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者胡适先生应该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生之一,胡适在百年之前就曾清晰明了地分析过留学的利弊。然而,让主页君非常震惊的是,一个世纪过去了,而胡先生的这些话好像仍然适用于如今的留学生。今天,主页君就来和大家分享胡适对于留学和留学生的一番话,希望能激励大家走向正确的留学道路。 文|胡适 简译|刘邓扬 一我有些话想说已经挺久了,可是每次话到嘴边,总是不敢讲出。但是良心受责备,我又不敢什么都不说。所谓想说而不敢说,这是懦夫的行径,也就是自欺欺人。终究还是不能沉默,于是写下这么一篇《论留学之弊端》我想严正地向家中父老乡亲声明: 留学的兴起,是我们国家一大耻辱! 留学的动机,应是过渡之舟楫而不是敲门之砖; 留学的过程,不仅废时伤财还事倍功半; 留学的未来,只是暂时的救急之计,而不是长远的规划。 为什么说留学潮的兴起是我们国家的一大耻辱呢?想当年,我们国家文明全盛的时候,泱泱大国的风范,是东亚各国的表率。从远古时期开始,尤其到了唐朝,朝鲜、日本和越南都争相派遣留学生来中国的太学研习中国经典。可是唐宋以后,我国文化就停滞不前了,到了最近一百年,国力衰弱,江河日下,几乎积重难返。也就是那时才开始知道,东亚以外,还有其他国家。 当我们从梦中醒来,西方各国早就已经通过科学探索登峰造极了,为全世界创造了一个新文明,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当这新文明的势力扫到我们这里时,掀起惊涛巨浪,可我们还想闭关锁国,结果秋风扫落叶,败得一塌糊涂。也就是那之后,我们才想到要一雪前耻,奋起直追,为了百年树人的大计,派遣学生远赴他国学习先进科学文化。 于是举国上下的青年才俊都纷纷远赴重洋至欧美留学。剑桥、牛津、哈佛、耶鲁、柏林、巴黎,都成了我国未来人才储备基地。甚至说日本这个曾经派留学生学习我们的地方,如今都是中国留学聚集之地。 唉!沧海桑田,我们几千的文明古国,东亚文明的领袖,今天居然沦落到这个地步,成了西方的弟子,真是天下的一大耻辱。所以说,留学潮的兴起是我们国家的一大耻辱。为什么说留学的动机,应是过渡之舟楫而不是敲门之砖呢?我们国家现在的处境是新旧文化过渡转型时期。旧文化不是不宝贵,只不过已经不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为什么留学?是要做摆渡新旧文明的一叶扁舟。留学生呢?则是水手船员。乘风破浪,远赴重洋,博采众长,学成归国,取长补短。留学生的责任应该是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带回国内,结合国情有所创新,为中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文化。这是过渡转型时期大家的历史责任。但是现在并不是这样的。当下的留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横跨东西两文化的想法。他们为什么要留学呢?主要是认为,如今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如果要升官发财,留学是捷径。于是就有钻各种空子公费留学的人,也有借贷筹钱私自留学的人。刚来到新国度,就已经想好了短期内回国的计划。数年后,一纸文凭收入囊中,就赶紧卷铺盖走人。回到国内从行李箱里掏出文凭一张,就换到了专家学者的头衔,既可以猎取功名富贵,还可以香车美女同拥。唉!如果是以这种方法留学,就算是中国留学生充斥满欧美的各个大学,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建设依然丝毫无用。所以我说,留学的动机,应是过渡之舟楫而不是敲门之砖。为什么我说留学的过程,不仅废时伤财还事倍功半呢?因为留学生上学的国度,授课语言都是外语,出国前不得不专门学习此门语言。然而西方语言与中文差别巨大,苦读多年也不容易有成效。就算是学英文,也至少学个四五年,才能熟练阅读流利对话。可是学习的科学知识,又不得不用英文的课本,事倍功半,更别说耗费几年的时间,也只是为了留学做准备而已。到了异国他乡之后,风俗习惯不一样,听课考试的困难,实在令人烦恼。他们本国的学生,一个小时搞定的课程,换成中国留学生,得多花一二倍的功夫和时间,这样才能成功,但即使这样,也就是和普通学生的表现差不多而已。但是想想浪费的这些精力,真是让人头大,更别说浪费的时间了。然后我再说说浪费钱财的问题。在国内上学,最贵的也不过是上海的那几所学校。但是我在上海住了六年,每年生活费从一百大元到三百大元不等。平均算下来,每年二百五十墨元,都有剩的了。但是如今公费留学,每个月生活补助八十元,每年算下来耗费美金九百六十元,换回国内的墨银不下两千元,是在上海学习费用的八倍。光是我一年留学的花费,都可以留下来供八个人在上海读书了。而就算这样,准备四五年甚至六七年才把让一个学生做好准备留学,然而他出国后,花费额外功夫和时间,八倍于国内的开销,最后学成归国,可是这么一个海归回国以后能否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还不好说。所以我说留学的过程,不仅废时伤财还事倍功半。为什么我说留学的未来,只是暂时的救急之计,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呢?我们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留学的目的,在于在外国培养人才为我国日后的发展做贡献。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先进科学文化,所以我们不得不有求于人,今天求人教授这些知识,正是为了日后我们自己能够不用再求人。其中的耻辱和艰辛我就不说了,但如果政府认为鼓励留学是培养人才的长久之计,而不去想更好的办法的话,那么是畏难而不知耻。要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化复兴也恐怕无望了。读者们要是对我说的话质疑?请让我用事实说明道理。五六年前,留学生远不如今日多。而他们那个时候翻译著书反倒比今天多得去了!比如说严几道、梁卓如、马君武、林琴南一批人,他们绍介新思想、输入新文明的苦心,让人敬佩。到了今天,留学人数骤增,但是几年以来,却不见有人翻译著书。国内学生,心目中惟以留学为最高目的,故其所学,都是总用外语课本。这些留学生留学回国,有的中文根基全丧,不能著译书;有的人志在升官发财,无暇写书。结果导致完全没人写书翻译,国内就是连一本哲学科学课本都没有!唉!我们中国人当真是把留学作为百年久远之计么?如果不是,怎么著译界萧条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书藉是传播文明的利器。我们的留学生如果要为祖国输送新知识,为祖国创造新文明,一定得多著书多译书多出报。如果学者不能以本国文字求高深学问,那么除了留学外也就没有其他途径,而国内文明恐怕也没有增进的希望了吧。我每次想到这点,都不寒而栗,为我国学术文明作无限忧虑诶。所以我说留学的未来,只是暂时的救急之计,而不是长远的规划上文所说四点,留学之性质,大概就是这样。所以说留学政策,一定要以最终无需留学为目的。此目的一日未达,则留学政策一日不得收效。 二我绪论留学而结论说:留学之目的,在于为本国创造新文明。又说:留学应当以不留学为目的。因此,派遣留学已经有数十年之久,然而始终不能达此目的万分之一,正是留学政策之失败。唉!我国留学政策的失败也不用遮掩了。看看日本吧?日本开始遣派留学生,与我国先后同时,但是日本留学生已经归国奋斗将他们国家建立成一个发达国家了。日本的政治体制,可谓是健全。日本的外交军事,扬名世界。日本的教育,是车夫佣人都能识字阅报。日本的文学,早已能融合新旧,形成一种新文学。日本的小说戏曲,也有佼佼者。日本的艺术,雕刻绘画都能自树一帜。如今西洋美术反倒深受其影响。日本的科学,则本国学者著作等身者殊不乏人。日本医药的进步,尤为世界所称赞。日本留学成效之卓著,大概如此。反观我们国家,今天又如何呢?要说政治,仅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共和国。要说军事,真是让世界笑话。要说文学,则旧学已扫地,而新文学尚遥遥无期。要说科学,则尤为让人痛心啊。全国今日乃无一人足称专门学者。说数学,则微积分以上级别的课本都没有。要说化学,则分析以上之学,无处可学。要说物理,则实在是凤毛麟角。至于生物学学,则名词未统一,著译维艰。按照我的所见所闻,全国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就一两个人。这些学问,都不算高深之学,但可谓学之津梁,初学之阶梯。可是现状如此幼稚浅陋,则我国科学前途之长夜漫漫,正不知何破晓。四十年之留学政策,其成效之昭然在人耳目。我朋友任叔永曾经说我们国家今日依然没有学术界。哪里是仅仅没有学术界,就连学问都没有,更没有新文明啊。那么留学政策之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认为大概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政府教育方针存在误区,还有就是当下留学生志趣卑下。为什么说是政府的过错呢?我的回答是:政府不知振兴国内教育,却只知鼓励学生出国留学。错就错在不务本而逐末。前清的年代,政府用廷试诱致留学生。他们当时看国外之大学,都如旧日书院一般,足够为我国培养人才了。美国退还的赔款数目巨大,足以建一座大学了。政府却不做此规划,反而送学生留学美国,送出去学生,又以速成致用为志,不做长远打算。因此也比较崇尚商业和理工科,而看不起文哲政法等学科。除此之外,政府还不设留学年限,答应供养他们到毕业归国,不要求他们久留美国钻研高深之学。而赔款所立清华大学,她财力充实都可作自立大学了,却只以预备留美为志,每年掷下巨款,只是为了美国办一所高等学校,这岂不是重大失误?这是前清之误,今天民国成立,不努力改进前清的教育政策,反而从而效之,用公费留学为奖赏,于是有中央政府赏功留学之举,还有广东、陕西、湖南、江西赏功留学之举。他们把教育当成旧日红顶花翎,今日嘉禾文虎,教育难道可以做人情当礼品送的么?民国成立以来,已二年了,从来没听说有人建议增设大学、推广国内高等教育,只听说北京大学快要被解散了。我猜测大概意思是,外国大学多到数不清,怎么不能借过来当做我国高等院校的海外分校用呢?他们居然不知留学只能是一时缓急之计,而振兴国内高等教育,则是万世久远之图。留学收效速而影响微,国内教育收效迟而影响大。当下政府每年派遣学生二百人,则每年需美金十九万二千元,和银元四十万有多。每年花费四十万元,所造就仅二百人而已。要是用这四十万元,用在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上,考虑到我们国家现在的生活水准和物价水平,则年费四十万元,可设大学二所,可容学生二千人,完全没有问题。这时有人就要说了:以我国学术界今天的姿势水平,此国内二千人的成就,肯定不如海外两百人多。我会跟他说: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考虑到今天国内人才的成就,与留学生相比,仅是一比五。那么十年之后,总能有并驾齐驱之日吧?为什么呢?因为有国内大学在,有教师在,有实验室在,有课堂宿舍在,就有求学之所,有推广学问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专注留学,而无国内大学作为辅助,那么留学海归的人,就只能谋权谋财而没有地方传授知识。若是没有地方为继续研究高等教育之计,那么就算年年派出学生出国留学,一百年一千年,对祖国的文化建设毫无帮助,中国最终也不能和外国教育文明并驾齐驱的一天。所以国内大学,应该是我国教育学问的中心;要是没有大学,则一国学问无所寄托,没有归宿,也就无所谓增高提高。以国内大学为根本,而以留学为造大学教师之计;以大学为鹄,以留学为矢,矢者所以至鹄之具也。这样我国之教育的未来或许尚有一丝希望。我为什么又说还有留学生的原因呢?留学生不在为祖国建设新文明,而知识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