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起源于稻作农耕,稻作农耕起源于中国,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和科学结论。远在春秋,诸子百家就有大师探究神农炎帝开创稻作农耕之地具体何在。 骑田之阳嘉禾县 齐国名相、思想家管仲最先认定,“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意思是,神农炎帝掌政,其氏族在华夏南方骑田岭南面种植稻谷成功后,华夏先民就普及了稻作农耕,懂得吃、用粮食作物,天下才归化为一体。 清中期湖湘史学家王万澍在《衡湘稽古》一书,考证“淇田即骑田岭也,音同而字偶异……长沙地脉发于淇田岭,是故谓之淇田之阳;桂阳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清末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主纂《桂阳直隶州志》,也引用了前人这一考证。古文字是通假使用的,“騎”“淇”相通,因骑田岭的“騎”繁体笔划多,古人为方便借“淇”字以代;三点水旁,表示山中有河流出。古以“水北山南为阳”,故骑田岭主峰西南有嘉禾县。 上述这些,说明古郴早就流行神农传说,并传至北方。 天降嘉禾神农知 王万澍的祖先王应章明末清初担任嘉禾县学官期间,将在当地听到的传说考据后,记于《嘉禾县学记》,也被王万澍《衡湘稽古》采用:“《嘉禾县学记》曰: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循其实曰嘉禾县。” 这是指嘉禾县,是《周书》所记“神农之时天雨粟”的地方,即旋风将野生稻谷卷上天,又降落掉下湿地长出禾苗的现象,被神农观察到。这与东晋《拾遗记》“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之说,大体一致。都是神农炎帝从这类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始创在湿地开田栽种、驯化野稻的科学农耕方式。成功后,教天下百姓耕作水田种植稻禾。而且神农也种出了一茎九穗的佳稻美谷,众人喜称“嘉禾”,此地也就被先民传为“嘉禾”。故唐代《稽瑞》记“神农时嘉禾生”,湖湘遂产生“天降嘉禾”的传说与典故,《湖南史话》也认为“嘉禾县是神农最初教民耕种的地方。” (九老峰丙穴洞黄春涛摄影) 丙穴洞中神农居 洞穴是人类最早的栖身处,嘉禾城九老峰下的“丙穴”传说恰好印证了这点。“丙位南方”,五行中丙属火即太阳火炎,合“南方炎天,其帝炎帝”之说;神农炎帝以火德王,此洞名“丙穴”,就是专门纪念发现及利用火的神农炎帝的。古嘉禾人传闻丙穴洞中有“皇帝楼”,即炎帝栖居处。 传说神农炎帝在此发现野生稻谷后,采集长得好的美的稻种即“嘉禾”,白天在洞外开田种植,夜晚回洞中“皇帝楼”歇息,洞中还有金銮殿。丙穴洞外湿地平旷,洞中一股大泉水,流成丙穴溪,和旁边水王庙的丰沛泉水,还有低温温泉珠泉的溪水,浇灌湿地,形成昔日大片农田,并因珠泉溪的温泉使这部分水田,能够一年三熟,恰好给神农驯化野生稻谷提供了较密集的实验条件。 驯养野兽为家畜 传说丙穴洞里,还有鸡埘、犬穴、猪栏、羊圈、牛栏。原来,神农氏族开始也和别的部落一样,靠狩猎飞禽走兽来饱肚子,打到了就大吃一顿,打不到就饿得肚皮贴后背。更让人气恼的是,种在水田里的稻禾,正长得嫩嫩绿绿的,野猪野牛野鸡就在夜晚来偷吃掉!神农想“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带领部落人围猎、抓小野兽,把吃不完的圈养起来,或关到洞中喂养过冬,让大野兽下仔,小野兽长大。如此形成规律,逐步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这与外国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生动物成功是在中国南方的观点,正好相合。 九个长老有分工 嘉禾“九老峰”,据传得名于神农炎帝率领的9个部落长老:炎甲、炎乙、炎丙、炎丁、炎午、炎己、炎庚、炎辛、炎壬,他们在山中9个地方搭棚居住,按神农的社会分工,分别带领本部落进行各类农田生产、生活诸事。 甲部落跟随神农开田、划田;乙部落负责开沟、排水、挖窖贮粮,丙部落打石块、烧石灰杀虫和开道路,丁部落用石斧石刃砍树砍竹子造房舍,戊部落造围栏、捆禾草、搬运东西,己部落用竹子藤条编织簸箕、用石材做舂碓加工谷物,庚部落制作弓箭、扎枪、绳套捕猎禽兽,辛部落则圈养和驯化野牛、野猪、野羊、野鸡、野鸭成家畜,壬部落给大家缝纫兽皮衣裤、羽毛裙子遮羞、暖体。 头碗米饭赏给狗 在湘南郴州包括在嘉禾县,过去保留一种有趣习俗。稻禾丰收、新谷登场时,农民家里煮熟盛出的第一碗新米饭,不给人吃,给狗吃,碗底还藏一块猪肉。难道狗比人还贵气?原来最初是人犁田,前面一人拉耒耜、后面一人推与掌控,功效差、人很累。于是就驯狗犁田,因为狗最听人的话。但是稻田泥稀水多,狗脚细小力气不大,只一会儿就吐着舌头吃不消了。 于是人又想办法,在狗屁股上捆一把新鲜草,前面的人牵着狗在田里慢慢行,后面的人赶着野牛在田里跟着狗走。野牛本来力大无比,非常难驯,但人设法将野牛关几天,牛已经饿昏了头,没多少力气跟人对抗,鼻子被人穿了孔用藤条拴紧,挣扎起来很痛,看见狗在田里拖着草,便跟上去伸头去吃草,人乘机在牛肩胛用藤条挂上耒耜,牛一往前走,人扶着耒耜便犁开了田泥!牛使出了劲,就更要吃草,紧跟着狗在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这样,来来回回也不知过了多久,牛吃了一些草,不那么饿了,而一丘田也就犁完了。泥犁得稀稀软软,田犁得平平展展,稻秧也就能顺顺利利地插下,漂漂亮亮地生长。 如此,在先驯化成功的狗的协助下,野牛最终成为农耕使役动物水牛,犁田耙田,成为人类重要帮手。这头一碗新米饭,你讲要不要赏给狗狗? “廒倉”现于禾仓堡 种禾的人多了,稻谷多了,吃不完的稻禾,就发明“廒倉”存起来。“廒”字由“广、敖”构成,“广”指宽敞的遮蔽空间,“敖”的意思为抬高、隆起。简单讲,就是用木板做成一格格可拆装的四方形或长方形大箱,上面盖隆起的木板顶;相当于密封仓,虫蛇钻不进,老鼠偷不到。一廒一廒可移动木格,稻禾放不下了,就增加一廒,拿多了,就取下一格,因为最早是收存稻禾的,故又名“禾仓”。由于这里是最早发明禾仓的地方,所以后来“禾仓”就成了地名。至于扮禾晒谷,砻谷成米,廒仓藏谷藏米,禾仓建于室外收藏粮食叫粮仓,是发展到后来的事了。 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在此建筑堡城屯集粮草,以供陈兵南岭的五路大军后勤之需,“禾仓堡”的地名也就由此定格。 “醒狮”勇敢救神农 嘉禾民间还传说,神农炎帝尝百草时,常带着一条狗。这条狗身体几乎透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它吃下去肚腹有什么变化,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故名“琉璃狮子狗”。这固然是民间故事越传越神的异化。 传说难得处在于,这条聪明的狗特别通人性,脑瓜子很清醒。有次神农看见一种千足虫,抓起来仔细观察。狮子狗生怕主人尝它中毒,马上扑过去咬到一边吞下,结果中毒死掉。神农深受感动,命名它为“醒狮”。于是,后世的中药铺就都摆着一尊“醒狮”的塑像。无独有偶,嘉禾县石桥乡真有个村名叫“醒狮”村,就是纪念人类最忠诚的动物朋友狗的。 全国唯一“嘉禾”县 古代曾有4个行政建置叫嘉禾:江西南丰县在三国时初名丰县,因境内常产一茎多穗之禾,故别名“嘉禾”;因江苏徐州也有丰县,故冠以南字区分叫“南丰”县。福建建阳县南宋改“嘉禾”,仅26年又改回建阳。浙江嘉兴市民国才改“嘉禾”县,后复称嘉兴。但这3地,均与神农传说、禾仓发明无关。 明末香花岭矿工刘明宇发动郴桂矿工农民大起义,封建王朝好不容易镇压下去,即于崇祯十二年(年)以古“嘉禾”地为中心,从临武、桂阳两县划拨土地专门新设一县,进行有效管理,让此地民众以农为本,故定名“嘉禾县”。是明代至今全国唯一命名为“嘉禾”、承载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县份。 本文来源郴州日报:作者张式成若有侵权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