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刘氏族人点击上方蓝字回家吧!!

刘坂村是福建漳州漳浦县霞美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霞美镇东北部,东南临旧镇港,与六鳌半岛隔海相望。

刘坂以刘姓聚居地得名,总祖祠在人东社,城内、坡下也各有分支祖祠1座。刘坂村刘姓开基于宋末,开基祖刘金山,来自同安县嘉禾里留坂(今厦门市留坂,写作莲坂)。嘉禾里留坂刘姓源自莆田涵江。

刘坂村古迹景观颇多,部分经过整修,非常适合参观游览。

思敬堂

该祠是刘坂刘氏总祖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光绪二十六年(),刘坂族长聘请台湾嘉义人堪舆师黄柄施实地勘察,对思敬堂的分金坐向、宽深高低、出水穿坪等作勘定,重修于光绪二十九年()。祠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含大埕),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有三进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门厅平面呈凹字形,辉绿岩石础,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正堂面阔二间,进深二间,后施木屏风,开龙虎门。祠堂三进里有龛一座,安放祖先神主。龛上悬“思敬堂”匾;通楹挂有刘霖、刘正中的“进士”匾和“代巡参政”匾,刘士骏的“父子明经”匾“文魁”匾等。二进厅后挂有六世祖秉元远裔由大明宣徳诰封锦衣“万户侯”匾。一进厅中挂有刘世骏家母“巾帼完人”匾。一进大门上悬“刘氏家庙”匾,左右门联:“鸡山云路近,鳌海禹门通。”门前左右有木雕倒吊莲,有斜石阶。庙前外埕有石旗杆多座。该祠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坂城

约建于明弘治年间,南明弘光元年()及清乾隆七年()重修。今为城内自然村村民居住。城为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墙上三合土城垛,墙厚约1.5米,残高3米,城墙绕村一周,周长约米,设有东西南北门。城门以条石精砌,门洞阔1.5米,深2米,上平顶,建城楼,为三合土夯筑,今废。

门上有匾,东门青石匾,刻楷书“扶桑日丽”,无落款;西门粗花岗石匾,刻行书“细柳云凝”,无落款;南门嵌粗花岗石匾,刻楷书“海甸虞风”,边款刻“乾隆七年季春重建”;北门为花岗石石框嵌青石匾,刻行书“雄图星共”,落款“弘光元年元旦,主人维城立”。

东西南三城门外及北城门内均建有小土地庙,为单进单开间,独南城门内另建一座祖师公庙。城墙外侧有护城河,宽约10米,架石板供进出,至今桥和河道仍保存完整,但部分河道因村民建房被填。城墙仅存断壁残垣,有些城墙被临近人家依势当成院墙,尽失昔日庄严,河流亦阻塞不通流。但住城里的人们还沿袭着一些祖先留存下来的习俗。

据说生死在这些城门的进出是很有规矩的。东门管喜,南门管丧,婚嫁的时候往东门进出,送丧时往南门进出。这一规矩不可破,尽管人们或许不知其缘故,但至今仍然严格地遵循这个古例。

贻燕楼

俗称土楼,位于过田村土楼自然村的山坡上,毗邻善贵堂。明嘉靖三十九年()由刘氏族人建,(原为土楼社人所居,今废,无人居住,内植香蕉。)楼为长方形三层内通廊式御寇楼堡,长32米,深2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地基底部以黄土夯实,上铺一层石基,再夯筑三合土的墙体,下宽上窄,楼外墙厚0.8米,内墙厚0.6米。门向西北,石构平顶,单层,门前铺一道高1.5米的石台阶于门右侧,供上下行走,门上嵌青石匾,刻楷书“贻燕楼”和“明嘉靖庚申年仲冬立”。楼中两侧隔为六间,前后隔为五间,其中明间为门和楼梯间,每间深5.5米。楼的二层作内通廊式,外墙上设有许多外斜陶水管道,供与外界对话及楼内的排水、注水、倾倒污水和防火攻之用。楼顶作内向坡顶,楼墙高于坡顶。绕楼墙内建人行通道,供守护人员使用。贻燕楼堪称闽西南纪年最早的土楼堡之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坑水库古文化遗址

位于距过田村西北3公里处,是年建水库时被发现,遗址面积约平方米。采集有石戈、石锛和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片、泥质红陶片。陶片纹饰有条纹、方格纹等。可辨器形有夹砂陶罐。年3月,刘坂大坑水库工地发现一座大墓,由福建省博物馆林宗堭和县文化馆刘两全等联合清理,出土有镇墓的兽俑、立俑、动物俑、盘口罐、瓷碗、壶、木梳。该墓为长方形,砖叠砌锥形墓顶,有前后墓室,铜钱、铁棺钉等共件两侧各有五个壁龛,形制较为规范,被认定为建造于唐中期至五代之间。

刘坂村还有很多自然古村景观,值得一赏。

棠山鸟瞰

棠山俗称狮山,因棠山刘氏九世祖笃奄公葬风水“金狮教子”穴而得名。登狮山,只见苍翠拥簇,凉气沁脾。自狮山北望,漳诏高速公路穿村远去;向东远眺,碧海蓝天一线,归帆片片,附港吻岸,虾池百顷,有序如田。近看,则见省道穿境,车来车往,村庄静卧,在阳光照射下美丽安详;山麓有刘坂中小学布于其间,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

渡头系舟

渡头地处旧镇海港山前村水闸边,每逢潮涨潮落期,都能看到赶潮人们在通向渡头的大道上鱼贯出入。水闸是海港与虾池的门户,人们通过水闸启闭,以利用潮汐来控制海水在虾池出入的流量。水闸两侧是用条石与沙土筑砌起来以御海浪冲击的高立整齐的堤岸,只船就挨靠着泊在海港边。潮涨时,船随波摇摆,十分壮观;潮落时,滩涂露现,航道分明。这潮涨潮落,丰盈了“讨海”人的幸福生活。

刘坂村一年中有三大节庆日(春节元宵、中元节和“王公生”),风味美食和婚庆习俗也是颇具特色的。

王公生日

在刘坂村的城内、人东自然村是庆“开漳圣王生日”,而陂下自然村则庆“帝爷公生日”,在王公生日里,人们要烧香朝拜,唱戏酬神,宴会宾朋,热闹喜庆。山前村自农历正月初九日至十九日,各社轮流迎神,抬各自村庄庙中的神像巡行。过田村村民信奉开漳圣王,但开漳圣王庙在刘坂村刘坂大社自然村,因此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寿诞前往该庙朝拜,并于正月初八日至初十日闹元宵时,举村恭请开漳圣王庙里诸神至过田村巡村,祈求平安,风调雨顺。过田村竹林自然村有一座基督教堂,附近村民大多信仰基督教,刘坂村也有少数基督教徒,他们每逢周日就要到教堂做礼拜,并于每年12月25日都要欢度圣诞节。

风味小吃

刘坂地域临海,海产品丰美,当地的美食海蛎煎历来为待客佳肴,尽管如今人们生活富足,美食丰富多样,但海蛎煎传统美食仍然大受欢迎。

婚庆礼仪

刘坂为刘氏大宗族,讲究婚庆礼仪。遵照古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礼仪。

纳征,又称“大定”,即行聘,男方除备酒肉礼品外,还有二对或四对大饼,用红绳串联着,并写“二姓合婚”等字样,女方收一半,按例奉回一半给男方,为新婚夫妇共享,故称“公婆饼”。

迎亲日,新娘要“挦面”(即用红绳拔去眉头、两颊、脖颈等处的细毛);送新娘出门前,母亲要对新娘进行家教,母女哭嫁,以示不舍;迎亲时,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由新娘父亲或兄弟引上婚车。新郎新娘要穿喜庆新衣服。新娘至新郎家时,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揖请新娘出轿(车),新娘要将备好的红包送给“喊轿人”,并由新郎牵手带至门前,由公公(若无公公,则由伯叔代替)牵着,头罩大斗笠(寓意“不见天”,入门后撤去),步大簸箕或八卦米筛,跨“烘炉火”入门,有祛邪、祈家旺之意。待至良辰时刻,便举行婚礼。在婚礼上,一对新人先拜天地神明,后拜父母,再入洞房,喝四果汤,吃合婚汤圆。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请宾客时,母舅坐首席。

洞房内备有喜糖以发送给闹洞房的宾客。洞房内橱柜抽屉里都要放置小红包。洞房中大红花烛光要通宵达旦,不得熄灭。新婚夜有闹洞房的习俗(不闹洞房亦可),闹法不拘。翌晨,新婚夫妇要早起,准备好四果汤(红枣、花生、桂圆、柿子),拜奉父母,称为新娘“拜茶”。

这一日白天,新娘夫妇不得在洞房里床上休息。新婚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称“归宁”,俗称“做客”。除携带礼物外,还有两根有尾的甘蔗,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蔗般甜蜜。岳父母宴请时,新女婿坐首席,享受殊荣。席间有许多礼节,女婿不习惯应付不得体常会闹出笑话,因此有句俗语:“等到识礼数,已无囝婿可做。”

省亲后,娘家回赠一对小鸡,称“带路鸡”,祝福男家六畜兴旺;回赠插满春花的“甜蒸饭”,到夫家后将之置于床中,夫妻对之取饭各吃几小口,并将饭及盛饭的篮子置于衣柜上方;回赠糯米粉以供新娘回夫家后做汤圆拜奉公婆,意在把公婆的嘴抹得甜甜的,含有恭维公婆和祈福之意。“归宁”途中,夫妇去回均不得回头和停留,与人攀谈。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点击下方阅读刘氏精彩

刘氏介绍刘氏族歌

刘姓简历刘氏航拍

刘氏起源刘氏大会

刘氏家谱天下一刘

刘氏家训刘氏传家宝

刘氏堂号刘氏宣传片

刘氏宗祠咱们都姓刘

天下刘家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119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