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湖南行19(永顺) 下午3点多,从张家界土司城停车场出发,我们去凤凰古城。途中经过永顺县的芙蓉镇。有人讲过,这两地风格差不多,去了凤凰就没必要去芙蓉了,但我们已经到了这里,路过而不进失之交臂,岂不是有点可惜?那就看一下吧。一看之下,没想到这个芙蓉镇还真值得一看! 芙蓉镇 其实这个地方本不叫芙蓉镇,它的原名叫“王村”,因在此拍摄电影《芙蓉镇》而名声大噪,人们都不叫它的原名而叫它为芙蓉镇,久而久之,后来索性就把地名改为芙蓉镇了。 芙蓉镇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小镇,也不全是因为拍了电影而发迹,它位于酉水之滨,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秦汉时土王的王都,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五代十国时称溪州,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街面上一处 前,正在播放《芙蓉镇》电影。 其实,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 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使人流连忘返。 我们进镇参观。 首先来到一个广场上,右侧的舞台上写着“摆手堂”。土家人的“摆手”活动就是固定在“摆手堂”进行的(什么是“摆手”,请见“扩展阅读”)。土家人的创世纪歌谣《摆手歌词》,描写的就是土家人沿着酉水溯流而上,在湘鄂西广大地区开疆拓土、繁衍生息的。 广场上由土家族服务人员领着,一起互动,教游客跳摆手舞。 动作其实挺简单的,跟着他们学学摆手。 都参与进来,体验一下土家族的风俗。 往前走,看见“土王祠”了。 芙蓉镇上还有记载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 公元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治,铸斤铜柱为证。据史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 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 芙蓉镇 我们看到一座桥,好像这种在桥上有建筑物的都叫“风雨桥”,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 此桥名叫“土王桥”(反正在湘西的旅游景点名叫“土王”的太多了,有没有点个性化的名称啊?)。 桥上有一中年妇女正在纺线(我悟出一点规律了,凡旅游景点都在风雨桥上设有民俗表演)。 在桥上见到的这条小河。 向前走,转过一个弯后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看到一个美妙的画面! 酉水与土家吊脚楼相映成辉,风景如画。 当时在芙蓉镇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画面右上的城楼,不然当时要应当上去看看。 这是个刻意取景的构图。 我们走近“土王行宫”。 现在这里有一个展览,名曰:湘西匪事。 正厅里供着牛头。 还真是有一个“湘西匪事”的展览。从这个说明中可以得知:他们在湘西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既有穷人,也有恶棍;他们行为复杂,他们扰乱社会,也加入了抗美援朝 的行列。所以事物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看待。 这儿又叫“酉阳宫”。 再转过去,就是芙蓉镇 的景观大瀑布了。这是营盘溪水注入酉水,形成巨大的两级瀑布,瀑布高达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跌落而下,十分壮观。每当雨季,水量充沛,其声之浩,远近十里都能听到它的声音,故有“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之说。右边石刻上的“芙蓉镇”三字是谢晋题的,他是电影《芙蓉镇》的导演。说起谢导来可是大名鼎鼎,这里不详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自己查。 看上去有点黄果树瀑布的味道,只是规模小一点。 芙蓉镇的瀑布与黄果树瀑布一样,也可以从它的里面钻过去。这是我们走到瀑布的下面观看,这是瀑布的水流在我们的外边流下。 我们走过来了,转到瀑布的右边。 走过瀑布,看到这个招牌,我们以为这就是刘晓庆在电影中开的那家小吃店呢。 不管怎么样,总是要点一碗“米豆腐”。 尝尝吧,米豆腐。 越往后走,发现满街都是米豆腐的店,几乎每家都挂出电影《芙蓉镇》的剧照,以示自己的正宗。不过这家算是比较实在的,只称自己为“刘晓庆米豆腐连锁店”。 经过一个长廊,它立在酉水边。 转过去,看到酉水的风光了。左侧那座大桥横跨酉水,名叫“芙蓉镇大桥”。 酉水河对岸就是古丈县了。古丈县是宋祖英的家乡。 这是船码头上的建筑。如果你乘船来的话,这座城楼就成为船客的迎宾楼了。 从码头开始绵亘而上的石阶,那是一条长达五里贯穿古镇的青石板路,它没有名字,于是人们就直接管它叫五里长街。
我们行走在这条古街上。 踏上古街,似乎踩在被悠长岁月遗落的碎片上面。
拾级而上,两旁的青瓦木房鳞次栉比,顺山势而错落有致。 两位老人正在观看路边晾晒着的鱼干。 这里还有“海事处”呢。我就不解,明明是内河吗,何来“海事”?史书记载芙蓉镇“位酉水北面,是酉水的重要码头,通川黔、达鄂泸,舟楫之便,得天独厚”。这反映出芙蓉镇在永顺县乃至湘西一带水路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街道两边的小店大多是传统的老店(即便不是老店也要装出老店来啊)。 这位店主悠闲地边喝茶边看视频。 这个看上去有点年头了,斑驳陆离的墙面,“豆腐作坊”的招牌,上面的五角星……(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电影《芙蓉镇》,看电影里是否出现了这座建筑)。 有时候上坡的坡度还是挺陡的。 用青石板铺就的老路,走过了多少代人? 走了上坡当然还有下坡。
还有一座“观音阁”,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华美的墙饰。 游客们逛完了风景,差不多都集中到了老街上。 这里有个弯,我们拐过去…… 正宗的“刘晓庆米豆腐店”在这里——号(就是电影里开的那家店)。 托刘晓庆的福,这家店一天能卖出多碗米豆腐。据说她挺仗义的,说我不要冠名权,让乡亲们挣钱吧!怪不得呢,满街都是(反正没有侵权的顾虑),芙蓉镇人还真的该感谢谢导和刘晓庆哈! 当然,在电影拍摄之前,米豆腐就早已是这里的特色。近30年前,一部电影把“深居闺阁人未识”的这个小小村镇,呈现在世人面前,从那以后,曾经与世隔绝的宁静被打破了,而这种深刻的影响,大概就是从一碗米豆腐开始的。 在芙蓉镇,我们又见证了一个文学作品,对一个地方经济的重大影响。 号——为了拍到这个招牌,许多人都在这里耗费了不少时间啊! 终于走到了终点——“天下 螺”“土家十大碗”——我们在这里吃晚餐。 等我们上车的时候,天色已完全黑了,芙蓉镇的灯光夜景也蛮不错的! 扫描一张夜景吧。 未完待续。扩展阅读真假芙蓉镇 在大家印象中,作家古华所著小说《芙蓉镇》中的芙蓉镇是在湘西王村,其实真正的芙蓉镇是坐落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塘村镇。 塘村镇以前叫芙蓉镇,范围包括今天的嘉禾县车头镇。塘村镇离县城有三十里路,中间隔有一条河,也就是舂陵江,本地人叫麻地河或钟水。小说中的芙蓉镇离县城也有三十里路,中间也隔有一条河,显然,古华对小说中芙蓉镇中的地理环境的描写,就是对塘村镇的描写。 小说 章《山镇风俗画》 节《一览风物》 段是对芙蓉镇名字来历的叙说。 从文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芙蓉镇的地理位置: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 2.芙蓉镇的地理环境:有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流过,流出镇口里把路远就汇合了,因而三面环水,是个狭长半岛似的地形;坐落在峡谷平坝里; 3.芙蓉镇的历史:古来为商旅歇宿、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 4.芙蓉镇的交通:从镇里出发,往南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 这四条信息,刚好和塘村镇全部对应。 1.塘村镇位处湘南,湘南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所以塘村镇符合小说对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的说法。湘西所谓的芙蓉镇,坐落于湘西吉首自治州永顺县,而湘西却位于湘贵渝鄂四省市交界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否定了芙蓉镇在湘西的说法; 2.塘村镇三面环水,地形像狭长半岛;湘南多山地丘陵,少平地,所以平地也大都几面环山,而塘村镇也不例外,所以符合小说中对芙蓉镇“坐落在峡谷平坝里”的说法。湘西所谓的芙蓉镇,不曾去过,所以对它的地理环境不是很了解; 3.塘村镇隶属嘉禾县,嘉禾县古称禾仓堡。顾名思义,禾仓堡就是驻兵屯粮的堡垒。自崇祯十二年()设置嘉禾县以来,嘉禾一带战事连连,且不断发生农民起义,起义 中不少是塘村镇人。塘村地理位置特殊,位于蓝(山)临(武)嘉(禾)三县交界处,而蓝临嘉三县刚好处于湘南粤北交界处中心位置,同时湘南粤北又是湘粤桂赣四省的交界处。于是塘村镇慢慢地就成了这一带的商业中心,号称“湘南 圩”,所以塘村镇符合小说中“古来为商旅歇宿、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的说法。而湘西所谓的芙蓉镇,却不完全是这样。 4.塘村镇位于湘粤桂交界处,来去广东广西十分方便,符合小说中对芙蓉镇交通便利的描述:从镇里出发,往南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而湘西离开广东广西那么远,又怎么可能会“从镇里出发,往南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呢,而且湘西的西边不是通往广西,而是贵州和重庆。 还有小说中把“赶圩日子”叫做“逢圩日子”,而嘉禾一带也的确“赶圩日子”叫做“逢圩日子”,当然“赶圩日子”这个词也用。另外就是小说中的食物“米豆腐”,是嘉禾一带的特色食品。 说下《芙蓉镇》的作者古华吧。古华,原名罗鸿玉,于年6月出生在嘉禾县石桥镇。自小成长生活在嘉禾,目睹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百态,在小说中很多人物事件,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年小说《芙蓉镇》发表,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随后因种种原因,旅居加拿大。在创作《芙蓉镇》前一直工作生活在湘南地区,对湘西根本就不是很熟悉,试问他又如何会以湘西所谓的芙蓉镇为故事背景来进行创作呢?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大家以为芙蓉镇在湘西的情况,我想有三个原因: 1.由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剧组,只在嘉禾拍摄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在湘西王村一带拍摄的; 2.湘西王村为了发展经济,借势改名叫芙蓉镇,并宣称小说中的芙蓉镇就是自己,且不断对外宣传,久而久之,人们就误以为湘西王村就是芙蓉镇; 3.嘉禾人对历史的遗忘。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 “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细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后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时就出右脚,摆左手是就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跳大摆手舞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土家族摆手歌 摆手歌是土家族进行摆手活动时所唱的歌。 摆手活动土家语叫“社巴日”,土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和传统的文艺盛会,是土家族特有的民俗,历史久远悠长。从其活动内容来看,早在渔猎时代已存在并沿袭至今。 “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鸣铳,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雍正《永顺府志》)“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古代文人这样描写摆手歌的情景,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摆手活动的盛况。 现在土家族聚居地区——酉水两岸尚留有不少摆手堂遗址,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民,直到现在还常举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其规模有大小之别。大摆手是数村、数十村族人联合举行,人数多规模大,往往有成千上万人参加。小摆手则是一村一族人的摆手活动。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它的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目的,以及摆手的内容均基本相同。 摆手活动系在固定的摆手堂进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个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的,有单唱、对唱、轮唱等。歌手是摆手活动的主持人“梯玛”、掌坛以及其他善歌者。摆手歌有即兴而歌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玛”领唱、世代传承、内容浩繁、唱词是固定的古歌。 摆手歌虽不似梯玛神歌那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摆手活动本身就有宗教性,依附于摆手活动的摆手歌也就自然地受宗教的影响。摆手歌中有关农事生产部分,因与人民生存攸关,一般歌手与掌坛师也会演唱,普及程度较高。其它摆手古歌则仅能由梯玛演唱,有的梯玛在演唱时对古代土家语古歌的确切含义也不甚了解。现在,记录完整、注有原文音标的摆手歌已作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开出版。 丰富多彩、篇幅浩瀚的摆手古歌的重点作品有《雍尼补所尼》,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成亲、人类延续等内容;《迁徙歌》,描述了土家先民迁徙、定居、迁徙,不断寻找乐土的过程;还有描写土家先民的能人、勇士以及世代信奉的保护女神等歌。 摆手歌在长期传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例结构特点。 从整体看,摆手歌是一部民族史诗,结构完整,各个部分内容均有内在的联系。但就具体内容说,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篇。 形式多样,既有篇幅宏大、气魄雄伟的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也有反映民俗、记述生产的组歌或短歌。 在语言上,摆手歌绝大部分是用古代土家语传唱的自由诗体,有一定韵律但又不受字数或格律限制,自由活泼便于表情达意。丰收歌等农事生产歌则因产生较晚,又受汉族民歌影响,形式上多为七言四句或七言连巴句,所用语言则系汉语土家语兼用,有的则全采用汉语。 摆手歌是伴随舞蹈演唱的,而舞蹈又踩着锣鼓点跳动,但唱词均无严格的章节或分段,一般是按故事情节连唱。 摆手歌内容丰富、篇幅浩繁、题材多样、情节完整,艺术技巧也较成熟,具有极其强烈的史诗气魄与史诗格局规模。在整个土家族文学史上可说是无与伦比不可企及的翘楚之作,是土家族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之一,具有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如果不了解摆手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古代土家族文学。 摆手歌作为土家族的一部形象化的早期历史,它是成功而杰出的。作为古代土家族人民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它的作用也是不能替代的。我们从摆手歌中可找到从远古历史、地理、军事、宗教信仰、民俗、语言、体育等直到早期农业与手工业的许多极有科学价值的珍贵资料。而土家族的后代子孙,也从土家族这部特殊的知识总汇中潜移默化,受到陶冶,并汲取精神力量,摆手歌是维系与稳定土家族人民共同心态的重要精神纽带。(田发刚 谭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98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