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1118/4292727.html 二十五年前,我在一位搞地名志的朋友处读到一些有关嘉兴历史的资料,遂对嘉兴的古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单骑环游嘉兴古城,并写下了组诗《禾城古迹巡礼》,有几首还发表在当时由袁克露先生主编的《嘉兴报》副刊《风物与民俗》上。 五一长假,在家无事,随手翻阅有关嘉兴历史的书籍,不禁又勾起了我的兴致,便又骑上单车,携了相机,作思古寻幽之旅。 我第一想去的是光明街,因为那里有双魅巷、落帆亭、文生修道院等好几处古迹可串连起来。时间毕竟过去了二十五年,世事沧桑,路径早已遗忘。一条通衢大道――东升路已改变了这一带昔日的旧模样。经人指点,我沿着光明小学往南,终于找到了双魅巷。 建于年的双魁巷,紧靠古运河,全长54米,宽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相传是绍兴宋传箕购地所建。据说宋原计划在此开设青楼,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共有楼房26间,分列两侧,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楣上还有浮雕图案等。门面为二门二吊窗,窗棂为花格装饰,东侧房屋之门梁为方木,西侧房屋之门梁为圆木,阴阳凹凸,便于识别,同时隐喻“鸳鸯”和“一花双魁”之意。这大概就是宋老先生当初设想开设妓院的最佳设计吧。在建筑艺术上,双魁巷粗犷中带有精细,紧凑中保持整齐,具有明清江南水乡“一街一河”、“曲水深巷”的风情特色。年,双魁巷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月下午的阳光,洒在身上已感热辣辣的,双魅巷的大门两边各撑着一把遮阳伞,有一男一女两位修车师傅正在伞下懒洋洋地守着各自的修车摊。我停好单车往里面走去,心中怀疑这条著名的巷子好象比原来要来得短了。我走在这短短的石板路上,探首向两边张望,只见每间屋子里都有一些银发的老头、老太在活动,他们或坐或躺,或看书或听半导体,显得怡然自得,却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想想也是,还会有哪个年轻人肯住在这种简陋的破地方呢!但我很快发现,巷子里竟停着许多的电瓶车和摩托车,我想大概他们是乘五一放假而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亲吧。我走到巷子末端的骑楼下,转身对着整条巷子拍了几张照片。但因时间尚早,太阳还没有下山,所以也就体现不出凝重的沧桑感。当我想要走出巷子的时候,有一位老太出来生炉子,顿时,一股青烟在这条古老的巷子里弥漫开来,这才使我找到了过去岁月的感觉。 走出双魅巷,沿着光明街往北,穿过东升大桥,只见原来靠运河的老房子已全部拆掉,河岸上是高高的防洪堤。隔着运河向西眺望,有一座被普通围墙围着的六角亭,这就是曾位列嘉禾八景之一的落帆亭。亭前原有杉青闸,是古运河畔的水上要冲,北往苏州南去杭州的船只都要由此过闸,再则,运河到此水面便急剧变窄,如果这时候船不下帆,就无法过端平桥而进嘉兴城,因而将“过闸落帆”之实景取名为“杉闸风帆”。 落帆亭系宋神宗熙宁初改建,占地多平方米,有太白亭、帆影亭、门亭、六角亭以及假山等。池塘中遍植荷花,清香四溢,风光优美。据说政府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修葺落帆亭,但我隔河眺望时仍觉破败不堪,便无奈地按了几下快门。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颇有争议的文生修道院。建于年、建筑面积达多平方米的文生修道院,曾是天主教中国遣使会在中国唯一的总修院,号称“远东第三大教堂”。当年,四五十名中外修士常住在这里研习教义,经考核后便晋升为神父,派往全国各地教堂。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生修道院曾被作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象征而遭到批判,并拨给嘉兴航运公司作为办公场所。二十五年前,我因有一位朋友在此供职,所以也曾到此目睹过这修道院的风采。 今天,我站在大门口朝里面眺望,只见院内高大的香樟树挺立在两旁,形成一条长长的甬道,幽静、古朴。往里边走,却看到修道院被一道生锈的铁篱笆所隔断,我只得隔着这道铁篱笆远远地取景拍照。再细看,曾经辉煌一时的修道院如今已到了风烛残年,墙壁斑驳、门窗尽毁,一副颓败景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块写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分别耸立在铁篱笆边和走廊的尽头。就在我踯躅在修道院大门口的时候,有许多收废品的人互相说着我听不懂的外地话,骑着电瓶三轮车匆忙地进进出出,我就感到,这里大概已经被外来人占据了。待到里边一看,果真是这样。铁篱笆的外面停着一辆辆的破自行车,朝南建筑的二层楼上,高高地晾晒着被单、衣服,间或夹杂着女人的裤衩和乳罩。我沿着修道院高高的建筑往北绕过去,出了东西向的骑楼,在一座矮矮的房屋前,有一位瘦瘦的老头正怀着敌意地望着我,而他的脚边,一条跟老头同样瘦小的狗对着我发出一连串的吼叫。我无声地向老头笑笑,对着高耸的建筑按了几下快门,便悻悻地退了出来。 在我印象中,嘉兴城内最高大的石拱桥秋泾桥也应该在光明街一带,但具体在哪个方位就有点“神知巫知”了。便沿着洋关佬那里的一条马路向东骑去,但路却越来越窄,最后好象是闯进了一个小区,根本找不到我心仪的秋泾桥。本想问路,但一看到人们警惕的眼睛,话到嘴边便又咽了下去,只得原路返回。 突然间,我又想到了乾隆皇帝口误说错了的端平桥,但也不知其方位何在,刚回到光明小学地段,一抬眼,哈哈,前面那座就是!真是踏破铁鞋何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待到近前一看,大失所望,只见在一座方方正正的桥上,刻着“端平桥”三字,根本没有原来那陡峭的模样,端平桥,真的被“端平”了!不过我马上释然了:那方方正正的三塔不也就是这般的模样,成了越秀花园居民们的后花园吗? 在回来的路上,我感慨嘘唏:嘉兴城内的历史古迹,命运就该是这样的吗?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被篡改得不伦不类。感慨之余,游兴全失,还是翻翻古纸堆,作历史的回想,正如朱荣林教授所说的“唐宋元明清,从古想到今”是也! 草于年5月7日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tq/104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