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导读:源潭位于桂阳、嘉禾、新田三县交界之地,是舂陵江镇最西边的一个自然村,人口约七百余人。她是桂阳第一个张开双臂迎接舂陵江的村庄。源潭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舂陵江在桂阳的数个第一:第一个滨河村庄——源潭村。第一座拦河大坝——源潭河坝。第一座电排灌站——源潭排灌站。第一个水力发电站——源潭水电站。第一座古渡口——曾家渡(金鸡渡)。第一座跨江大桥——源潭大桥。本期老丁曹华胜将带你走进这座桂阳最早迎接舂陵江的村庄。

发源于蓝山县的舂陵江,经蓝山、嘉禾、新田(舂陵江干流流经新田县境约一、两公里)三县蜿蜒而来,在源潭上游约一华里处急转了一个U字形大弯,弯的上游对岸是嘉禾县的石桥镇,下游就是桂阳县的舂陵江镇了。源潭村正好扼守在大转弯的关口,倚山滨江而立。地势由滨江向村后的山体依次抬升,看上去虽稍显零乱,却也错落有致。源潭村与石桥镇隔河相望,渡河赴嘉禾境内赶圩较之去本县飞仙圩近许多,因此源潭村民历来与石桥镇联系较密切,赶圩串集走石桥圩的多,走飞仙圩的少,这种情况在源潭大桥建成之前尤甚。

年,源潭人开始在舂陵上修建拦河大坝,最初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水轮泵站,将舂陵江水引上岸用于灌溉。舂陵江在源潭这一段河面较宽,河床较平,水流较缓,比较适合于筑坝拦水。工程断断续续直至年才完工。同时依托拦河大坝修建水轮发电站,使得偏僻的源潭村成为较早用上电的村庄,给村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方便。源潭河坝坝高6.4米,抬升上游水位有限,除了发电站和排灌站有一个导流渠外,整个河坝甚至没有设置排洪泄孔,河水漫过河坝,形成一道薄而低的水幕,若在汛期,洪水淹过河坝,水幕便没有了,河坝本身也许就不见了。

这项工程今天仍在发挥作用。排灌站依然引水上岸,电站也依然昼夜不停的运转发电。电站建设之初,属集体财产,由集体管理,由于当时体制上的原因,电站一度经营不善,荒废停转。到了上世纪90年代,源潭人集股投资,对原发电站进行提质改造,扩建厂房、添置设备、增强发电效率,加大发电力度。滔滔舂陵江水又转化为滚滚电流,造福千家万户,造福源潭人民。

距源潭河坝下游约米有一个古渡口,渡口现已荒废,成为源潭村人洗衣洗菜和下河嬉戏的码头,渡口的摆渡功能已被新建成的源潭大桥所取代。渡口边没有看到一条船,只有一条拾级而上的青石板路从码头伸向村庄,它就是舂陵江进入桂阳后的第一个渡口——源潭村渡口。源潭村古称曾家村,村中人口主体为曾姓,因此叫曾家渡。相传很久远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有一只金鸡站在古渡口边的一块大青石上打鸣,以唤醒远行的客人,金鸡打鸣的声音能传送到数千里之外,取自这个美丽的传说,曾家渡也叫金鸡渡。

金鸡司晨的传说当然是假的,但古渡口是真实的。在不通公路的年代里,舂陵江还承担着沿岸物资集散和动输的功能,源潭村航道连通桂阳县境和嘉禾县境,常年可通小船,汛期可通大船,虽不是大的物资集散地,但也是船运途中中转站和休憩站。渡口就是舟船休憩的码头。今天从荒废的古渡口还能领略到当年的喧哗与繁茂。渡口的另一个功能是摆渡。源潭村位于舂陵江北岸,在源潭大桥建成之前,无论是赶石桥还是赶飞仙圩,或者要到河对岸去劳作,都必须经古渡口摆渡到舂陵江南岸,可见古渡对源潭人的重要性,也可见源潭人对古渡口的感情,他们宁愿让这个金鸡司晨的传说一代代传承下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源潭村人开始集资兴建源潭大桥。大桥建成通车后,成为舂陵江进入桂阳后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桥面宽约8米,长百余米,采用传统的大拱套小拱设计,全部为青石砖混结构,大桥三拱横跨过江,气势蔚为壮观。桥两端苍劲的翠柏,桥后面错落的村庄,桥下静静的古渡和悠悠流水,构成源潭村绝美亮丽的风景。

源潭本是桂阳的一块边地,由于舂陵江河道的阻隔,这块边地似乎又成了桂阳的一块飞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源潭大桥的兴建,将这块飞地与桂阳的中心腹地紧紧连接起来,让源潭与桂阳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血脉更亲近。大桥通车后,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能直接进入到遥远偏僻的源潭村,进入到源潭村民的生产生活中,给村民的生活出行带来方便,给源潭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今,源潭村创办了一个废纸回收加工厂,招收五六十名村民进厂务工,在变废为宝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并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摸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源潭,舂陵江桂阳第一站,自此而下,舂陵江开始了桂阳境内漫长的百余公里行程。

文/李显山摄影/秦巴山侯识河

本期编辑:刘娣

赞赏

长按







































中科刘云涛影响力
白癜风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w/28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