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街坊,

谈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这个村子,

我们会想起什么?

我们早已适应了这里的风土,

看惯了街坊邻里之间的面容。

早晨,我们沿着惯常的路径外出;

傍晚,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原路返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一景一物我们熟悉到可以视而不见。

然而,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

她的历史、她的沿革、她的故事,

我们又了解多少?

身边的历史

小e将推出栏目,为街坊推送关于嘉禾街自然村的系列报道,带领你重新认识你生活的地方。通过整理族谱、县志、笔记,综合长者们的讲述,试图重新还原斑驳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也希望街坊们通过简略的文字,

能够重新回顾一起走过的路,

对脚下的乡土保持鲜活的记忆。

第三期,让我们走进新村

新村社区全景航拍(摄于年)

新村位于广州市北(现白云区嘉禾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0公里,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新村地处广州市老城区和新白云机场之间,村西紧靠国道,隔公路与科甲水村对望,与科甲水村同属一个行政村。村北有长湴村,也称长红。均禾大道由村北部穿过,北为长湴,南为新村。新村内有下新村街、上村南街连贯,贯通新村腹地,成为现代商业街。

下新村街(摄于年)

新村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八年(年),距今已有年。开基祖越元杰公在明孝宗弘治八年(年)自广东南雄珠玑巷辗转迁徙到当时的广州府禺北创立新村,清乾隆45年永裕、应举、星照、恒敬、朝进等越氏诸公先贤东迁创立上新村,新村从此有了上下新村之分,但同为新村。

越元杰纪念公园(摄于年)

清末民初社会局势不稳,新村大量人口外迁。光绪二十八年,二十世存诚公修族谱时指出越、黄、钟(现为越、黄、莫)三姓同居,男丁五百口。年新村总人口才超过五百人,可知从清末到民国新村的人口流失程度。现今据不完全统计,新村户籍人口约人。

新村古属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清代属番禺县慕德里司。民国时新村又分片为约,上新村为上约,下新村分东西约。建国前后行政区划多变,在不同时期,新村曾隶属于番禺县、嘉禾区、嘉禾乡、均禾乡、广州市郊区三元里公社长新乡、嘉禾街等等,不一而足。新村现分四个经济社,即5、6、7、8社。辖内有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广东警官学院、嘉禾街派出所等机关单位;及新村幼儿园、新科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古时新村以旱地水田为主,物产丰富,如果不是大旱、大水,农业必定是丰年。古代新村地势东部和南部较高,西部和北部较低,地貌结构种类多样,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在新村地貌已和古时大不相同,皆以平地为主,已然看不出地势走向。而新村所有的耕地也都成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村民亦转为城镇居民。旧时落后的村野面貌如今已焕然一新。

新村古时有数间宗祠,但或因年久失修毁坏或毁于战火,现存宗祠为年重建的六社祠堂,以及年修建的清德堂。新村六社祠堂位于下新村街41号,单层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该祠堂原是新科第六生产社居民用于祭祀的场所,现多用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六社祠堂始建于清朝,具体年份不可考,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又于年在原址重建,使用至今。

六社祠堂(摄于年)

越氏清德堂(摄于年)

新村先贤创村时自立堂号“清德堂”,后辈建祠堂仍沿用该名。新村越氏清德堂位于上村中街越元杰纪念公园内,占地面积平方,建筑面积1平方米。现今的越氏清德堂为现代建筑,作纪念及活动用途。

新村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新村先后建立起了农会、武装起义委员会、武工队、民兵组织及妇女会。在上级禺北党委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工作,建立统一战线,配合广州东北郊游击大队打击敌伪政权,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纪念碑(摄于年)

民国时期,珠江流域暴发洪水,新村亦严重受灾,大量房屋损毁、大片农田受淹。抗日战争期间,新村遭受飞机轰炸,炸死村民39人,伤44人,房屋毁近半。此等天灾人祸使新村遭受莫大伤害。

据史料记载,新村越氏一门亦不乏豪杰。如越豪帮,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年间,青年时期功名有成,晚年开设善堂、赠医送药,亦曾夜殓革命党人遗骸。

这一期新村的历史

就为各位乡亲讲述到这里,

以后还会对其他村的历史进行记述。

敬请大家







































百殿疯能治好吗
科学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27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