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尘劳,耕道合修”乃道门的历史传统。稽考道教历史,历史上耕道合修的道门高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尘劳修业已成为一种修道证道、济世利物的道门风范,蔓延不绝,生生不息。时至今日,龙门洞的道众一直保留着这种尘劳修行的生活以及祖师的余音。 早在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中就有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仙人高真。东晋道教祖师葛洪祖上南渡迁居句容后,耕读传家。“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娱。”祖师早年丧父,“饥寒困瘁”,本人从十三岁起就“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在农隙之暇,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这种农耕与修道并行在葛仙翁-郑隐一系的道派中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弟子皆亲仆使之役,采薪耕田。”葛洪祖师在《抱朴子内篇》中常用农桑为例来说明修道学仙的“道理”,如卷八云:非躬耕不以充饥。并以“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来自勉,终成一代高道。 桑稼乃生民之事,故不可不重视。在道教史上,类似葛洪祖师这样的“尘劳于耕道合修”高道还有不少,最显著的为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宗师,倡导并力行“大起尘劳”的耕道合修生活。并将这种修行方式大力推广汇成一股洪流,成了当时全真道教徒修行的一种时尚。 道教经典《洞灵真经》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具体论述了“耕道”,经云: “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耘之容手,是谓耕道。” 但在道门高真看来,尘劳修行是道门中人修道证道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道教高士仙真自古就有非常重视“耕道合修”对自身的修行功德的积累。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乃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为本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道教影响甚深。 道教高士仙真自古就有非常重视“耕道合修”对自身的修行功德的积累。 出于解决道众自身生存和道教组织发展的需要。无身不能成道,道教徒修仙通常选择远离市井的洞天福地,人烟罕至,不事农桑就难以生存,更煌论飞身成仙了;道门虽有辟谷一说,但必定只有少数习修。再者,全真祖师倡导“粒米文钱,皆是世人膏脂,农夫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的修道理念。又讲受“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戒行,道门中人以力耕自食为荣;而且道士多农桑子弟出身,躬耕与修道并举也就成了全真气像,道士家风的自然之事。 清贫乐道,野居苦修,以自己苦行德行感化信徒。 《玄都万寿宫碑》云:“千载而下,重阳王公将革其弊,号称全真,作者七人矣。麻袋而衣,耕凿而食,以还淳返朴为功,以少私寡欲为务”。 《长春真人本行碑》则记载:“师乃入石番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 全真道在教义上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其教风也体现出三教融通的特色,“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淡无营为则又似夫。”由此可见,全真道创教时期教风之俭朴刻苦。 全真道主张士农工商各敬其业,人民力耕而食,“士农工贾各有业……天下之人耕而食,蚕而衣,养生送死而无憾。”因此,全真教徒在修建宫观时,常常自力更生。“暇日稍稍,芟除荆棘,辇去瓦砾,发地而土壤膏腴,凿井而水甘冽,遂茸治蔬圃,种艺杂木,版筑斧斤之工未尝施而道宫琳宇幽栖高隐之象已班班于目中矣”。 古老的修行生活 长春祖师在寄西州道友书中有云: “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难量,小善小功卒难见效。所以道,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假缘修修万行”。 这里的缘修万行当然也包括尘劳。尘劳是全真祖师们创教时的一种修行方式,泛指一切的劳动,尤其特指生产劳动。这是对全真教徒“耕耘劳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给出的崇高赞誉。 《元史》记载有云: “其徒皆真淳静虚,邈于俗隔,日惟参礼诵,躬耕种植为事。观其为道,实修真之士,盖古之所谓自食其力者”。 舍地为民 同元初的全真宗师所要求的一样,龙门洞的道众一直将“大起尘劳,躬耕修行”视作必修的功课。庄房为龙门洞道院的下院,位于龙门山后约四里多路的地方,有属于道观的几十亩土地。道众在那里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蔬菜等农作物,自食其力,把这种劳作视为修行中魔炼身心积功累德的一部分。庄房也是龙门洞道院的后勤供给的重要生产之地,因为地处偏僻,所以历来少有人知。 道众在那里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蔬菜等农作物,自食其力。 据《龙门文史资料》记载: “清康熙年,有黄本善真人,中兴龙门祖庭,并置田数余亩”。 道院有记载,自有土地多亩,而附近的乡人百姓则都为道院的佃户。 上世纪40年代,龙门洞监院阎崇德道长思想开化,应时而作,将田租契约召集所有佃户当面焚毁,并将数十亩耕地舍给了周围生活贫困的百姓,这一举措,让乡民邻居至今还感恩怀念阎崇德监院的恩德。 心田日日细耕锄 龙门洞地处偏僻,且香火收入微薄,所以,力耕自养、大起尘劳不单是作为道众利物济世的修行规范,还与道院自身发展以及庙院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随着出家入道的道众数量增多以及常年的庙宇修建,维持道院日常生活的开销也增大,而力耕自养、大起尘劳、农道合修则一方面可以解决道众的生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农桑之业来扩大宫观经济实力,为道院添一点收入,为实现祖师济世度人的宗旨关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巩固道院的自身发展教化提供恒久动力,垦田兴农,以为永久之基。 后附重阳祖师《善友问耕种助道》诗一首:世间凡冗莫相于,清静精研礼念初。 慧照时时频剔拔,心田日日细耕锄。 增添福炷油休绝,剿剪烦苛草尽除。 登莹苗丰功行满,登苗携去归紫府。 通讯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拉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