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 谈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这个村子, 我们会想起什么? 我们早已适应了这里的风土, 看惯了街坊邻里之间的面容。 早晨,我们沿着惯常的路径外出; 傍晚,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原路返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一景一物我们熟悉到可以视而不见。 然而,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 她的历史、她的沿革、她的故事, 我们又了解多少? 身边的历史小e将推出栏目,为街坊推送关于嘉禾街自然村的系列报道,带领你重新认识你生活的地方。通过整理族谱、县志、笔记,综合长者们的讲述,试图重新还原斑驳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也希望街坊们通过简略的文字, 能够重新回顾一起走过的路, 对脚下的乡土保持鲜活的记忆。 今天推出第一期,给大家带来关于太和村的报道。 航拍太和庄(摄于年11月)。 全国各地叫太和的村庄有很多个。广州的太和庄还有个别名叫竹仔园村。这个别名更能为老人们所认知。 太和庄,位于嘉禾街北面,相邻自然村有双和、长湴、南岭、苏元庄,总面积0.9平方公里。 南宋嘉定年间,周氏大家族先由湖南道县刘田村转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又南下到广州郊区太和镇南村,清咸丰(年)年间,南村六甲、十甲分支来此定居建村,称太和庄。又因当时村里种有比较多的竹子,把村子围起来像院子一样,而得别名竹仔园。 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当时的合群运输公司设立了一个车站叫竹仔园站,且太和村的街巷都有竹仔园字样,所以人们普遍称太和村为竹仔园村。 据最早的史料记载,该村明在代属番禺县慕德里司。民国时期,属番禺县禺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番禺县。年,属番禺第八区。年,属广州市越秀区三元里人民公社。年属于广州郊区三元里公社。年属广州市郊区新市镇,同年2月郊区改白云区(即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年镇改街道,划分到广州市白云区均和街,年,属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长红行政村至今。 长者在追忆历史。(摄影:唐永峰) 太和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周姓,开村始祖周遂禄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第九代孙,因而周敦颐被竹仔园周姓尊为先祖。太和修有《周遂禄族谱》、《汝南堂周氏家训》,于年由村民与南村孖祠堂重修工作筹备委员共同编修并于年成书。 因此, 如果在读这篇文章的街坊你也姓周, 说不定可以和大儒攀上一些远亲关系。 周敦颐像(网络配图) 太和庄登记在籍的人口不多。年底,户籍人口约人。祖籍太和村的华人华侨很多,且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秘鲁、澳洲、洪都拉斯、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归侨有12人。 族谱 家训 和岭南其他村庄类似,太和庄传统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农田全部已经变为厂房、商铺和居民住宅等,因此户籍人口中,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生活的人已经没有了,目前是以物业厂房出租为主,部分青年外出务工。 太和村辖内没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但据长者回忆,原先是有一间小学的,但毁于历史原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入侵太和村,无辜屠杀众多村民,迫使部分人口流落到清远等地,带给太和庄很大的伤害。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但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都已改建。现存有一座宗祠,是盘古庙,始建于清代,位于长红竹仔园大街67号,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庙宇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门夹石上阴刻门联“出庶物作万古鼻祖;冠白王为三才首君”。这也是太和村代表性的楹联。相信很多街坊都已相当熟悉这个去处。 盘古庙 太和村的宗族活动主要有祭祖、闹元宵、盘古诞。前两个大家都相当熟悉,而且不少地方都有类似风俗,因此不再赘述。 而比较特别的是盘古诞。太和村的盘古庙内供奉盘古大神像和金花娘娘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是盘古诞,村民家家户户都带上水果、烧肉香烛等到盘古庙进行放炮仗拜祭,并邀请村里60岁以上老人聚餐。这也是太和村比较特别的节庆活动。 太和村现今仍有“上马”和“落马”的传统习俗。 “上马”意为整装待发,策马前程。是指亲人离别家乡,远赴外国谋生。在临别前几日,往往会邀请亲朋戚友来家里相聚话别,同时设宴招待,谓之“上马酒”。被邀请亲友一般带上鸡、猪肉、时果,并送给出国人红包一封,寓意“一帆风顺”。 当在外国谋生的华侨回乡,也会要求亲友来家欢聚,谓之“落马酒”。亲友应邀赴宴仍带上鸡、猪肉、时果来庆贺,回乡的华侨都送给亲友一封红包作为见面礼或者报恩。随着太和村的出国华侨比较多,很多习俗已淡化。 这一期太和村的历史 就为各位乡亲讲述到这里, 以后将陆续推出其他村的历史故事。 敬请大家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