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水火无情,世人皆知。

据南平县志大事记大事年表记载,南平重大火灾和洪灾触目惊心。

宋代期间

景德四年(年),六月,山洪暴发,毁民宅无数。

天圣四年(年)六月,洪水至,溺死余人,毁官民宅0余间。

淳熙四年(年)五月,山洪暴发,漂民居0余间。

淳熙十六年(年)九月,火焚民宅,存者无几。

淳佑十二年(年)六月,洪水进城,漂庐舍无数,溺死者众。

明代期间

永乐十四年(年)六月,洪水暴涨,全城皆淹,仅余灵佑庙屋脊鸱吻,民居物产荡然无存,死者无数。

成化二十二年(年),八月,火焚四鹤,西门城楼及公署,民庐,佛寺,记0余间。

弘治十一年(年),七月,县吏庐起火,焚县治,儒学,居民和城隍庙,直抵四鹤门,计0余间。

正德十二年(年),火焚卫署城楼,从通衢大道至驻军营地,计所。

嘉靖二十七年(年),六月三十,洪水至,北起建安,东南至吉溪诸乡,共余里,水深一丈,地平荡为湖泊,漂民宅无数,溺死者众。

嘉靖三十年(年),十二月二十九夜,东北,西南2街起火,经晨不息,焚官署民居数千间。

万历三年(年),五月初五,洪水进城,深2丈余。西郊、水南、水东余户民宅荡然无存,死者无数。

崇祯八年(年),七月初六,火毁西门,南门、延福门、小水门城楼及民宅、公署、驿铺、祠庙;计14坊余所。知县王道昆捐资修建威武楼防火墙。

清代期间

康熙三十二年(年),九月二十八,火烧7坊封面、焚民居余所。

乾隆十五年(年),七月初九,洪水至,逾城垛5丈,,毁民居余间,溺死3人;石垄坑山崩,坏民宅32间,压死14人。

乾隆二十九年(年)洪水暴涨,城崩78丈,后修复。

乾隆四十九年(年),五月二十一,东溪暴涨,浮尸狼藉。米价骤涨,乡民以树皮草根果腹。外歧村黄竹生米(开花),灾民采之充饥。

光绪二十六年(年),是年,特大洪水爆发后鼠疫流行,死余人。

民国26年,6—8月闽江洪水6次暴涨,灾情历史罕见,木排竹筏荡然无存。

水火虽然无情!然而,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安危,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度重视防汛、防火、防灾工作。尤其高度重视防汛工作,汛前就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从领导、组织、责任、预案和物资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入汛后,市防汛办、气象、水文等单位进一步加强防汛预测会商,提前预警。灾情出现,全市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人民子弟兵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南平抓住水口水电站建设的契机,进行大规模防护城坚固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抗灾能力大大加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保护神!

南平文化名人刘光舟先生撰写的《以史为鉴说防洪》一文,重点强调了,洪水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并引申为人之道,读之发人深省,赖人寻味,阅之明也。(肖世华)

以史为鉴说防洪

刘光舟

延平有一条家喻户晓,老孺皆知的防洪古谚语:“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水”。五月十三(农历)是什么日子呢?传说是三国刘备部将关羽的生日,延平人崇拜关公,借助神威,警示百姓五月是涨大水的季节,洪水是延平的第一自然灾害。谚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条谚语是延平人千百年来在抗洪救灾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经验性,民俗性和科学性。对当代的防洪救灾,将有永恒的意义。

笔者有一个数据,清代从顺治至宣统,近三百年间,延平共发生水灾九次,平均每三十年发生一次水灾,七月二次。佐证:“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水”是大自然运转中在延平的规律。据《南平县志》载:“清顺治四年(公元年),四月滛雨不止。五月十八日大水至,二十四日方退,漂流民物产,不可胜计。进贤坊地沉,坏民居庐十五间,西郊后山裂,四乡崩颓,不可枚举。”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年)五月初二日,溪水大涨,自延福门,东远小水门,西至左三坊,平街水满二尺余,初四日始退。”

“光绪十二年(公元年)七月十五大雨,十八日大水入城,东溪漂流房屋无算,知府雷榜荣以延平府直匾加帽靴送,入河禳之(祈免灾殃的祭祀),午刻水退。巡道恩良会同雷守,知县秋嘉禾(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父亲)捐米煮粥,用船载往西北门外,给遭水之不能爨者。

以史为鉴,从古到今,延平发洪水的时间多在农历五月,年,年二次“百年一遇”的大洪也是在“关公磨刀水”之中。笔者建议每年农历五月定为延平“防洪消灾月”有洪抗洪,无洪防洪。过了五月,延平俗称“分龙”,东边太阳,西边雨,雨季基本结束。

古代没有气象台,天气预报靠谚语,又如“三春多霖,仲夏暴涨。”“三春”即孟春,仲春、季春,也就是一月、二月、三月。“多霖”即久下不停的雨。“仲夏”即农历五月要暴涨。延平的大洪水便是这条谚语的印证,比省市气象台专家的“冷暖气流拉锯殃及”的术语更朴实,易懂,准确。“三春多霖”是洪水、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气象台不妨多研究地方谚语。

以史为鉴,从大禹治水,迄今已几千年了,仍在抗洪,而且洪水的几率比古代密,从三十年缩至十几年,受害的程度比古代重,几天时间,几十亿钱,水漂了。说明要征服自然何等困难,做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天地人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看来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水的论述是十分精彩的,值得一读。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摧毁坚强之物没有什么能胜过水,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实行。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等等水的自然现象。

笔者与世纪老人卢世钤先生漫谈探讨年洪灾、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卢老讲了一个成语:“根深蒂固”。古代的延平森林茂盛,大树参天,树枝长多少宽,树根就长多少宽,“根深蒂固”便是预防洪水、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宋代范成大诗曰:“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此诗以树喻为学习,道理是一样的,一株大树的盘根错节能保护数百平方的土壤。从历史上考证,古代延平找不到泥石流这个词,滑坡也不多见。

笔者孩提时寄读老樟湖坂,知悉为什么叫樟湖坂。它与防洪有密切的关系。千年古镇樟湖地处闽江边,房子多建在湖旁,旱季,湖水是居民的“水缸”。雨季,闽江洪涛直冲石階和民居,舟船可以驶到家门口,但不滑坡,为什么?由于沿湖有几十株四时不凋的巨大樟树,俗称“风水树”既防风,又抗水,平时又是“氧气瓶”。樟树的“根深蒂固”,保护了十里长湖,绿色护坡像铁板一样,要比石头、钢筋水泥牢固经久。樟湖人崇为保护神,焚香祈祷,子子孙孙承之无疆。这就是樟湖坂的来历。

当今,宝珠村仍有“风水树”,多数村庄看不到“根深蒂固”的大树了,滑坡和泥石流潜伏在居民的房前屋后,当“三春多霖,仲夏暴涨”时一刹那山崩地裂,家破人亡。

以史为鉴,为何古代洪涝少,当今水灾多。卢老讲了另一个成语:“涵蓄水源”。年的洪灾称“百年一遇”。但雨量不一定是百年一遇,也就是说同样的雨量,可能产生不同的灾害。清民时期“三春多霖”时,相当多的雨水被树木涵蓄了,地表涵蓄不了的水流入河流。现在由于植被涵蓄水量差,雨水快速地流入溪流。志书载:“南平去炎海,五百里而遥”,清代闽北只有山塘,没有水库和水电站,五百里的闽江及支流,畅通无阻,当今闽西北数以千计的大小水库及水电站,处处是拦河坝,理论上水库可以调控洪水,实际如何呢?笔者质疑水库调控不当是造成重大灾害的人为因素之一。“雨过天睛”之日,后有“狂风暴雨”之时。

上图为年特大洪灾,福建武警总队直属支队官兵参加南平抢险救灾,他们住宿在南平一中。

关公磨刀日

端午节过后几天就是雨节,在夏历的五月十三。在民间雨节又称关公磨刀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长期以来,民间以此作为观察天气迹象和社会动态的参照物,并广泛流传。

南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公共







































白癜风得治疗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20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