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枝词中感悟大小营头的历史文化 大营头接小营头,毕篥声声出城楼。 自昔海疆称重地,边关诸将急防秋。 这是清代平湖词人顾长清《黄姑竹枝词》中的一首诗,反映了平湖沿海民众抗击外侮、保卫家园的激烈场面。诗中的大营头、小营头位于独山港镇老沪杭公路沿线一带,是当地人对大营盘、小营盘的俗称。大营盘位于星华新村西区,小营盘位于小营头村,两地相距约2.5公里。为古代屯兵之地,相传为信国公汤和(明朝开国元勋,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为一代名将)为抗击倭寇所筑。 据《平湖县志》(清·光绪)记载:明洪武三十六年,“设嘉海防守陆营十,营各五百余人”,大小营就是当时十营中的两营。《平湖县志》(明·天启)载:平湖县于明宣德五年()析县时,“东十九都所属村镇有:大营盘、小营盘、朱家墩、钱公亭、白沙湾……”因此大营头、小营头已有多年的历史。 大小营盘历来为军事要地,建有高大的护城墙,从明朝到新中国初都有驻军。据星华村88岁村民李美星回忆,抗战时被日本鬼子占据。解放初当地百姓经常在里面自导自演各种节目,如十二花神等,周边的百姓慕名而来,有的甚至爬到城墙上观看。大营盘往东六里有东司城(全称为白沙湾巡检司城),据《平湖县志》(清·光绪)记载:城周一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濠深二丈。小营盘往西六里有西司城(全称为独山巡检司城),据《平湖县志》(清·光绪)记载,两城和两营相互接应,对抵御倭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当地沿海一带久无战事,海上太平。故山凤辉有诗云—— 大营城下几经过,春到河塘草更多。 戍卒怡然话成曲,于今海已不扬波。 而全墀诗则云—— 梁庄东去接司城,联络防边大小营, 幸得时清烽燧息,沙田烟雨遍春耕。 民间相传,明朝时,戚家军曾驻扎于此。朝廷委派了一位巡检(官名,古时在关隘要地及荒远地区,掌训练甲兵,巡逻地方,维持治安)来到大营盘,他满脸络腮胡,身高八尺,力大无比,武功十分了得,但为人憨厚,从不扰民。巡检爱花(也有人说姓花,均无从查考)与其他官员不同,不住司城也不住营盘,在大营北边的空地上搭了个房子住在里面。自他到来后,整饬军纪,加强操练,倭寇不敢来犯,当地盐丁,也不敢在地方上滋事。盐丁在战时也即为兵丁,时间长了,和花巡检也就慢慢熟识了。于是,陆续有人家搬迁到花巡检住地定居下来,后人就把花巡检的住地称为花家圩。 花巡检故居的具体方位,早在清代已无从知晓,所以清代平湖词人山凤辉《芦浦竹枝词》中有诗—— 花家圩里几回来,不见当时旧院台。 溪上殷勤问桃李,年年花是为谁开。 大小营头位于杭州湾钱塘江北岸,有着悠久的煮盐晒盐历史,因此独特的鱼盐文化在竹枝词中也屡有展现,正如全墀在诗中所云—— 沿塘一带尽茅檐,晚饭鱼虾食品兼。 网晒斜阳烟透灶,家家生计足渔盐。 明洪武元年()开始设芦沥场盐课大使署,从九品,属海盐县管辖。明宣德五年后,芦沥场盐课大使署属平湖管辖,下辖十二团,其中江门团即位于大小营间、花家圩的西面,是片滩涂地,是煮盐的盐丁集居的所在。 由于自然环境比较差,煮盐晒盐是项苦差事,盐民们每天脚踩海水、咸地,头顶烈日。因此政府对盐民有奖励措施,《明史》记载:“明初优恤灶户甚厚,给草场以供樵采,堪耕者许开垦,仍免其杂役,又给工本米引壹石兼支钞钱,杂犯死罪以上止于杖,计日煎盐,以赎。”由于盐丁成分复杂,一般人家不敢随便与之交往。加上易受倭寇侵扰,一般居民更不敢迁移到那边去定居(那时候一般人家都居住在全公亭集镇及近段地带)。所以,实在是没地方居住了,才会以家族形式集体搬迁到海塘附近定居下来。因此,大营盘附近沿海一带居住的家族非常集中,主要有陈、方、史、唐等家族。其南为捍海塘,塘内逐渐垦殖,灶亭聚于塘外。当地于清雍正六年(),建芦沥大使署,定盐课大使职衔从八品。山凤辉作诗云—— 烟绕盐棚路欲迷,小营城捐大营西。 夕阳西下浑如画,乍浦山排九点齐。 诗中提到的“盐棚”主要用于抵挡风雨和盐民歇息之用,这首诗描绘了路旁盐棚余烟袅袅,盐民家家搭灶烧盐的景象,同时晒盐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远处的九龙山尽收眼底。 当地居民一开始采取烧灶煮盐方式,用铁锅烹制,燃料是就地可取的丰富的芦苇资源,故当地一带古称“芦浦”。后改煮盐为晒盐。无论是煮盐还是晒盐,先把海水制成盐卤水,然后将鲜卤水灌入盐盘,待卤晒成粒状时刮起,即成为食盐。制盐时最忌下大雨,不然盐遇水而化,前功尽弃。所以顾鸿熙有诗曰—— 鸣蛙阁阁报黄梅,一入头时最忌雷。 东鲎多晴西鲎雨,沙场深怕没灰堆。 盐由国家统收统管,监管甚严,就场入仓,即为官盐。为了保护盐利收入,历代统治者都要制定盐律,禁止百姓私制、私运。黄金台的《芦川竹枝词》有记载盐民生活的艰难—— 村姑挑着卖盐篮,掩耳盗铃苦不堪。 劝汝还家勤耕织,免教胥役虎眈眈。 但在过年前的年底最后三天,放开买卖私盐,不论船运肩挑,任从售卖,谓之“放生盐”。柯志颐、柯培鼎《芦川竹枝词》云—— 海滨丰歉岁时占,只喜今春米价廉。 赢得年终三日利,家家快卖放生盐。 芦沥场盐“粒粗色青且凝成冰块,其味最咸,吴郡造酱多利此,取其重而味厚也”,也曾作为贡品和平湖西瓜等运往京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滩涂地大量开垦种植农作物,盐民逐渐转为农民,但仍有集体从事晒盐业,直到年消没。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以海为家,和海结下不解之缘。但自古海侵无常,海水几进几退,每年的台风季节,更是险象环生。倘若海水决堤,大片土地被淹没,民间便有“一潮水推到广陈,没来只剩余小营头”之说。所以当地有建娘娘庙供奉娘娘菩萨的风俗,清代咸丰年间平湖词人高权留下了一首这样的诗—— 杏黄衫子碧云鬟,家在溪南湾复湾。 三月廿三好时节,小营盘上赛神还。 传说“娘娘菩萨”有三姐妹,白沙湾娘娘庙供奉的是幺妹,大营头娘娘庙供奉的是二姐,小营头娘娘庙供奉的是大姐,本地百姓统称为“娘娘菩萨”。当地民间至今留有不少娘娘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古时有渔民出海后在晚上捕鱼,遇上暴风雨天气,天黑伸手不见五指,风大浪急,船一下子迷失方向。正当渔民陷入绝望时,远方突然隐隐约约出现一小船,船上一名渔家美貌少妇手执灯火,渔民跟随灯火,与风浪搏斗数时辰终于靠上海滩。正想拜谢,小船已不见踪影,恍然大悟是娘娘菩萨救了他们……娘娘菩萨亦称妈祖,从南宋起谥号“天后”、“圣母”、“天妃”等,多达三十六个名号。“沿海大、小营头,渔民百姓,深受普济,几百年传统沿袭。”当地虽地处沿海,但风调雨顺,极少遭遇洪灾,故民间有“潮水没到宝塔(指:报本塔)尖,大小营头齐脚板”的说法。 每年的三月廿三是娘娘菩萨的生日,沿海大小营头有“看廿三”庙会的习俗,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打酒买菜邀朋请客,高朋满座,相互庆贺。方圆好几里的百姓扶老携幼,云集小营头娘娘庙烧香点烛磕头拜揖。庙会期间,本地乡民家家户户会自发地把烧好的最好的几道菜送到庙里,斟上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俗称“摆菜”,不收分文地招待外来香客。同时,还搭起戏台邀来戏班唱大戏几天几夜。庙会期间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地方表演项目,如打莲湘、十二花神舞等。也有“拾抢轿”表演,娘娘菩萨出巡要乘坐八抬大轿,等出庙轿子平稳停下后,在德高望重的佛娘主持下,身强力壮的渔民用最快速度抢抬轿子,然后几十人围着轿子奔跑,一时人头攒动,而体力不支者就要把抬轿机会让与他人,抬轿时间越长就越吉利。还有“摇快船”,等海面平潮时几十条舢板类似龙舟展开竞赛,船老大擂鼓发号,摇橹的摇橹,扳桨的扳桨,群舟竞发,气势十分壮观。引来周边无数村民如醉如痴,如潮涌般尾随,场面恢弘,十分热闹。等潮水退去,露出沙滩时,北海(全塘黄姑北面地方)来的香客,就会和当地人一道,体验一番挖蚬子、捉沙贻(泥螺)的乐趣。各路商人则不失时机,摆出流动摊位,售卖香烛锡铂、糕点水果、手工艺品、生活用具等,应有尽有,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 圣母英灵显海南,烧香扶老复携男。 春来预备桃花料,海上家家过廿三。 这就是清代咸丰年间本土词人高权描绘沿海大、小营头当时“看廿三”时的情景,并注曰:“每岁三月廿三天后圣诞。”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看廿三”庙会中心的“娘娘庙”,坐落在小营头海塘边,面朝杭州湾大海,原名叫小营盘庙,也叫祝圣庵。据民俗专家考证推测,可能比平湖建县(明朝宣德五年,公元年)还早两百年以上。香火很旺,虔诚的善男信女顶膜礼拜,从四面八方而来,祈求天后保佑生灵,康泰平安。历经战火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年经市政府批准,由乡贤渔民醵资原地重建,从此“看廿三”庙会得到重新传承。 由上述可知,大营头、小营头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然而岁月如流水,沧海变桑田,大营盘、小营盘过往的踪迹已全无,尤其是随着独山港区的开发建设,大营头已整体拆迁。当地很多年轻人已不知大营头之名及背后的历史文化,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建议我们在发展经济之时,注意保留住当地的地名文化、历史文化,让人们更加热爱与之生息相依的家园。 文:方良 讲述老嘉兴的故事 聆听老嘉兴的回忆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白灵片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