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4/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轻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便懂得:“我们跟整个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刹那的事情,希望自己快乐一点。”于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快乐。游遍四海、友遍天下、品世间美食、阅美女无数、饮酒品茶、写作养性。如今,年逾古稀的蔡澜已是香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却依然将“吃吃喝喝,快乐有趣”视为生命中之要事。除却电影制片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外,作家、旅行家、美食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赏家……所有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身份,都是他追求快乐的方式,是从前奋力打拼得来的成果。每每有外人提及,他便笑着回一句:“没有什么了不起。”过上好的生活,美的生活,爱的生活,是人类古往今来一直追求的幸福之意旨。然而,现代文明却将效率、制度、财富、地位横亘在现实生活与对幸福的追求之间,并以此为价值准绳,将我们对于美和善的想象力框进牢笼。久而久之,人们快要忘记了,自己费力生存、拼命工作、探讨秩序、言说规则的本意,是快乐并自在地生活。在谜一样的快乐面前,在日新月异的斑斓世界与孤独焦灼的内心之间,活得有趣、轻松、简单,并非上进与深刻的对立面,而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与通达,是一种需要日日勤学慎思方能习得的能力,是“欲而不能、舍而不得”的人生之彼岸。“平稳的人生,一定闷。我受不了闷,我决定活得有趣。”蔡澜最爱宋朝人蔡持正的那句诗:“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看遍世事,云淡风轻,悠然如燕。当蔡澜提着菜篮,步履清闲地游逛在街角的菜市场,看着新鲜的瓜果梨桃朝自己微笑,心满意足地提上一整篮回家。当一个人日日兴致勃勃地生活,内心与世间万物碰撞而有回声,对生命极少倦怠,不因年岁累积而丧失玩心。谁能说,这不够崇高呢?

蔡澜:作家的生涯,就是我想过的日子

采写|新京报记者张畅

蔡澜,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现居香港。作家、生活家、美食家、电影人、主持人。《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新周刊》年度生活家。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一次,夜间坐飞机,突遇气流,颠簸不止,身边一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蔡澜却一直在喝酒。飞机稳定后,那人不解:“老兄,你死过吗?”蔡澜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说:“我活过。”

作家、电影制片人、美食家、旅行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赏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主持人念完一连串名头,蔡澜接过话筒,一如既往地笑眯眯:“怎么叫都好,我都很感谢。不过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香港,蔡澜的文字在各大报刊杂志几乎随处可见,简短、轻松、易懂,书籍、电影、旅游、美食、时尚、人生,声色犬马,家长里短,无所不包。香港一些餐厅喜欢在店里悬挂蔡澜所写的食评作为宣传,或菜单上标出“蔡澜推荐”四个字,招徕顾客。做过四十年电影监制,为上世纪香港电影的繁荣付出过诸多心血;写专栏,出了上百本书,主持过多档美食节目,写食评,开餐厅;录制旅游节目,创办“蔡澜旅行团”,带好友世界各地旅游。蔡澜可谓不负“我活过”三个字。

好友金庸评价他:“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他不弹古琴、不下围棋、不作画、不嫖、不赌,但人生中各种玩意儿都懂其门道,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倪匡则调侃道:“这样一个人,来自哪一个星球?在地球上多久了?看来,是从魏晋开始的吧?”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蔡澜、黄霑(左起)

四十年一觉电影梦

在商业与艺术间徘徊

年,蔡澜生于新加坡,父亲蔡文玄早年跟随邵逸夫兄弟渡南洋,负责在东南亚铺排邵氏电影公司的院线。在蔡文玄供职的大华戏院,常能看见幼时的蔡澜半蹲半跪在椅子上,看戏,发呆,一待就是一整天。年,18岁的蔡澜赴日本就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期间被邵逸夫看中,半工半读,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负责购买日本电影发行到香港。六年后,蔡澜回香港定居,担任嘉禾电影制片经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港片的影响力向北延伸至大陆,向南辐射整个东南亚。在成龙主演的《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一系列风靡亚洲的商业大片中,“监制:蔡澜”的字样十分常见。“我只是赶上电影最容易卖的时候,但是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电影人,其实那是挺痛苦的。”邵氏公司一年生产四十部电影,蔡澜曾向邵逸夫提议拍三十九部赚钱的,一部“为了艺术为了理想的”,结果却是无解。

蔡澜和成龙。

“一生做错了一件花四十年才知道是错的事,不应该一直沉迷在电影行业里面。”爱电影如命的蔡澜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四十年后,恍然大悟:“一部电影不可能是你自己的,它是很多人的。我也想说一部电影是‘蔡澜作品’,但在电影行业是做不到的。”自称“个性非常孤独”的蔡澜“在商业与艺术间徘徊”,逐渐感到无味,于是转向写作,写起了专栏,因为不必再考虑宏大的制作费用和剧组几千人的心情,也因为终于可算作是“蔡澜作品”了。

折磨?雅癖?

写作能把快乐传给很多人

转向写作后,蔡澜在香港《东方日报》《明报》《壹周刊》上开设专栏,写美食美景、鱼虫花鸟、情感婚姻、人生杂感,创作进入井喷期,每天能写上几篇。他不断旅行,不断“吸收、学习,吞进去的东西都够吐出来的”,所以从来不愁灵感。每天清晨六点,蔡澜起床,看电视、读报纸、给金鱼换水、侍奉花草,“一直不肯坐下来写”,但只要坐下来,就文思如泉。有人质疑三十年出书逾二百本会不会有快销的嫌疑,蔡澜却说自己写作并不快,“字的文章要改四遍”,写完之后改一次,放起来第二天再改,传真给报馆,编辑改好后传回来,再改。如此反复。念书时,蔡澜写作是为了赚多点稿费,带朋友去玩。他坦言,有幸生逢香港写作的黄金时代,“几十年前单靠写作一年就能赚几百万港币”,然后走进一家书店,指着书架对店员说,“从这边到那边,我都要”。后来,他渐渐发现写作能把一个人的快乐带给很多人:“我是一个天生喜欢让别人快乐的人。总觉得要做点事情,留下点记录。”

蔡澜为读者签名。图片源自网络。

“写作是折磨,还是雅癖,我不清楚,但是我明明白白知道,作家的生涯就是我想过的日子。”如今,年逾古稀的蔡澜每周依然写一篇文章,写作的间隙,他偶尔会去广东道和奶路臣街之间的旺角市集逛逛菜市场。“菜市场就像一面‘照妖镜’,一眼看去就知道当地的文化。”逛菜市场是蔡澜多年养成的习惯,就像“进去一个古董拍卖场,必须从容不迫,悠闲地选择”。在他眼中,新鲜的瓜果蔬菜远远看去,“好像在说:买我买我!”蔡澜会买上整整一袋,心满意足回家去。

折磨?雅癖?

写作能把快乐传给很多人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宋朝人蔡持正的这句诗是蔡澜的最爱,云淡风轻,悠然自得。清晨或深夜,不入眠时,蔡澜会挥毫走笔,临摹《心经》。家中的墙壁上,挂着弘一法师的真迹:“自性真清净,诸法无去来。”年轻时“个性扭捏”的蔡澜察觉到自己的性格让周围人“不好过”,于是决心“扭转过来,把自己变得开朗”,他暗下决心:“我决定活得有趣。”“人家快的时候,我们慢;人家慢的时候,我们快,要跟人家不同。卖蛋卷,人家都卖甜的,我就卖咸的。这是思考的态度。一般人都是很闷的,他们最坏了,要做这个世界里好玩的人。”蔡澜话音落,掌声起。自诩为“快乐教主”的蔡澜外出时,常背一个亮黄色布袋,上面是朋友设计的绣像,正中间的便是他,在树下打坐,眯着眼朝众生微笑。问起人生观,蔡澜想也没想:“吃吃喝喝咯,快乐咯,自己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希望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昨天活得比今天更好。”抱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的信念,蔡澜的美食地图遍布世界。此次来京,他一口气品尝了36道老北京点心,打算回去写写看。

苏美璐为蔡澜的书所作配图之一,夜宵。

除吃喝外,蔡澜还着迷于各地的人情味和艺术品。一次,“蔡澜旅行团”去到日本小千谷,冬天,大雪封山,妇女们用麻搓成绳,织好的布铺在雪地上,布料薄如蝉翼,在雪地里立起来,有了形状,“穿在身上不会碰到你的皮肤,非常舒服”。在电影、写作、美食和旅游等话题外,蔡澜很少对任何人和事做评价,“你一讲,一批评,就要吵了,我很不愿意和人家吵。”停顿片刻,补一句:“他们也不配和我吵。”他看不惯的,是年轻人喜欢自称为“吃货”:“好好的,为什么要把自己讲成‘货’呢?为什么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心情降低到‘货’这么恶劣呢?不是在作践自己吗?”哪怕崇尚和追求快乐,也难免有不开心的时日,蔡澜的解决办法是:“不去想啊,逃避啊,吃吃喝喝啊。逃避很好呀,兜一圈回来,又很快乐的。”“我爱一切活着的东西,最讨厌的是担心、难过、悲伤、痛苦、忧郁和沮丧这几样,我当它们是敌人。消灭敌人不用和它们去斗争,最好是逃避。”在金庸看来,这是个“真正潇洒的人”,“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

《没有什么了不起》

作者:蔡澜

插画:苏美璐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年6月

在新书《没有什么了不起》中,蔡澜写道:“天下总分几种人,有的不肯进取,不肯学习,就那样过一生。有的肯搏,出人头地。”当被问及属于哪种人时,蔡澜并没回答快乐云云,而是一字一顿地说:“我当然是搏命的人。因为我很爱生活,很努力地在学习、吸收。”可是,你又追求快乐、放松和有趣啊。“这是你勤快得来的成果,快乐的秘诀就是,先勤快,先赚钱,然后再讲快乐。”怎么样才能找到生活中的美学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都很穷,一个苏州男人经过食堂,看到湖里的浮萍,俯身捞回家,放在家里养。”蔡澜将手杖立在桌边,伸出一根手指,“在一个艰难的年代,还能找到这么一点乐趣,就是生活美学了”。“被这个时代推着,你不给我别的机会,那我就从中找到别的乐趣。”后悔过吗?“没有后悔过,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

对话蔡澜

要做这个世界好玩的人

金庸曾这样评价蔡澜:“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以“吃吃喝喝,快乐有趣”为人生观的蔡澜却说,自己是“搏命的人”,不过是用早年的勤快换得今天的快乐而已。

以文字为业

“一个作家不写,就死了”

新京报:新书书名叫《决定活得有趣》,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活得有趣?

蔡澜:不知不觉中,我不晓得,也没有去想。我想大概十几二十岁吧。我是一个个性很扭捏的小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周围的人、家里和朋友都觉得不好过。我就说,不行,我要扭转过来,把自己变得开朗一点。

新京报:这个过程难吗?

蔡澜:不容易的。但我认为凡事只要决心去做,总有一天你做得到。对我来讲,花费的时间不是很长,大概一年半载就做到了。

新京报:你在书中写:“一生做错了一件花四十年才知道是错的事。”怎么就错了呢?

蔡澜:不应该一直沉迷在电影行业里面。

新京报:做一名普通观众与置身电影产业的最大不同是什么?现在看,两者有和解的可能吗?

蔡澜:非常不一样,没有做过的人就不了解。很难和解,至少我做不到。不是因为是观影人或制片人的关系,而是我发现我的个性非常之孤独,一部电影不可能是你自己的,它是很多人的。好莱坞片子的片尾字幕出来,要出十分钟左右,几千上万人才能拍一部电影。所以如果说“这是某某的作品”,就有一点过分了。我也想说一部作品是“蔡澜作品”,但是在电影行业是做不到的。

《我决定活得有趣》

作者:蔡澜

插画:苏美璐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年6月

新京报:所以才转向写作?

蔡澜:是,因为写出来的是我的作品。

新京报:和做电影相比,写书的乐趣有什么不一样?

蔡澜:自由多了,因为不必考虑到宏大的制作费用,不必考虑到剧组里好几千人的心情。

新京报:你在书中说自己是“极不负责任的写作人,说几句做人要开朗、豁达,拍拍屁股就走”。30年出版了本书的动力是什么?既然是“不负责”,为什么而写呢?

蔡澜: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对你写的东西、你的书负责嘛。我发现,我写出来能够把我的快乐带给很多人。我是一个天生喜欢让别人快乐的人。

新京报:也有人质疑说,是不是写得太快了?

蔡澜:如果是整天躲在家里的话,你就没办法写得出。我是不断旅行,每天不断吸收、学习,吞进去的东西都够我吐出来的。其实我写作不快,字的文章要改四遍,这是我爸爸教我的,写完之后改一次,第二天再改,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然后用传真传到报馆,他们传回来,再改。

新京报:写作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

蔡澜:就是一直不肯坐下来写。东摸摸、西摸摸,看看电视,养养金鱼,就是一直不肯坐下来,但是一坐下来,就写。就那么快,不需要灵感,因为文字是我的职业。

新京报: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变成你的职业?

蔡澜:一开始就是。最早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开始写,我要赚很多稿费带我的朋友去玩。

插图。苏美璐绘。

新京报: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除了带给人快乐,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蔡澜:我每天6点起床,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回邮件,晚上10点睡下,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时间不够用的。不过写作现在是很轻松的,一个礼拜写一篇。自己觉得要做点事情,留下一点记录。一个作者不写,这个作者就死了。

新京报:回看这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你所写和别人所写有什么不一样?

蔡澜: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你来书店里走一圈,发现自己写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去大英博物馆看看,更是吓死了。所以写了书,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想着自己的作品会不会流传于世。一百年后,又会有谁认识你呢?所以不要想太多。所有的困难和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想开了就没什么了不起。

食色性也

“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新京报:“蔡澜旅行团”是怎么成立的?现在怎么样了?

蔡澜:现在还有。接下去要去日本新潟,一个产米的地方,去吃水蜜桃。我之前的工作都是蛮被动的,我拍了一个节目,到处去吃、旅行。我一些朋友就说,这么好的地方你带我们去吧。我也没办法一个一个带,所以组了个“蔡澜旅行团”,不定期带着大家去玩。我准备好了就通知大家。这个旅行团的好处就是每一分钱都花在旅行团里面,不替人家做广告。

新京报:旅行对你而言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是美食吗?

蔡澜:很大部分是的,还有就是当地的人情味和艺术品。我们去过一个叫小千谷的地方,冬天给雪封住了,不能出去,妇女们用麻搓成绳织布,织完之后把布铺在雪地上,一铺布就竖起来,变得有形状了,薄得透明,像蝉翼一样,穿在身上不会碰到你的皮肤,非常舒服。一块布做一件衣服大概要七八万块钱。

新京报:你也爱酒?

蔡澜:当然。不过喝酒,快乐就好,微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喝太多,喝多了就不好了。全世界有两种东西最重,一种是书,一种是醉倒的女人。

新京报:从美食评论家,到开美食坊的过程是怎样的?开美食坊,从文人到生意人,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蔡澜:看开了也没什么,没什么艺术家和商人的分别。

插图。苏美璐绘。

新京报:和日本相比,中国人对美食的态度似乎仅仅停留在感官的享受,缺少精致感和敬畏心。

蔡澜:我从来不评论的,一讲就要打架了,大家都以为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是对的,从来不去检讨,你一讲,一批评,就要吵了,我很不愿意和人家吵。而且他们也不配和我吵。

新京报:大陆流行“吃货”文化,年轻人喜欢自嘲为“吃货”。你怎么看?

蔡澜:我的理解是作践自己咯。好好的,为什么要把自己讲成“货”呢?这是非常之不好听的名字。为什么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心情降低到“货”这么低,这么恶劣呢?

新京报:你的人生观如何?

蔡澜:吃吃喝喝咯,快乐咯,自己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希望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希望明天活得比今天更好。

新京报:有过不开心的时候吗?

蔡澜:有过。

新京报:很长一段时间?

蔡澜:也有过。

新京报:怎么熬过来呢?

蔡澜:不去想啊,逃避啊,吃吃喝喝啊。解决不了的,我马上逃避。逃避很好呀,兜一圈回来,又很快乐的。

搏命的人

“一刹那的光辉,总比一辈子平庸好”

新京报:你在书中写:“天下总分几种人,有的不肯进取,不肯学习,就那样过一生。有的肯搏,出人头地。”蔡先生属于哪种人?

蔡澜:我当然是搏命的人。因为我很爱生活,很努力地学习。我是非常之努力、勤快的人。

新京报:但同时你又喜欢让自己放松,爱快乐,怕安稳。

蔡澜:因为这是你勤快得来的成果,先勤快,先赚钱,然后再讲快乐。

插图。苏美璐绘。

新京报:快乐的秘诀就是要勤快?那怎么样才能做个有趣的人呢?

蔡澜:每天大笑三百声。要去找有趣的人,有的人讲话无聊,你就离开他;有的人有正能量,就要去接近,感染一下。有烦恼,就逃之夭夭。解决不了的,就逃避吧。

新京报:《没有什么了不起》中写:“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只能在某一段时间,做某件事。”你现在主要在做哪件事?

蔡澜:我一段时间一定要做好几件事,从来没有只做过一件事。我做电影的时候开始学书法。这是我母亲教的,人要多一点求生本领,一件事你做到不想做了,就可以做别的。求生本领越高,你的自信心越强。因为人总是怕又老、又穷、又病,但是你有很多求生本领的话你不怕的。

新京报:你的求生本领是什么?

蔡澜:我可以在街边替人家写挥春(春联)啊。

新京报:你说自己到了年纪,“天不怕地不怕”了,现在还有什么是让你害怕的?

蔡澜:没有。

新京报:不怕质疑?

蔡澜:不了解我的人总觉得糟老头喜欢讲一些不好的事,我也鼓励年轻人多学点东西,遵守诺言。

新京报:如果要给年轻人几句忠告,你会说什么?

蔡澜:我给年轻人的忠告从来都和我妈妈爸爸教我的一样:守时,守诺言,尽量对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好一些,孝顺。第一,要比别人做得好,就要比别人少睡一点,看书学习,年轻人不要睡太多,老了自有棺材给你睡;第二,要有个方向,让自己活得好一些;第三,你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出人头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张畅;编辑:张畅,徐学勤,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7月8日《新京报》B01版~B12版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主题」B01

蔡澜:我决定活得有趣

「主题」B02

蔡澜:作家的生涯,就是我想过的日子

「主题」B03

对话蔡澜:要做这个世界好玩的人

「主题」B04

日用而知道的菜篮

「文学」B05

密茨凯维奇:祖国,科学,勇气和诗歌

「历史」B06

好莱坞电影如何影响二战格局

「社科」B07

从自然启蒙到无尽启蒙

「思想」B08

哲学是古希腊人独特的“精神奇迹”吗?

「儿童」B09

把所有的花儿收集起来抛向大海吧

「新媒体」B10

真实,或是抵达宁静的途径

「书情」B11

定居,或者流浪,女性的两种生存选择

「人物」B12

谭凯:研究中国唐宋历史的美国“土著”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女德

梅贻琦

林奕含

女性与饭局

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周作人

衡水中学

读书日

不想工作

人民的名义

平庸之恶

假课文

养猫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春日赏花

原生家庭

婚外恋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

安·兰德

“爱国主义”

共享单车

胡适

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

人生无意义

朋友圈

黄永玉

高房价

篡改历史

抑郁症

沈石溪

心灵鸡汤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张畅

赞赏

长按







































甲氧苄啶注射液
河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tq/56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