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参加了多次上海市属县新编县志的审稿会议,又看到了几种讲到上海市沿革的著作,发现这些史志关于建置沿革的叙述,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可以说是通病。这些通病都不是新著的编者新闹出来的,而是沿袭了旧志的老毛病;由于编者不能察觉旧志的不实不妥之处,因而就不免以讹传讹。我除在几个县志审稿会上分别提过一些意见外,在此愿就几个各志都有的通病,指出其纰谬,希望能引起上海史志编者的注意。

01

昆山在秦为疁县说不可信

唐天宝十载分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地置华亭县,县境相当今上海市的吴淞江以南杭州湾以北部分,即元明清的松江府全境;南宋嘉定十年分昆山县东境置嘉定县,县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北长江南岸部分,即今嘉定县及宝山区。因此,今制昆山虽不属上海,讲到上海的沿革,不能不涉及昆山。昆山的前身在两汉至南朝前期是娄县,这不成问题。汉以前的秦代则有二说:一说也是娄县,一说在秦为疁县,汉始改为娄县。旧志及近人著作颇有采后说者。但后说实非,应从前说。后说始见于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是“秦谓之疁,汉谓之娄,今之昆山,其地一也”。然不仅二《汉志》,至晋、宋、齐志皆只作娄,不言娄以前曾作疁。《越绝书》也只提到春秋时候有疁田(田不耕焚其草木而下种谓之疁),不言“疁”曾作为秦时县名。《元和郡县志》更明说昆山县“本秦、汉娄县”,即娄县之名秦已用之,不始于汉。可见朱长文之说于古无据,殆出于附会,不可信。

公元前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现上海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今嘉定县别称疁城,这倒是有来历的。《图书集成》苏州府古迹嘉定县“疁城”条:“在县南门外,唐有疁城乡。元时筑教场于此,得古冢碑石云:“唐咸通二年庄府君葬于疁城乡。今名疁塘,又以避吴越王讳改娄塘。”嘉定在唐代是昆山县的疁城乡,唐以前当然可能已有此名,甚至早到秦汉。但今嘉定县在古代曾为疁城乡,不等于昆山县在秦代曾名疁县,不等于说,上海市的江南淞北部分在秦代是疁县地。总之,在上海市历代建置沿革篇里不应出现疁县。

02

上海市在汉初仍在会稽郡辖境内

上海市全境在秦代(除未成陆部分外)分属于会稽郡的娄、由拳(嘉兴的前身)、海盐三县。汉初复以部分郡县分封诸侯王,这三个县在高祖五年韩信的楚国、六年刘贾的荆国、十二年至景帝三年刘濞的吴国封地内,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些上海史志上往往把这三县记作秦属会稽郡,汉初属荆国,后属吴国,至景帝时复属会稽郡,那就不对了。

汉初是以郡为单位封建诸侯王的,少则一二郡为一国,多至以六七郡为一国。会稽郡先后划入楚、荆、吴三国封城之内,娄、由拳、海盐是作为会稽郡的属县随郡成为三国的封地的,并不是说三县成为三国的封地时会稽郡就不存在了,三县便直接先后隶属于三国。荆、吴两国都领有东阳、鄣、会稽三郡。景帝三年诏削吴国鄣(史文或误作豫章)、会稽二郡,吴楚等七国举兵反,汉用兵平定,从此会稽郡不再属于诸侯王,直属于汉。会稽郡在汉初既从没有废除过,当然也谈不上何时恢复。这些史志理解为娄等三县属荆、吴时便不属会稽,要到吴国被废后才复属会稽郡,那是错误的。

公元年(东汉永和五年),现上海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还有几种旧志说成景帝三年吴国废除后又以娄县封江都国,至武帝元狩二年江都国除,才恢复会稽郡,那就错得更加荒唐。吴国除后汉廷以东阳、鄣二郡置江都国,会稽郡从没有属过江都,娄县是会稽郡的属县,决无改属江都之理。

03

五代未曾改苏州为中吴军

唐分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华亭县,属苏州;南宋又分昆山置嘉定县,也属苏州。所以记述上海沿革,又不免要讲到苏州。苏州始建于隋开皇,大业改为吴郡,唐武德复为苏州,天宝元年复曰吴郡,乾元初复为苏州,此后一直到北宋政和三年才升为平江府,中间未曾改变过建置。但有不少上海史志都说成五代时吴越曾改苏州为中吴军,这是由于不懂唐宋时地方行政区划而造成的错误。按,吴越宝大三年(即后唐同光三年,升苏州为中吴军,见《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吴越备史》等。

公元年(五代时期,吴越显德元年),现上海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这是说此年吴越将苏州从一个普通州提升为节度州,以中吴军为这个节度的称号(通称军额)。这个州仍叫苏州,并没有改为中吴军。中吴军节度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又改名为平江军节度;政和三年始改州为府,即以原来的军名为府名;苏州之名至是始废,改称平江府。旧方志一般都出于不懂唐宋制度的明清人之手,因而将吴越“升苏州为中吴军”误解为改苏州为中吴军,有了中吴军的称号苏州即不复存在,这是很大的错误。其实在五代北宋自同光三年至政和三年的史乘里,苏州仍屡见记载,可见中吴军只是在苏州头上加一个称号,与政区建置无关,苏州依旧存在,要到政和三年才改苏州为平江府。

04

北宋未曾改秀州为嘉禾郡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吴越置秀州于嘉兴,此后华亭遂自苏州改隶秀州。因此讲上海市沿革,又得牵涉到秀州。北宋政和七年,赐秀州郡名嘉禾,至南宋庆元元年升为嘉兴府,见《舆地纪胜》、《宋史地理志》等。按宋制州一级政区只有府、州、军、监四种,别无所谓“郡”。宋代舆地书在府州下所系郡名,那只是这个府、州的别称,犹如人在名外又有字或号一样。

公元年(宋徽宗政和元年),现上海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宋代的府州大多数都沿袭唐旧,这些旧府州在唐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十六年间都曾改称为某某郡,所以宋代府州的郡名,一般即袭用唐代旧称。但在乾元以后新置的州,本无郡名,那就有待于朝廷赐予。徽宗政和年间有一大批原无郡名的州被赐以郡名,如:河北的雄州、霸州皆后周所置,政和三年赐雄州为易阳郡,霸州为清河郡;保州为太平兴国六年所置,政和三年赐郡名清苑;淮南的通州为后周所置,政和七年赐名静海郡;真州为大中祥符六年所置,政和七年赐名仪真郡。秀州的情况也是如此:自五代置秀州至政和以前是没有郡名的,政和七年才赐以郡名嘉禾。从此有了嘉禾郡这个郡名,但不是说秀州便不存在了,秀州仍然是这个政区的正名。直到南宋庆元元年,才改称嘉兴府。明初人修元史,并宋代郡名的正确含义已不能理解,往往误以赐某州郡名某某为改州为郡,钱大昕讥为笑柄,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明初人已有此误,那就难怪在明清方志中,都说成是政和七年改秀州为嘉禾郡了。近人新编上海市史志,一般都沿袭此误不改,却又发现政和至庆元间史乘屡见“秀州”,乃不得不在改秀州为嘉禾郡之下擅增“寻复为秀州”一句,甚或杜撰一个复为秀州的年份,这是错上加错。(.1.19)

END

本文原刊于《上海修志向导》(《上海地方志》前身)年第一期

地图摘自《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年12月1日)

“申知沪志”小组诚意奉献如需转载烦请标明出处

谭其骧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w/49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