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上海,一座极具争议的城市。喜欢她的人们习惯赋予她华美的赞词,繁华现代,不夜城里的东方明珠令人神往;讨厌他的人也不吝啬对她的苛责,排外自大,没有温度的水泥城市令人生恶。其中在苛责上海的论述中,有个观点一直颇受欢迎,“上海没有什么历史底蕴,古代上海是小渔村,直到年开埠后才开始辉煌”。

针对“上海历史”概念的认知也是很有争议,一般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个上海。广义是指包含上海直辖市.5平方千米内所有地区的历史;而狭义是指原来上海市区老城厢这一带的历史(不含嘉定青浦松江南汇等郊区)

为什么“上海历史”定义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历史上的上海到底是不是小渔村?

1

六朝,上海有了单独名称

百年六朝是上海历史发展的发轫时期,无论从政府、文人、百姓都爆发了一场上文化意识的觉醒,上海地区也有了自己的三个代称——华亭、云间、沪渎!从文化概念上不再泛泛混谈于苏州吴郡,开始有了自己文化符号。

“华亭”的出现是一场政府推动,也是上海地区首次有单独的名称。《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径进,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华亭的位置就在今天松江小昆山附近,因靠近古时的华亭谷而得名。“华亭”因为是政府册封的称呼更为正式,后多代指上海的行政区划。同时逐步代表了一种家乡情感,比如《平复帖》的作者陆机在殒命之前曾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这是首次有人把上海地区认为自己的故乡,华亭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开始展现。

“云间”的诞生,更显示一股文人情怀。陆逊之孙陆云字士龙,与荀彧的后人荀隐(字鸣鹤)有一个绝妙的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陆云暗示,风从虎云从龙,龙从云间来。荀隐来自洛阳的天子脚下,天子为日,鹤于日下立。云间对日下,士龙对鸣鹤。这两句千古对答成为中国对联的滥觞,而正因为陆云出生于上海,“云间”逐渐开始成为上海地区文化上的雅号,如非官方的地方志《云间志》,明清时的“云间画派”,文人汇聚的“云间第一楼”等等。

“沪渎”是上海地区又一个别称,代表了百姓的努力,上海市现在简称“沪”也是来源于此。魏晋时期渔民为了捕捉鱼虾蟹,发明了一个渔具即水下栅栏,名为“滬”。这个渔具在上海地区的百姓首先发明使用,因此上海就有沪这一称呼。“沪渎”随后引申出地理军事上的文化符号,东晋为了防止天师道孙恩起义建立了沪渎垒,宋朝还追尊军事家孙武为“沪渎侯”。

上海地区文化上开始了自立门户,南朝也在金山地区建立短暂的“胥浦县”“前京县”,但是毕竟地处东南一隅,正如萧纲《吴郡石像碑》所述那样“淞江之下,号曰沪渎。此处有居人,以渔者为业。”可见这时的上海依旧是个临海的小渔村,比如东汉末年道教的左慈就为曹操献上过这里的松江鲈鱼。而上海历史真正的发力还是要到唐宋时期开始。

(三国杀图)

2

唐宋,商贸竟然如此发达

六朝的上海虽然文化觉醒,但是经济政治发展还比较落后,毕竟地处当时海疆的边缘地带,发展较慢。随着唐宋时期,贸易航运逐渐发展,北人进一步南迁,上海地区进入他的政治经济发展期。核心标志就是华亭县的建立、市舶司的成立,商业经济发展。

《新唐书·志第三十一》提到“华亭,上,天宝十载析嘉兴置”,也就是公元年,上海地区正式脱离于嘉兴,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行政规划,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沿革华亭县的范围(外加吴淞江以北地区),延续年。

华亭的建县代表了人口达到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唐代对各县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进行分级,共5类“望、紧、上、中、下”。而根据《新唐书》记载华亭县等第为“上县”,属于中游,对于新设的县治已经实属不易,但是排名在吴郡七县仍是末位,可见唐代上海地区相对于周边发展还是较为落后的。

唐宋上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撑在于航运贸易,在唐晚期开始,华亭县成为东南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之一。主要的通商港口也有两个,一个是县治华亭(今松江区),另一个是依靠吴淞江且更为繁荣青龙镇(今青浦区)。

写于北宋嘉佑七年的(公元年)的青龙镇《灵鉴宝塔铭》就记载那时上海地区“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月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可见宋朝中期上海地区的贸易盛况,其通商范围以江南等国内地区居多,对外贸易也已经逐步开始。

到了北宋末年,《宋史·食货下八》记载宋徽宗“宣和元年,秀州开修青龙江浦,舶船辐辏,请复置监官”在华亭县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隶属于两浙路市舶司。这是《宋史》记载中北宋仅有的六个市舶机构之一(广州、宁波、杭州、泉州、诸城、上海)。可见上海的对外贸易港口地位日益重要。

不仅史料记载,最近挖掘的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了很多外贸瓷器,足以证明那时华亭县以及青龙镇的商贸繁华。

除了贸易港口方面方面,单从商税方面看来,宋代上海地区的商业水平也已经赶超周边地区。《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就对熙宁十年(公元年)江南地区的商税有明确记载。上海地区全境(华亭县城与青龙镇)商税额贯,江南地区诸县之冠甚至超过许多州治。可见整个北宋时期,上海地区商业繁荣,经济发达。

广义的上海地区在宋朝开始就不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而是一个东南新兴的港口,他的成功蜕变背后的原因有三个。

1)绝佳的地理:上海地区最核心的河道吴淞江,唐宋时期,江面开阔是太湖平原的重要出海港;县域内河道纵横,打造通往苏杭地区的“海江河”联动水网;背靠的江南是古代出口商品的重要生产地(丝绸与越窑),同时也是当时重要的进口奢侈品(象牙、香料、珠宝)的重要消费地。

2)移民的贡献:随着安史之乱开始,北方大量的移民来到上海地区,使得本来地广人稀的情况得到改变;带来先进的农业与水利技术,使饱受潮灾困扰的上海得到发展;定居上海的南迁大族,仕官后让上海的政治地位逐步提升;随着新移民的到来,开创了兼容的氛围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政府的重视:《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记载,南宋高宗“诏两浙提举市舶移就秀州华亭县置司”,开始统辖杭州、宁波、温州等港的市舶事务。华亭县的港口地位又一次提升。毕竟上海地区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对比杭州、宁波等传统大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政府对上海地区的航运重视可见一斑。

而唐宋时期,狭义的上海(如今上海市区部分)也在逐步发展,《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九》就第一次出现“上海”的称呼,这是个收税的机构。位于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岸边,故而得名,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渔村市镇,上海市区的正式蜕变也就要从元朝谈起了。

3

元明,开始直属于行省

无论从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发展,不足百年的元朝在上海历史上占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政治方面的上海地区,在元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原华亭县升格为府(因吴淞江贯穿境内,后称松江府),这让长期从属于嘉兴或苏州的上海地区,正式摆脱县级地位,第一次直属于行省的架构。

14年后的年,元政府划松江府东北五个乡成立上海县。这是上海市区建城的伊始,至今年。元朝上海政治上的飞跃离不开自身航运业的长足发展。

上海地区,整个航运业的成败在于密布的河道,在河道畅流时这里“旧为海商辐辏之所”《至元嘉禾志·卷三乡里》,而河道淤塞时这里“江浦湮塞,蕃舶鲜至”《宋史·食货下八》。而宋末元初,随着上海成陆不断东进,原先的青龙港和华亭港,逐渐远离海岸,尤其是吴淞江上游淤堵严重,严重影响到航运贸易,即使宋元两朝政府花费巨资派人疏浚吴淞江(现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就是当时疏浚吴淞江的直接证据),但是还是抵不过日益严峻的泥沙淤积。在元朝建立之初的《至元嘉禾志》就记载那时候的青龙镇“无复海商之往来矣”。

这时吴淞江下游的支流——上海浦(后称大黄浦,今黄浦江)走上历史舞台,《明史·河渠六》就记载“大黄浦总会杭、嘉之水,又有淀山、泖荡从上而灌。是以流皆清驶,足以敌潮,不能淤也。”因为其更靠海,水深流畅,船只出入便捷,就逐步成为了元朝至近代上海地区最主要的港口。

在元代上海港就成为全国范围内设置7大市舶司中最年轻的港口。(“杭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广东、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元史·本纪第十七》)。

此外,上海港和宁波、澉浦一起成为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征东攻日的后备重要港口之一(“诏以征东留后军,分镇庆元、上海、澉浦三处上船海口”《元史·兵二》)。而元代三次大规模漕粮海运,上海港是离开浏家港后的最重要一站(“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元史·食货一》),漕粮海运的起航,为上海的航运辐射腹地进一步扩大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江海联动的新兴港口。

短暂的元朝过后,两百年的明朝采取闭关的政策,上海港并没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明朝上海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却没有下降,反而因为上海的经济实力日益吃紧,尤其棉纺织业冠绝天下。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布衣》就记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明朝中后期的文学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松江布业繁荣的记载,例如《金瓶梅·六六回》就写有“与来保还往松江下五处,置买些布货来卖”。

而明朝的松江府能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并不是机缘凑巧,而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必然结果。

1)天时:赋税沉重

松江府是明朝重要的产粮区并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压力。史称“苏、松、嘉、湖诸府,财赋敌天下半”(《明史·列传一一七》),这就是网络上大家一直说的“苏松赋税天下半”的由来。

纠此原因不仅因为上海地区农业发达,水利疏浚,更关键的是处于政治因素,《明史·食货二》记载“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整个明朝百姓不堪其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木棉》“松郡税粮十八万石耳。今平米九十七万石,是十倍宋也。”

为了缴纳这高昂的税收,上海的百姓主要通过“棉布折银”来缴税,即通过大量生产棉布来折算银两抵扣税收,导致在上海地区家家都有纺织机器。《农政全书·木棉》中就有“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视息意为苟活)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由于沉重的赋税压力,导致整个苏松地区被迫发展手工业,这样也从侧面加速了纺织品的商品化,明中后期的苏州府、松江府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发展的地区。

(满满的高考历史考点,各位背出来了吗?)

2)地利:土质适合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由于长江大大量泥沙因为地球偏向力的原因沉积南岸,形成的砂质土壤,不适合水稻。《农政全书·木棉》就记载“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邬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而这类砂质土地却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因此明朝以后上海地区就出现了西稻东棉的农业格局。

如今的上海市区及浦东的广大地区都是当时松江府内棉花的重要产地(《松江府志·卷五》形容上海县“水田绝少,仅宜木棉”),棉花逐步成为上海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民国时期上海的市花就是棉花,现在上海郊区还依旧有种植棉花的传统。

3)人和:技术推广

中原本不产棉花,宋朝从外来引入,由闽广与西域率先种植,并未得到重视。而江南地区本与棉花无缘,直到元朝一位划时代的纺织学家——黄道婆的出现,改变了上海的历史。

《农政全书·木棉》记载“国初时,有妪黄婆者,自崖州(今海南)来,乃教以作造杆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正是因为黄道婆传来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得到迅速传播,扭转了上海的经济格局,成为全国棉花种植的源头,更改变了当时中国百姓的穿衣历史。之前百姓都以麻衣为主,富人着丝绸。正因为从上海地区开始辐射全国的松江布以及明清逐步扩大的棉花种植,让百姓也开始能穿得起御寒的棉布,成就了中国纺织史浓墨重彩一笔!

元明时期的广义上海地区历史,是一段蓬勃辉煌的历史,这时的上海地区核心在松江,早已不是小渔村。从政治上的“由县升府”到经济上“衣被天下”的荣光,再到文化上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执画坛牛耳。

这些都让上海地区成为江南仅次于苏州杭州以外,最为重要的东南名府。万历年间安徽歙县地方志《歙志·货值传》就记载“今之所谓大都会者,大之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为苏松淮扬诸府”从明代其他地区的记录可以看到,当时城市排行榜内,一类城市为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福州,二类排名最前的就是苏州和松江府。

而这段时期的狭义上海市区的历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整体的繁荣程度虽比不上当时的松江府核心地区,但也不再是小渔村那么滞后了,而上海市区在元代的市舶司再到漕粮海运的关键重地,都彰显上海市区的历史与海、港口、航运息息相关,他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崛起并成为上海地区的代表?那就应该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

4

清,逆袭者上海

年的上海开埠是一个重要分水岭,近代史的上海地位无可匹敌,但是在清朝前中期的上海历史却令人不胜了解。很多人会有误解上海市区的正式逆袭是在通商之后的事情。其实不然,早在清朝前期,上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已经从原先的松江府城(今松江区)逐步转移到上海县城(今上海市区),主要表现在政治与经济上。政治上的上海县城崛起主要有两点;

1)江海关的转移:康熙年间平定明郑后,年开放海禁,将外贸收税机关由唐宋元明时期的市舶司改名海关(并沿用至今)。全国范围建立四大海关,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连云港云台山)。

当初将江海关定在云台山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明朝中后期漕粮海运的初始站,后来因日益淤堵,不利通航。设立没几年就将江海关正式迁至上海县城内,从此,上海海关成为全国四大海关之一,为上海市区的崛起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2)苏松太道的建立:清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中“道”是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通常一个道会下辖几个比较重要的府。而在康熙年间,中央政府就在苏松地区设立苏松太道,管辖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道台衙门在雍正八年即年,从太仓迁至上海县城并由道台管理江海关。

这样的意义重大,行政架构中上海县虽然隶属于松江府,但因为道台衙门设置在上海县城内,松江府要听从上海县城里道台的行政命令。导致直接控制上海县政务的是苏松太道(又称上海道)的道台。而且苏松太道又兼理关键的江海关,地位显赫。松江府城早在雍正时期其实在政治上已经被边缘化。乾隆年后的文献资料如英国人与上海商议开埠的来往文件,直接签字的是上海道台而不是松江知府。

经济上,上海县城不再是明朝时期那个广种棉花的县邑,而是逐步成为了清朝中期以后国内贸易的最为重要的港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绝佳:上海县城紧紧依靠如今的黄浦江,而之前黄浦江为吴淞江的支流,明初夏元吉进行吴淞江与黄浦江的疏浚工程,使得黄浦江成为上海最为重要的主干河流,而且靠东离海近,江深数米,方便船只进出。而且是中国最富饶的江南地区的通海门户。

林则徐就在开埠前上表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松江府属之上海县为江苏海口要地,时有洋船出入,商贾辐辏,市廛稠密,且系苏松太道驻扎之所,库储海关钱粮尤为要紧”(《林则徐集·奏稿》)

2)南北船只的换停站:上海位于海岸线的中心,上海以南称为南洋,多礁石,故南洋的船多尖底吃水很深称为福船。上海以北为北洋,多浅滩,故北洋的船多平底吃水很浅称为沙船。(沙船主要制造基地就是上海崇明,因此如今上海市徽中就有沙船标志)这两类船只路经上海去到对方的海域必然无法适应不同的水文情况。因此,上海成为南北洋航运换船的必停之地。这里商船紧凑,络绎不绝。

3)南北货物的中转站:上海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一个海岸线和长江流域的T字形结构,乾隆年后,满清政府逐步放松海运,并解禁关外的贸易。至此,上海的南北西三面都有着独有的特产,货物在上海中转并依靠江南发达的河道或者逐渐成熟的海运航道发往全国。

例如上海北方的奉天豆饼是极为难得的绝佳肥料,可以给到长江流域的湖广江南进行施肥提升农业生产。上海南方的福建广东的木材糖品可以通过海运到上海并发往京城满足当地贵族需求。上海西方的苏州丝织、松江棉布可以通过上海海运发往广州出口,湖广漕粮也可以通过上海海运进京,成为京城贡品。

由此可见在清朝中期开始,上海县城因为其独特的江海枢纽优势,在全国航运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最为重要的国内贸易港口。进而年五口通商,一个新的上海从曾经繁华的港口地基上浴火再生!

回顾上海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广义的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已经是一个新兴的港口,不再是个渔村。而狭义的上海地区(今上海市区)则在元朝时期完成了一次飞跃,脱离了小渔村的束缚。

上海这是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他的历史足迹永远离不开航运港口的变迁,从唐宋的华亭港、青龙港,到元明清的上海港,再到开埠后的远东第一大港,直到21世纪世界第一大港。他的发展有本可源,一脉相承。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R.R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w/50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