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RocLee 前天,年2月15日,位于香港尖沙咀广东道的嘉禾港威戏院正式结束营业了。 这两天这条新闻在影迷圈里流传很广,很多好心的朋友也都把这新闻转发给了我。 原因很简单,作为著名的「《无间道》脑残粉」,我心中的嘉禾港威戏院自然意义非凡。《无间道》里,刘建明和陈永仁第一次针尖对麦芒的谍影交锋,就是在这家戏院拍摄的。 嘉禾港威戏院 《无间道》电影截图-嘉禾港威戏院外景 看到这则新闻,我自然百感交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既然是说戏院……还是从「戏里的戏院里放映的戏」说起吧。 《无间道》电影截图-嘉禾港威戏院内景 电影《黑骏马》截图 **《无间道》里韩琛和刘健明在嘉禾港威戏院接头的时候,银幕上播放的是谢飞导演、腾格尔(对,就是那个腾格尔)主演的年电影《黑骏马》。** 为什么播放这部电影?这个片段在《无间道》里有什么深刻喻意? 背景声音里,是腾格尔和娜仁花在《黑骏马》中的蒙语对话—— 男:让其其格多念几年书吧。 女:一个女孩子,还是难的。 男:索米娅,我会给其其格寄钱来的。你就告诉她,我是她的父亲好了。 女:不早了,快点上马吧。 其实这段对白是《黑骏马》1小时37分左右的情节,而《无间道》里银幕上播放的画面却是《黑骏马》20分左右的画面——是腾格尔和娜仁花各自角色的少年时代。 为什么要选这部影片?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段落? 为什么声画不合? 这其中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大秘密? 是不是隐喻了「无限轮回」? 好吧,我又在吐槽网上流传的「无限轮回」解读了…… **其实影院里播放《黑骏马》,是一个简单的版权问题。《黑骏马》和《无间道》一样,都是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所以被选来在大银幕上当背景。而声画不合,当然是因为实拍的时候为了同期声录音的效果,根本没开影院音箱,所以背景里的《黑骏马》影片声音,是后期添加进去的。** 因为是后期添加,音效师也没有特地去匹配这一段声音,所以声音和画面自然不合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浪漫想象,可能只是一个客观条件无意产生的误会。** 当然,这段落也不是没有能够见微知著的地方。 对比《无间道》的截图,和《黑骏马》的截图,你会发现《无间道》里的《黑骏马》颜色不一样了——色调变冷了许多。 是的,《无间道》做了一件经典港片时代极其罕见的操作——进行了后期特别调色。 这意味着什么?电影人手里真的有钱了。 走在大片时代最前沿的刘伟强拿到白花花的四千万港币投资时,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他甚至还跟麦兆辉、庄文强两位编剧商量,要不「找些衣服穿得少的姑娘来演一部时装戏搏一搏票房」。 那一年是年,大家对即将高速生长的中国电影票房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那一年是年,梁朝伟在《无间道》里蓄着这样的须。 《无间道》电影截图-天台对决 这当然符合一个在黑社会摸爬滚打的卧底警察的邋遢形象。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梁朝伟的胡子当时是不能剃的。因为他要留着胡子,随时回《英雄》剧组拍摄可能需要补拍的镜头。** 《英雄》截图 对,那一年是年。「大片崛起」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大陆也同样发生着。 **梁朝伟,和他的胡子,一起见证了香港与内地的大片时代拉开序幕。** 所以,当你看到《功夫》的工业级调色,不要忘记,是号称「二十年救市之作」的《无间道》为它铺了前路。这个称号,继承自《英雄本色》。 电影《功夫》截图 是《无间道》让投资者们看到了电影票房的潜在力量,间接令周星驰有了无不能成的预算,也让《功夫》的视觉特效能有质的飞跃,把星爷的上一部作品《少林足球》远远抛在身后。 不知多少人,看过《功夫》之后,发现华语电影离好莱坞工业电影的差距越来越小? 又是一个「没人想到」:没人想到,《功夫》之后,周星驰再也没能维持住这行业标杆级的水准。 为何? **《功夫》是周星驰电影生涯的分水岭。此后拍摄的三部电影,都跟之前作品有一项质的区别。** 那是什么? 还是回到最初的讨论吧。寰亚拥有版权的电影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中《黑骏马》? 这其实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多数人会把所处环境中与己无关且听不懂的声音屏蔽在思维之外,就像鸟唱蝉鸣,不会分心。选择《黑骏马》,是因为影片语言是蒙语,对于没什么人懂蒙语的目标观众而言,不管腾格尔在说什么,都不会打扰到观众聆听刘健明与韩琛的对话。 你不懂蒙语,才会沉浸在《无间道》创作者要表达的语境里。 那语境,是香港影人的主战场。 我曾举例说明过《无间道》的国语版相较原版有哪些折损。比如这句台词—— 国语版:你二十五号生日嘛,臭小子! 粤语版:你廿五号生日吖嘛!二五仔! 电影《无间道》截图 陈永仁的生日被设计在二十五号,不为别的原因,就为玩这个文字游戏。「二五仔」是粤语词,意思是出卖身边人的人。他是一个二十五号生日的二五仔。黄志诚在拿他的卧底身份开玩笑。 曾有网友对我列举的例子不满,认为我是企图证明粤语比普通话优秀。 不不不,我的意思只是,创作者在母语环境里总是能有更多的发挥。反过来,《老炮儿》配成粤语,也必然是索然无味的。 所以,观看国配港片的我们,其实不经意间错过了很多信息。 比如《大话西游》国语版里,歇脚的商人看到唐僧,问: 「他哪儿来的?」 唐僧答曰: 「印度来的。」 电影《大话西游》截图 国语版里听上去很合理,因为当时唐僧的打扮就是穿着印度民族服饰。 可是,唐僧为什么要穿印度民族服饰呢? 其实在粤语里,这个哏是这样的—— 商人:「佢守边度??」 唐僧:「守印度。」 粤语里表示「哪儿」的词,是「边度」。「边」是疑问词,「度」是「地方」。以「印度」答「边度」,是一个文字游戏。因为这个文字游戏,才要安排唐僧穿印度服装,并答「印度」。印度服饰和「边度」扣在一起才能完整展现编剧耍的小聪明,让懂哏的人会心一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广东的朋友会对北方的朋友说,「我们只看粤语版。」 也有的人,在网上,为了石斑瑜的配音和周星驰的原声谁更好,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二人的声音虽判若云泥,却难分上下。石斑瑜的声音固然有漫画夸张的好,周星驰的声音却自有不动声色的妙。** 只是,声音打平之后,那毕竟是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佳片也好,烂片也罢,倾听原声,更接近本心。** 粤语,其实为香港电影的辉煌提供了不少助力。原理很简单——街头星探找来的演员,只需要用从小说到大的语言来表演。而这一点,恰恰是大陆电影产业遇到的重大阻力。内地缺乏足够的良好群众演员,在产业标准不成熟、国人性格偏内向等原因之外,口头表达的缺陷也格外突出。究其因,普通话对绝大多数群众演员来说,并非从出生起就说惯的腔调。 也因为如此,演员的台词功力,在人们评价演员的表演时,也经常缺席。 所以,当我看到人们评价香港演员的演技却参考的是国语配音版本的作品时,自然替张国荣、吴镇宇、黄秋生等台词功课优秀的演员不值。 好像说远了。 其实没有。 我们还是在讨论「《功夫》为什么会成为周星驰作品的分水岭」。 答案就是语言。 **《功夫》是到目前为止最后一部由粤语制作的周星驰电影。** 不过,很多看国配版的朋友不知道,《功夫》的原声版,其实不是纯粤语版。基本上,里面的粤(港)籍演员说的是粤语(比如周星驰、元华、元秋、梁小龙……),而内地籍的演员说的是普通话(比如饰演阿鬼的董志华、饰演天残的贾康熙),也有个别混着说的,比如饰演苦力强的释行宇。整部影片虽然粤语和国语杂糅,衔接却格外自然,粤语在它熟悉的语境里大展身手,国语在一些段落里如虎添翼。尤其是饰演天残的贾康熙,「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这就是狮吼功吗?谁人打的太极拳?」,在一片岭南乡音中点缀得极为生动。 我当时还以为,这种各色方言各行其事却各得其所的完美配合,会成为未来港片的主流。因为我也没有想到,香港电影的优势地位,会和香港经济的优势地位一起,在突飞猛进的大陆面前,渐行渐弱。 从《长江七号》开始,周星驰的电影里,演员阵容由内地演员抢去了风头,从前期到后期,普通话也成了绝对的优先使用语。 在一些别的特殊情况下,比如李安拍英语片,或金城武演日语片,语言的转变并举引起特别大的麻烦。但星爷的普通话……毕竟是有目共睹的。 这是港片市场式微后北上的香港影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就像今年北京台春晚上讲相声的吴镇宇,那口蹩脚的普通话,很难让内地观众领会到他用粤语做「栋笃笑」(类似单口相声)时的谈笑风生。** 余华为意大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写的自序生动地描述了创作者的「方言困境」: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使用标准的汉语写作,我的意思是——-我在中国的南方长大成人,然而却使用北方的语言写作。 如同意大利语来自佛罗伦萨一样,我们的标准汉语也来自于一个地方语。佛罗伦萨的语言是由于一首伟大的长诗而荣升为国家的语言,这样的事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如同传说一样美妙,而让我们感到吃惊和羡慕。但丁的天才使一个地方性的口语成为了完美的书面表达,其优美的旋律和奔放的激情,还有沉思的力量跃然纸上。比起古老的拉丁语,《神曲》的语言似乎更有生机,我相信还有着难以言传的亲切之感。 我们北方的语言却是得益于权力的分配。在清代之前的中国历史里,权力向北方的倾斜使这一地区的语言成为了统治者,其他地区的语言则沦落为方言俚语。于是用同样方式写出来的作品,在权力的北方成为历史的记载,正史或者野史;而在南方,只能被流放到民间传说的格式中去。 我就是在方言里成长起来的。有一天,当我坐下来决定写作一篇故事时,我发现二十多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语言,突然成为了一堆错别字。口语与书面表达之间的差异让我的思维不知所措,如同一扇门突然在我眼前关闭,让我失去了前进时的道路。 我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位作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语言上妥协的才华。我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语言的故乡,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失去故乡的形象和成长的经验,汉语的自身灵活性帮助了我,让我将南方的节奏和南方的气氛注入到了北方的语言之中,于是异乡的语言开始使故乡的形象栩栩如生了。这正是语言的美妙之处,同时也是生存之道。 十五年的写作,使我灭绝了几乎所有来自故乡的错别字,我学会了如何去寻找准确有力的词汇,如何去组织延伸中的句子;一句话,就是学会了在标准汉语里如何左右逢源,驾驭它们如同行走在坦途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商女不知亡国恨”了。 时光荏苒,「二十年救市之作」《无间道》没能完成拯救港片的使命,不过香港影人「北上」十余年来,前途也并不黯淡。年春节档,三部国产大片,《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全部都是港人作品。 可是,撇去破罐破摔的澳门风云不说,《美人鱼》和《三打白骨精》正好体现了港人在电影创作上遇到的壁垒。 《美人鱼》的粤语版,至少比国语版高出一颗星。因为无法为国语台词把关的星爷,把内地演员台词功课上的左支右绌晒得一览无余。不久前还因为《老炮儿》被人吐槽台词能力的吴亦凡,在《美人鱼》里居然能排得上台词第三好——原因很简单,吴亦凡那七八句台词,居然逻辑重音全对!逻辑重音全对就能排上台词第三好,可见《美人鱼》国语版评价标准之低。 而《三打白骨精》,索性只出国语版,即便在广州,也不像大多数其他港籍电影一样提供粤语版。原因同样简单,香港的编剧是很难给巩俐、小沈阳等演员写出像样儿的台词的,必须全盘托付给内地的编剧。尤其是小沈阳的搞笑台词,转配成粤语,一定趣味大减,风格难搭。 所以,这个春节,很多影迷都在追问,香港导演的影片里,香港标签哪儿去了? 这段时间在香港火得一塌糊涂的电影《十年》里,其中一个短片讲述的荒诞故事,体现的就是港人害怕「失语」的情结。 十年后,中国政府将普通话定为香港唯一的官方语言,并立法规定所有香港的士司机必须通过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所有未能通过测试的的士司机必须在的士车头及车尾贴上「非普通话的士司」的标志,并且不能在各大出入境管制站及启德邮轮码头接载乘客。80后香港的士司机阿汉年过40,家长及孩子均懂普通话,但他仍未能学好。每天默默驾着「非普」的士继续在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挣扎求存。 故事虽然有着不经的荒诞,情绪却在真实地弥漫。香港的电影人,也面临同样的「失语」恐慌。 年,嘉禾港威戏院「客串」出镜的《无间道》似乎要昭示什么时代的开始。 年,嘉禾港威戏院关张结业,香港电影「失语」,仿佛是个结束。 **我没猜到这前头,更没猜到这结局。** -完- /·作者·/ RocLee 你也可以叫他李弱可 这是他的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头部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