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明清和民国时期嘉善的诗情才女(四)

——记嘉善籍知识女性张骥荌

前些年,笔者为张骥荌写过首小诗。曰:张家才女趋风潮,壮志未酬仰天啸。不堪拾穗度韶华,随夫避世走蜀道。概括了这位性格倔强的嘉善籍知识女性的一段坎坷经历。

张骥荌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才女,作为年轻诗人,她的才华颇得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巢南等人的欣赏。柳早年曾写诗称其“才名颇著大江南”,陈也诗曰“欣看才调颇纵横”,对这位嘉善籍女子称赞有加。

作为古道热肠的国文教师,张骥荌诲人不倦,曾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过许多学生。其中,著名女文史家、诗人、书画家陶秋英就是她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读陶秋英的传记有其人“少时即得民国才女张骥荌先生的推崇,以‘骄花宠柳’与柳亚子并称之”的记述。

张骥荌出生于嘉善城内的书香门第,原名骥瑛,是地方名士张星奎的长女,考古学家张天方教授的胞妹。天方先生的幼女、张骥荌的侄女张安,曾经多次跟我谈起她的家庭情况。她说,其祖父张星奎,共有三男三女,六个子女。他们分别是张天方(一凤,天方是他的字)及二弟张一麟(字康琪)、三弟张一鹗(字寿琪),他们有三位胞妹:张骥瑛、张鹓瑛和张骙瑛。

“都说骥瑛姑妈人长得漂亮,但很遗憾,我从来没有与她见过面,家里过去保存了好几帧全家的合影,我仔细看过,鹓瑛、骙瑛两个姑妈都在其中,唯独没有大姑妈骥瑛的倩影。”张安曾听母亲说过,张骥荌年轻时曾在嘉善和吴江的芦墟当教师,经常在本埠报纸上发表诗文,在当地是位有名的才女,本文所用的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来改的。

据考,这个“荌”字不属于常用字,而是神农时代一种传说中的草药的名字。为此,我曾请教过她的侄女张安,她对此也不甚了了,反正她大姑妈在与柳亚子和其他南社诗人交往中都是这样叫,收录在《磨剑室诗词集》中的唱和之作,也都写“张骥荌”。

张家的老宅子原在县前南门街(临南城河),后来才搬到盐典埭。骥荌的祖父和父亲、叔父都是读书人;母亲董兰宝也是名门之后,曾在县城当教员,还办过女学,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望。张骥荌早年也从事教育工作。据张安说,其姑妈张骥荌曾就聘于当地的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她在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参与革旧鼎新的各项社会活动,经常向上海的《太平洋报》《民生》和《申报》投稿,希望借助于报刊的影响力,呼吁妇女解放和改良家庭教育;对压迫与摧残妇女的封建恶势力进行抨击,成为嘉善“女权主张”的铁杆分子。

年(民国8年)11月,由嘉善县教育会某会员提议,以女学昌明、端赖、改良家庭教育为基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改良家庭教育”的讲演活动,张骥荌积极响应,并自告奋勇地与当时杭垣女子职业学校的谢玉农、胡佩芳一起担任义务宣传员。她们不辞劳苦,在“朔风猛猛,寒气逼人”的初冬,分别到西塘、干窑、洪溪和陶庄等区开展“改良家庭教育”的巡回讲演活动。

活动持续了半个多月,上海的《申报》当时以《嘉善讲演改良家庭教育》为题,报道了这一活动,并赞扬了张骥荌和其他两位女同胞,致力于“改良家庭教育”的热忱和奉献精神。作为民国时期的知识女性,张骥荌酷爱自由,向往平等,追求真正的爱情,曾参加当年南社在嘉善和西塘的活动,并与柳亚子、余十眉等人有诗文往来,她与南社诗人的唱和之作已被收录于南社文库。

然而,现实是严酷的,甚至是非常险恶的,张骥荌这位充满了理想的新女性,并非生活在罗曼蒂克的诗意中。她挣扎,她反抗,她奋斗,但她能好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她能争取到什么呢?只能像其他阶层的女性一样,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与失望。

当时,她既没有固定的工作,又没有安稳的生活环境,更不可能奢谈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地位,一度沦落到了“在家拾穗饲鸡”的艰难境地。当时,她曾在与柳亚子先生唱和的诗中,倾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惆怅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绪。

作为喜欢文学的青年,张骥荌那时并不认识柳亚子,柳也不知道她居然是自己孩提时代的同窗好友张天方的胞妹。年11月初,柳亚子到嘉善来,与西塘的南社社友雅集。张骥荌闻讯后,便慕名赶到西塘拜访,那天她截发短裙,足蹬皮鞋,穿戴入时,一看便知是比较新潮的女子。

柳亚子见她进来后便自报家门,并抬出自己的胞兄张天方来,觉得那年轻女子,落落大方,热情开朗,其性格有点儿像她的哥哥。对其第一印象颇好,因为他比较喜欢性格爽朗之人。两人并没有太多的客套和寒暄,便热络地交谈起来。

在交谈中,两位积极主张男女平等、实现妇女解放的女权运动者,对当时革命形势和女权运动等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坦诚地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柳特别欣赏张骥荌那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西园初识,使张、柳两人成为文字之交,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时有诗牍往来。

柳与张骥荌的唱和之作,比与其哥哥张天方的还多。被编入了《磨剑室诗词集》的有《西园晤张骥荌女士》《得张骥荌女士书,奉柬两首》《次韵答骥荌》和《柬骥荌即次其自题小影韵》等好几首。其中,《西园晤张骥荌女士》一诗是这样写的:

咏絮簪花事事谙,才名颇著大江南。十年早射聊城矢,一夕相逢柳外骖。怜我蹉跎磨慧骨,感君跌宕恣雄谭。栖鸦流水当前景,难忘秦淮纪阿男。

在这里,柳亚子先生提到了10年前(年)张骥荌曾就“女子剪发”向报社投稿,发表自己的看法。故柳在“十年早射聊城矢”后,加了“元年余主海上太平洋报社,君驰书以女子剪发议见抵,可谓得风气之先矣”的注释。

笔者手头有封张骥荌写给柳亚子的信函(年12月19日的复信)。“安如先生国士:前日下午自南郊拾遗穗归饲二母鸡时,途逢邮使,贻我琅函。郑重剖视,知为先生等名流雅集之余韵。”接着,张骥荌又秉笔直书地谈了许多,在这封五百多字的信中,谈了自己如何“醉心平等自由”而“截发遗形,誓捐旧杂”,如何敬仰先生“抱负不凡,于改造家庭社会之道”,以及读了《蓬心草》一卷的种种感想。

年(民国10年)前后,张骥荌在芦墟小学执教,其间曾专程到黎里拜访柳亚子先生,但因为柳到周庄(又称:蚬江)去了,故没有碰面,柳亚子回来后写了一诗,曰:《骥荌过访梨湖,适余留滞蚬江未获一晤,叠韵追寄》,记述了这件事情。上述提及的有关柳亚子写给张骥荌的诗作可翻阅《磨剑室诗词集》(上)便得。而张骥荌的诗作至今已不多见了。

在此特抄录两首她与柳亚子的唱和之作,以飨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tq/10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