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坚实好 确有明徵 城市货架上 小米通常归为杂粮 以非主流食品的身份偏居一隅; 倘若回到日光 而不是日光灯的世界 踏上湿气蒸腾或忍受干渴的土地 沿着历史长河 收集拼接时代的流光 则会逐渐辨认出 它原本耀目的身份—— 民生大计、国之象征、神迹 ▼ 引子一万年前,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先民,开始驯化栽培狗尾草,这是人类最早的种植尝试。▼ 狗尾草的英文名之一,是grnfoxtail。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用户:Kropsoq 那些狗尾草的后代,就是今天的小米。在古风尚存的蔚县,种植与食用小米仍是朴素日常。细细小小的籽粒,既是平实而香甜的饭食,也是数千年文明进程的滋养;正如同它的种种名称,简单而耐人寻味:穀、谷、禾、稷、粟、粱…… 我们尝试以这些名字作为线索,连缀起小米与文化交互叠加的轨迹;再以三篇连载的篇幅,将散落在时空各处的印记拼合一处,呈于诸君。 穀 识穀 既是种籽,也是植株的名称,后来更成为包含稻、麦、豆等全体食粮的总称——五穀杂粮,并没有人会理解为五种小米。▼ 制图:不觉晓 百穀之总名。从禾,?声。 ——《说文》 ?就是殻,现简化作“壳”。穀字中,禾、殳、殻,都是叙事元素;集合一处,便有了故事性。常与穀字混淆的榖字,义为构树。构树的种子中医称楮实子,细小有硬壳——大约这也是造字的依据。一禾一木,知悉了字源,便再不会弄错了。▼ 榖(构树)的叶形之一与种子素材来自:网络制图:不觉晓迂腐书生五谷不分的笑话,在甲骨文年代不大会发生。“禾”最初专指穀的植株——其甲骨文字描绘了一株结穗低垂的草本植物。黍子穗松散,穀穗则紧实、修长而沉沉垂坠——甲骨文特征鲜明地区别了两者,识字即可辨物。▼ 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 ——《吕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论审时》 黍与禾。植株和甲骨文多么相像。 黍子图片来自:千龙网作者:大二。穀穗图片来自:网络制图:不觉晓殳,本义是长柄兵器,表示击打。组成的字多与此义相关,如段、投、罄。由此,?只能代表可击打除去的脆硬外壳,而非需要剥除的韧皮。 禾与?合为一字,就表示结有硬壳籽粒的禾草,或禾草的硬壳籽粒。欲大口享用松软的小米,必得先除去这硬壳。或舂或碾之后,破碎脱落的壳与小米粒混在一起,又需再想办法分清爽。 扬穅 将碾过的谷子扬起来,借助风吹分离谷壳与米粒的劳作,原字为康,甲骨文有籽粒掉落之意像。▼ 康字演变示意 制图:不觉晓 “康”字甲骨文的解读纷纭,但大多认为最早康字即为动词“扬糠”,又作名词,代表谷壳。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之“康”乃指乐器之声,但并未解释衍生字何以与粮食相关,故不取此说。▼ 黄土高原上的农民扬起谷子,借风将穅吹去。 图片来自:《华夏地理杂志》 有糠可扬,代表有粮。可能就是这样,康字兼有了富足安定之意,本义反而渐渐不存。康字衍生的穅,也写作糠,皆为谷壳。▼ 康,谷皮也。 ——《说文》 作为商品,在网络出售的谷壳。 图片来自:NxtMarkt 糠,扬而不弃。虽难以下咽,却也可果腹。食糠代表生活贫苦,也能考验情感坚贞。 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糠虽微,并非全然不足道——它是饲料、燃料、农家储藏鸡蛋的天然保鲜品,也是战备物资。战国时代的防御专家墨子,就善用焚糠生烟来防地道进攻。《墨子》历代抄本中,“穅”与“康”仍多有并用。▼ 二舍共一井爨,灰、康、秕、杯、马矢,皆谨收藏之。 ——《墨子非攻备城门》 置康若疾亦中,勿满。 ——《墨子非攻备穴》 《钦定四库全书》中《墨子》书影 图片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制图:不觉晓 粮草 守城需备糠,出征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先秦至隋唐,军粮习以小米为主,可见北方久以种穀为本,广有盈余。穀粒又耐囤积,长期驻防也可供给无忧。 草,则是谷子的植株。谷草,软厚味甜、可消化粗蛋白及总养分较稻草麦秸为高、兼含钙质,一直是我国北方农耕地区喂马首选的秸杆类饲草,也是自冷兵器时代开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取消骑兵兵种期间,中国军马的主要食物。(取消兵种后,仍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连,分别为边防骑兵和火箭军骑兵。)▼ 晒干捆紧备作饲草的谷草。 图片来自:pxhr.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