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闽南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俗称“三月节”。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扫墓,“三月三”的由来根据传说是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起源寒食,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其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等流亡别国,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便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停火三天,不吃烟火食,只准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去冬节一百五日”(《荆楚岁时记》),即在清明前一、二日,其主要习俗是拜扫墓茔。

大约在元代以后,民间逐渐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源于清明风。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称之清明。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

祭祖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石井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如今,闽南地方还保留清明节做“润饼菜”这样的风俗习惯。

上墓

亦称“扫墓”。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在闽南清明节习俗中,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在闽南清明节习俗中,扫墓时,携带子女到祖先墓上,为坟墓除棘草、培墓土、描碑文(旧用朱砂调蛋清,后用红漆)、献“纸钱”,然后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寄托哀思,墓祭缅怀先人。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注:图文取自网络由石井印象整理编排,版权归原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本文仅限学习与交流,不做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一直在大力弘扬郑成功文化,打造泉州海丝文化品牌,欢迎远方的朋友来石井作客!

赞赏

长按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癫疯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20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