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 87年前发生在广西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到11月中旬,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进抵湘南嘉禾、临武、蓝山一带。湖南军阀何键调集中央军和湘、桂、粤军近26个师30万兵力,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把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漓两水以东。从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为了守住湘江渡口和通往湘江的通道,红军阻击部队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全州县脚山铺和兴安县光华铺三大要地顽强坚守,顶住了在兵力火力上均占优势的敌人的猛攻,保卫了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的企图,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 位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大型雕塑《红军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童政摄 鏖战,为了大局 灌阳炮楼山是一座高不过米的普通山头,记者拾阶而上,红军战士挖掘的战壕依旧明显。年11月27日下午,新圩阻击战敌我双方前锋部队首先在这里交火,炮楼山上机枪声、步枪声、呐喊声震天动地。“这是新圩阻击战最后一道防线,红军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为渡江赢得了时间。”桂林市党史专家文东柏说。 新圩阻击战,阻止了桂军北上切断红军抢渡湘江道路的企图,确保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后左翼的安全。而脚山铺阻击战则阻止了湘军南下,确保了红军右翼安全。“脚山是敌人进入湘江的咽喉要地。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一军团血战3天,以伤亡数千人的代价,完成了阻击湘军、掩护党中央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云良说。 从兴安县界首镇南行约5公里的地方,便是光华铺。“这里离中央纵队渡江地点最近,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共中央安危。”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告诉记者。 从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红军经过浴血奋战,阻敌于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地,挡住了湘军南下和桂军北上,为中央领导机关安全渡江和红军后续部队抢渡赢得了宝贵时机。“这三场阻击战都体现了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革命大无畏精神。红军将士时刻想到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就是顾全大局,就是勇于牺牲和担当。”文东柏说。
位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内的大型浮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童政摄 牺牲,为了信仰 年12月1日,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为强渡湘江,红军穿着早已磨穿的草鞋,?着冰冷刺骨的江水。紧追而来的敌人从后面用机枪疯狂扫射,头顶上的敌机不断往河里投弹轰炸,将士们浴血奋战,与敌搏斗。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沉入江底,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堆满了河滩和两岸。其中,红八军团多人,渡江后只剩下多人。 当日17时,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临危受命,担任红军渡江的总后卫,被阻止在湘江东岸。由于深陷重围,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滔滔江水,奔涌向前。那一天,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据见证者回忆,战斗过后,村民们掩埋红军遗体用了3天,而更多遗体则沉入江底或被江水冲走。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将士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慷慨赴险,真正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文东柏眼里含着泪说。 忠于信仰的历史回声也在灌阳县新圩镇酒海井的上空激荡。红军后代、灌阳县民政局原局长俸顺喜告诉记者,酒海井是新圩阻击战期间多名受伤红军被沉井的牺牲地。“当时,敌人在井口对红军伤员们说,只要喊一句‘打倒共产党,打倒红军’的口号就能得到一条生路,结果无一人背叛自己的信仰。”俸顺喜说。 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方向。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湘江战役中经历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不可摧。 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资料图片)抢渡,为了重生 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村、绍水镇洛口村的大坪渡口,是当年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年11月27日,先头部队从此首先突破湘江,继而红一军团控制了从界首到屏山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为党中央、中央红军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州县党史县志办工作人员蒋廷松告诉记者,12月1日晚上,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终于分别从大坪、界首、凤凰嘴和屏山渡过湘江,实现了浴火重生。 正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所说:红军长征途经广西的光辉战斗历程,是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篇章,是遵义会议召开酝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虽然经受了重大挫折,但在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支撑下,红军反思“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危害,不久后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在血与火中?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伟大转折 从建党到开国,中国共产党走了28年,时空坐标的中点落在年的遵义。遵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地,因一次会议,戴上中国革命圣地的光环,而此后的14年,中国革命昂首阔步,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旧址 年1月初的黔北,寒气袭人,红军攻克了素有“黔北锁钥”之称的遵义城。在这里,红军得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整。这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商议,由王稼祥向中央提出,要在遵义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以讨论重大事宜,提议得到了同意。此时,远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只能从零星情报中,得知那支他们一直远程控制的红军消失在了莽莽大山中。毛泽东后来形象比喻当时的状况:“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正是这个时机,中国共产党开始“没有先生、自己读书写字”,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坐落在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国民党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私邸),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青瓦灰墙,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年1月,红军进占遵义后,这座建筑成了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也成为了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二楼东侧长方形的客厅,天花板上吊着一盏油灯,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椅子围成一圈,如今陈设如初,再现86年前伟大的历史瞬间。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党内随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领导人、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重要人物共20人,围坐在此,共商大计。会议的主题是检讨在五次反“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遵义会议连开3天。首先博古作主报告,他把没有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敌人过于强大等客观因素。周恩来作副报告,着重检讨了主观方面的错误。随后,张闻天作“反报告”,击中了“左”倾冒险主义的要害。张闻天批评博古的重大失误:拱手让权于李德,破坏了军委的集体领导,给红军造成巨大损失。遵义会议现场 毛泽东随后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他指出:“这个错误,在整个战争中,归纳起来,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第二阶段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第三个阶段则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毛泽东的发言得到了朱德等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的支持,朱德指责李德不仅把根据地弄丢了,还牺牲了很多人命,并且表示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王稼祥的发言明确表示,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并提议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1月17日晚,会议作出了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建立的军事指挥“三人团”等决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开端,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拨正了中国革命航向。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指挥下,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四渡赤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北上,彻底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意义的胜利。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END 责任编辑:李晓麟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xx/99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