顶戴浙江补用道禀贡生卢君墓志铭”。碑文为民国名人汪兆镛所撰。卢墓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五邑侨胞耀中华》,资料整理人:马如爱 潮连 指南 转载提示:感谢您对小编的支持!若需转载,请清晰注明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18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