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出“李小龙”三个字的时候, 脑中仿佛响起一声“阿打——”的标志性怪吼, 一个身穿黄底黑条连体衣的男人拳脚如闪电, 敌人一个个应声飞出,倒地呻吟, 人群中,一张眼神凌厉的东方面孔傲然逼视, 震慑了所有的人。 极少人能像李小龙一样, 在全世界有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在华人社会,他是民族英雄, 《精武门》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站了起来。 在西方世界,他是“功夫之王”, 他征服了泰森等一众世界级高手, 被美国周刊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之一。 在亚洲,他是武学宗师,截拳道之父, 逝世多年后,他的影响力依旧在不断发酵,一步步神话…… 可与此同时,很多人对李小龙的了解, 却也仅仅止步于“功夫”这个片面的标签。 ▲年《死亡游戏》李小龙主演。 其实,李小龙远非我们想象的“一介武夫”。 他对武术的哲学思考,他对自我的解剖和超越, 才是他被称为“伟大”的真正原因。 今天,是李小龙逝世44周年, 重温他短暂却非凡的一生,我们会明白: 一个真正的勇者本与他人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他终其一生,都在以激光一般的专注追寻真实的自我, 生命的终极含义, 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 ▲年《死亡游戏》李小龙主演。 年11月,李小龙在美国加州出生。他有四分之一德国血统,母亲何爱瑜是上海富商之女,父亲李海泉是一名祖籍顺德的粤剧演员。 ▲李清泉抱着儿子李小龙。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小名“细凤”。因前一胎的哥哥不幸夭折,家人为他取女孩名,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不久,一家人回到香港九龙生活。虽然家境富裕,李小龙却没有丁点少爷的斯文样,性格捣蛋,打架、逃课是家常便饭。 思来想去,父亲决定亲自教他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克制李小龙浮躁的性情。 然而李小龙刚学了点皮毛就开始厌倦。日复一日,他找人“街战”的想法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每次放学回家,他总要第一时间换掉校服,穿上唐装,到处找人比武。 刚开始还俨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可他终归只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13岁那年,李小龙第一次倒在了别人的拳头下。 这是李小龙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被打败后的李小龙情绪消沉,朋友看在眼里,他决定将李小龙引荐给自己的师傅——咏春拳宗师叶问。 加入叶问门下后,李小龙决心将咏春拳练好。除了上课,他还在家里设了一座木桩,天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无时无刻想变得更强大。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时候,李小龙常常边吃饭边用拳头狠狠砸凳子,说:我要让自己的拳头变硬,不能被人欺负。 但这时的他,只是为了肉体强大而一味急进,未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方法。在跟随叶问的5年间,他始终无法很好地领悟“柔能克刚”。 ▲叶问与李小龙,年前后,前往香港九龙利达街,拜入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 叶问对他说: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 李小龙不断逼自己“放松”,可这却让他进入了另一种紧张:越想放松,越不能真正放松,无所适从。一天出海划船散心,他回想往事,气恼得用拳头猛击海水。 可就在那一刹,他突然领悟: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 一个人要练好功夫,就必须学习水的“柔”性。 而当站在对手面前时,不是说全无感觉,而是应该使自己的思想像水的倒影一样,随着水的变化而变化,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游走自如,不受滞带和阻碍。 这是李小龙第一次以自己的双眼,自己的内心去领悟何谓“武术之道”。 他开始将自身的思考融入所学, 逐步摆脱一招一式的束缚, 一步步走进自我觉悟之境。 多年后,他也对自己的弟子说: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 在很多人眼中,李小龙的功夫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他的肢体动作犹如流水一般优美,极具爆发力的同时拥有高度的美感,他那最有名的连环飞踢动作,更被称之为“致命的芭蕾”。 ▲年《精舞门》李小龙主演。 这正是因为,李小龙不仅擅长武术,也是个出色的舞者,18岁那年,他就获得过香港恰恰舞比赛的冠军。看似不相干的“舞”与“武”,在李小龙身上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他看来,舞蹈和武术不是泾渭分明的,如同世间万物各有其相通之处。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活得像水一样,可以灵活地适应和融合不同领域的东西。 只有当心灵是开放的,才能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天赋和优势,才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成就。 除此之外,李小龙还十分喜欢演戏。因为父亲的关系,他常常能在剧组里跑跑龙套,露露脸。 在镜头面前,他慢慢学会将自身的霸气收敛、调和,化为翩翩得体的风度。不到18岁,他便在香港参演了20多部电影,大受好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童星”。 ▲3个月大的时候,襁褓中的李小龙便在银幕上露面,在《金门女》中饰演一名叫“伯父”的小婴儿。 ▲8岁时,李小龙参演第一部电影《富贵浮云》,10岁担任《细路祥》的主角,编剧袁步云给他取了“李小龙”的名字。 ▲少年时期的李小龙。 年4月,19岁的李小龙只身前往美国留学。为了赚生活费,他要每天起早送报纸,放学之后还要在餐馆工作4小时,日子过得很艰苦。 可他对功夫的执着丝毫不减,不仅特意从香港运来木人桩,每晚练习,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在学校进行训练和表演。他出色的身手渐渐吸引了周围的人,像“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常常博得满堂喝彩,很多老外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年,18岁的李小龙到美国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李小龙不断地开拓、摸索自己的拳路。除了各类拳术,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甚至气功、硬功,从传统武术到西方健身方式,都全数被他纳入自己的体系。 他还公开教授咏春功夫,打破咏春不外传的禁忌,让外国人也能领会到中国武术的魅力。 在李小龙看来,要想确立自己,首先不能拘泥旧法,必须百家争鸣。 他说: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 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 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 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 了解的只是老路子, 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年,李小龙考入华盛顿大学。当大家以为他理所应当要学体育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哲学。 一个天天练功的小伙子,为何偏偏要学这种“玄而又玄”、不实用的东西? 其实这终归是世人对武术的偏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胜利? 武术和哲学看似对立,但我认为,中国武术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我希望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 大学期间,他大量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笛卡儿的著作,做了满满几本读书笔记。他家里有海量的藏书,从地板堆到天花板,随便拿起一本,都能在书上发现他做的批注。 他也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喜欢文学,喜欢写诗,还会把一些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 ▲年底,18岁的李小龙来到了美国,开始了一边求学,一边开武馆、推广武术的生涯。 曾有很多人以为李小龙只有健硕的肉体,却不知道他同样有着健壮的大脑。他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武装自己,不再像儿时那样冲动,一味只会用拳头来反抗世界。哲学,是他寻找武术渊源的工具,也是他通向自我灵魂的道路。 能改变世界的人,一定是思想家,不会是一介武夫。 哲学不能教你具体做什么, 但它会告诉你是谁, 你为了什么才活着, 你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此后,李小龙在国际武术、电影舞台上的成就,自不多言。 年,他受邀参加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试镜,凭借“功夫与水”的演说和行云流水的武术惊艳面试官,正式进入好莱坞; 年,他在《青蜂侠》中饰演男二号,放映后大受欢迎,使他收获了美国的第一批忠实影迷。 ▲年,《青蜂侠》李小龙主演。 年,李小龙接受嘉禾公司邀请回港,以1.5万美元片酬签下了两部影片, 第一部《唐山大兄》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 第二部《精武门》打破了亚洲票房纪录,功夫片风靡香港和亚洲, 据说周星驰和梁朝伟看的第一部武打电影就是李小龙的电影。 后来,两部《猛龙过江》和遗作《死亡游戏》,又让他在好莱坞掀起热潮。 ▲年《唐山大兄》李小龙主演。 可惜天妒英才, 正值全盛的李小龙却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33岁的他因急病突然陨落,留给后人无尽怀念。 但这短暂的一生,却鲜明得令人刻骨铭心。 正如他年轻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 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性的演出。 世上只此一个李小龙, 一个无人能模仿的李小龙, 他做到了。 ▲年《猛龙过江》李小龙主演。 有人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看见自己的心性和软弱。 见天下,是看见自身的渺小,不做井底之蛙。 见众生,是能够启发别人,走出天地的牢笼。 ▲成龙在电影《龙争虎斗》中作为龙套出场,与李小龙演对手戏。 ▲李小龙与人称“小麒麟”的陈元宗切磋。陈元宗也是武打明星,擅长翻筋斗,是李小龙在港的知己好友。 而李小龙说, 功夫如人生,有三个阶段的修炼: 从初级、到艺术、最终达到“无艺术”。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诚恳、持续地寻找真我, 一旦能完全自由的表达你自己, 你将是无形的形,又适于所有的形。” 随着时间的流逝, 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 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我们还活着。 我们更有理由穷极一生的, 去寻找、发现、领悟真正的自我。 文章为物道原创,部分文字图片参考《知中·再认识李小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用书本抵抗这世界。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撻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