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嘉禾,古人称之为“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现今泛指茁壮生长的禾稻。东汉许慎《说文》云:“禾,嘉谷也。以二月而种,八月始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王充《论衡·讲瑞篇》解释说:“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宋书·符瑞志》就说:“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于夏德,异本同秀。”古人还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如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从古人的解释和理解可以看出,能以“嘉禾”作为地名,反映出这里不仅与中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而且具有人杰地灵的祥瑞之象。

据考证,古代地名曾为“嘉禾”的共有四个地方。一是湖南的嘉禾县,二是浙江的嘉兴市,三是江西的南丰县,四是福建的建阳县。

浙江的嘉兴市之所以曾有“嘉禾”之名,是因为嘉兴在唐代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当时嘉兴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但不论是设县还是设府,一直都以“嘉兴”为名。直到民国初嘉兴废府存县,才改称“嘉禾县”,后来复称“嘉兴县”。

江西的南丰县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太平二年()划出南城南部设县。因县境内常产一茎多穗之稻,故初名“丰县”,别号“嘉禾”,属临川郡。时因徐州有丰县,乃改称“南丰县”。可见,南丰县只有别号“嘉禾”,没有“嘉禾县”的正称。

福建的建阳市设县于东汉时期。东汉建安十年()析建安(今建瓯)桐乡地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元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建阳县唐石里(黄坑)水稻丰产,并发现“一本15穗”的稻穗,农民称其为“佳禾稻”,于是地方官员即上报朝廷,景定帝闻讯予以嘉奖,被称为“嘉禾稻”,并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但这一名称仅存26年之久,以后仍称建阳县。

湖南省的嘉禾县,在明崇祯十二年()置县时,崇祯皇帝就赐名“嘉禾”美名,县治设在禾仓堡。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占领长沙、衡州,其部属胡尚月、胡圣华、朱衣点进驻桂阳、临武、蓝山。嘉禾为刘新宇起义军余部占领。清顺治四年()平南王尚可喜占领桂阳州,张献忠领兵转移,嘉禾入清版图。次年,南明永明王袭取嘉禾。顺治九年,明兵败走,嘉禾复归清,属衡州府。雍正十年(),嘉禾属桂阳直隶州。中华民国元年(),撤销府州建制,嘉禾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27年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湖南设10个行政督察区,改原第八区为第三区,嘉禾属之。因此,不论历史如何变迁,嘉禾县的名字始终未变。这就不难理解,解放初期,博学聪慧的周恩来总理在审批县名时,只留下湖南之嘉禾沿袭“嘉禾县”称号。

其实,湖南省嘉禾县之所以一直拥有“嘉禾”美名,归根结底是这里与神农教耕结缘深厚。《中国地舆志》说:“炎帝之世,天降嘉禾,神农拾之,以教耕种”“以‘嘉禾’为地名年号者,时见于史志;然而以炎帝神农之‘嘉禾’名县者,惟有当今郴州所属之嘉禾县也”。

地名之辩,更加说明湖南嘉禾才是正宗的“嘉禾”,是炎帝神农教民耕种稻谷的神圣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李运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危害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w/48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