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船赞特刊》 年夏,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一群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此,庄严宣告一个崭新政党的成立!从这里开始,中国革命的火种散播全国,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经历惊涛骇浪却百折不回、一往无前。如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正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围绕红船,围绕红船精神,文艺家们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11月2日,《中国艺术报》推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船赞”特刊》,以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南湖启航驶向新时代 ——谈《启航》的创作过程 何红舟 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起我的强烈共鸣,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创作以红船精神为表现对象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启航》的点点滴滴。 启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油画何红舟黄发祥 启航(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奖作品)油画何红舟黄发祥 为了创作《启航》,我选择表现一大在嘉兴南湖继续召开为主要内容,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嘉兴南湖的红船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象征;再是我工作的中国美术学院就在浙江,对于创作资料的收集较为方便。但创作构思过程并不顺利。《启航》的画稿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才有了最后这两幅稿子。两幅草图均选择一大代表登船这一瞬间来表现一大会议转移到南湖召开时那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两幅画稿有明显区别,一幅表现一大代表乘小船陆续登红船;另一幅则是代表们从湖边的跳板登船的场景。两张草图的这种区别也包含我经营的苦心在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我有幸也承担了表现一大南湖会议这一题材的创作任务。我希望全国的、浙江省的这同一题材的两张画不要雷同,所以做两个稿子是必须的;再者可以为国家订件提供两个方案作为选择。最后,在年5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历史画草图评审与现场观摩会上,尽管有评委倾向于一大代表由跳板上船这张稿子所体现出的庄严,但多数评委还是认同从小船上大船这张草图。这里我要感谢浙江省的专家评委们的信任,他们决定全国选完后另一张则作为省里的订件由我放大完成。 在我心中两张稿子都是难以割舍的。在整个构思的过程中,我反复查阅了大量有关一大的资料,其中一大代表的生平深深地触动了自己,深感一大代表身上都流淌着要改变旧中国的一腔热血。他们当时是一群年轻的、自觉的、渴望肩负国家及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暂且不说其中某些人的历史命运发生了何种变化,我的内心很希望能将参加南湖会议的全部代表都在画中有所表现。所以,我在画稿中尽量想安排好每个代表出场位置。根据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回忆,南湖红船并不能直接停靠烟雨楼前的码头,而是停在湖中,由一只小船(称拖捎船)往来于码头与大船之间接送客人。如果表现这样方式上船,很难表达出我想将一大代表全部画进去的初衷,于是我设想一大代表由码头边的跳板上船,这样的安排可以将一大代表较为轻松地安排在画面中。而且这样画面容易体现出会议的庄重,然后我尽量加重画面的色调,强化了风雨前的效果,将光线断断续续地集中在代表身上,使画面的神秘感有所加强,也使较多的人物在空间展开时有主次之分。这张构图在人物表现的主次关系中,侧重于年中共党史新编中的排序,突出了李达、李汉俊、陈潭秋和董必武的地位,青年毛泽东则紧随其后。后来,在我的合作者黄发祥老师的协助下,历时七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这张5米长、2.5米高的创作。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要求。 不过在这张画中我感到还有一些问题解决得不够理想:首先是画面的总体效果有些“平”,这与我总是想将一大代表全部表现出来的想法有关,难免有平均对待的嫌疑。第二,在表现庄严而神秘的气氛时,还缺一点更为“真切”的感觉,思前想后,缺的是对那个时代总体特征的把握。在清朝灭亡之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有所传播,但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可以说“动荡”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如何表现这点也是值得深究的。在反复比对另一张由小船上大船的稿子时,发现小船上大船的不稳定感觉,以及对激荡的水面的表现,有助于加强那个时代的特征给予人的感受,暗示出那个时代环境的艰险,从而可以更好地烘托“启航”的主题。在两张画面的比较中,还感受到《启航》这张画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这艘大船的启航,人物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但决不是简单人物群像的聚合,而是主题性创作。在由小船上大船的这张稿子的人物组合中突出的是总体的动势,这种方式更吻合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更有可能突破画面平淡的效果。 总体来讲,国家工程定稿的这张画面较之浙江省那张在构图、气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我和黄发祥老师有了省里这张画的制作经验后,如何将全国这张画得再好些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然而在上正稿时,人物的安排却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参加一大的毛泽东怎样安排与表现?浙江的文史专家在审稿会上曾指出:一大代表中后来出了两位重要人物,毛泽东和董必武,这是需要重视的。浙江省里的这张画完成后,反馈的意见也集中在毛泽东的位置安排与形象塑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够突出。从历史事实上讲,参加一大会议的毛泽东,还是一位年轻的地方代表,但我们今天来创作这样一件历史画作品,还需要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为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形象应该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面,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尊重。当然,不能太过头,把毛泽东塑造为一大会议的主导者,所以,我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动了一些脑筋。比如,毛泽东和董老尽管处于画面的中心,但在处理上,毛泽东衣服的颜色稍暗一些,我们没有将他放在船头,而是放在了一个比较动态的位置上,确保了矗立在船头的一大会议的几位中心人物依然显而易见。“两个中心”最终统一在代表们“匆匆上船”这一动态的合理性中了。从完成后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个目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整个创作过程里,从构思、构图到人物的安排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无不以其为原则,即:将历史事实与人们的“普遍记忆”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在这次历史画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核心。 这两张表现一大的历史画《启航》,创作历时三年,前后完成的两张画最终没能放在一起做个比较,让我们再仔仔细细地回味其中的得与失。我想历史上的许多画家就同一题材产生变体画的原因可能是在对历史的观照中作者渴望追求不同的心境及情感的体验所致。因为,如何将个人的体验与民族的记忆相融合,这的的确确是历史画创作的关键,要处理好并非易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从色彩的调控到笔意与胸意的结合,其间的种种如意与不如意现在已如五味杂陈留在了自己的心底,要将一些心得总结好,尚需假以时日。经过这一次历史画的创作历练,让我感受到绘画可为的天地是广阔的,它或许真的成为开启自己历史画创作征途的一次启航。而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更让我感到艺术家应该担负的文化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艺术家正当时,艺术正当时。 (作者为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大型油画《启航》作者之一) 红船的水声,一直响在心间 黄亚洲 以电影形式反映中共建党史的《开天辟地》,与以长篇小说《红船》反映南湖征程的写作,对我而言,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每当想起,红船那不平凡的水声,总是萦绕耳畔,令人感慨。 在创作中,宏观上,要对年到年这十年的中国革命史做一个梳理,这是前提。取舍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浩如烟海,真真假假,从中择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典型化处理,也是我考虑的重要方面。在史料择取中,由于年代久远,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有差别,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情的回忆,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更注重当事人最前面的一次回忆,相对来说,越接近事件发生时的回忆越准确。对于党史上有争论的部分,我会仔细琢磨坚持这种意见的有几家,坚持那种意见的有几家,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择取。 应该说,不是我“选择回到起点”,而是我本来就在这个“起点”工作与生活。我是由于当年的“上山下乡”而从杭州到了杭嘉湖水乡的。三十年前,我在新设立的嘉兴市担任作协主席,也就是说,我很自然地就南宁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