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任意一本当代出版的《西游记》,封面上几乎肯定写着“[明]吴承恩著”几个大字;每年重播无数遍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也写着“原著:吴承恩”;各种版本、各种年段的《语文》教科书也把吴承恩作为《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仿佛就像中国首都是北京一样,是个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常识似的。 然而,在百回本通俗小说《西游记》所诞生的明代(如果确实是明代的话),这本书上从来没有写过作者的名字(哪怕是化名)。也就是说,在明代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部神奇的小说作者是谁。 丘处机享有著作权? 到了清代,《西游记》的扉页上终于写了作者,这个“作者”倒也颇有名气——长春真人丘处机。他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是金末元初全真派的武林高手,事实上他也确实是道教全真派的第五任掌教,不过没有武功而已。此说始作俑者是清初的汪象旭,他刊刻了一部《西游记》,书名题为《西游证道书》,并首次题写了作者丘处机,还煞有介事地在卷首写了篇《丘长春真君传》。此后清代几种有影响力的《西游记》版本都把丘处机题为作者。 可后来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考证发现,丘处机与《西游记》并无关联。倒是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写过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但此书的内容是在记述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过,与小说《西游记》根本不是一回事。 《长春真人西游记》 吴承恩才是作者? 清代乾隆年间,淮安学者吴玉搢提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这一观点,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直到胡适、鲁迅推断《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由于他们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才使得此说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乃至成为“常识”。但其实国外学者和部分中国学者一直在质疑这一说法,其中复旦大学中文系已故章培恒教授给予了最有力的驳斥。 胡适、鲁迅认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主要是依据明代天启年间所修的《淮安府志·艺文志》中的《淮贤文目》。《淮安府志》是一部官修的地方志,《淮贤文目》则记载了淮安本地人的著作。书中著录了淮安人吴承恩的三部著作,即《射阳集》、《春秋列传序》和《西游记》。这么清楚的记录,还能有问题?胡适、鲁迅就是这么认为的。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胡适的《西游记考证》 但章培恒不这么认为。他尖锐地指出,《淮安府志》只说吴承恩写过《西游记》,并没有说是小说《西游记》,更没有说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而自古以来不同的书用同一名称的情况并不罕见,怎见得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一定是小说而不是一部游记呢?与吴承恩同一个时代的安国就写过名为《西游记》的纪游之作。他还指出,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里也著录了“吴承恩《西游记》”,而它的分类恰恰是在地理类—— 也就是说,吴承恩的 《西游记》只是一部游记! 《淮安府志》与《千顷堂书目》 要知道《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的私家藏书目录,里面著录的书应该都是他亲眼见过的,可信度非常高。而且,正如前文所说,《淮安府志》是官修的地方志,里面的《淮贤文目》也就是官修书目。而通俗小说在古代不登大雅之堂,按照惯例,官修书目是不收通俗小说的。《淮贤文目》著录了吴承恩的《西游记》,恰恰意味着这部书不是小说。 章先生的驳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大批学者与他论争,可惜他们虽然不赞同章先生的观点,却始终举不出否定他所举证据的证据,更举不出能确切证明吴承恩是百回本通俗小说《西游记》作者的铁证。 为什么要将错就错? 遗憾的是,也许因为这么有名的一本书总要有个作者,各种教材和出版的《西游记》还是把这本书的作者写作吴承恩……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本书一定要写一个作者,即使这个作者很有可能是错的。 我不由想到一个故事:小刘在学校丢了一只电话手表,由于小王以前拿过同学的橡皮,大家就认定小刘的电话手表是小王偷的,后来发现小刘丢电话手表那天小王生病请假,根本没来学校,然而电话手表还是没有下落,于是班长说:“既然电话手表还没找到,那么在找到以前,就暂时算是小王偷的吧。” 说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理由大致和这个差不多…… 小伙伴们没有想到过《西游记》的作者很可能不是吴承恩吧?其实,《西游记》中大家不知道的秘密还多着呢!暑假来明之算听应老师讲《西游记》,一定让你大开眼界,看到一部和你知道的大不相同的、真正的《西游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x/110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