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

在中国,厂长这个称呼历史悠久。

上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崛起,一群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白手兴家,怀着过上好日子的朴素理想,平地建厂,在轰鸣的机器、繁忙的车间里,带着一群“打工仔”“打工妹”写下了中国制造的序言。

这些中小工厂,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

伴随城镇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逝,曾经大量依赖外贸和批发商的中国工厂,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紧缺,产线转移东南亚等各种现实挑战。传统的家族工厂,在内外交困,大浪淘沙中迎来了“交接期”——厂二代“接班”。

一批80、90后的青年“厂长”走马上任。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回归最传统的“制造业”,他们既要守城,又要布新,既要回看来时路,又要抬头谋未来事,在新技术、新管理中找到中国制造的“新解法”,延续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在他们微观的实践经验中,既映照了当下中小工厂数字化的挑战,也呈现了新一代“青年”厂长的探索——如何带领工厂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新的方向和增长点?

腾讯产业互联网,将连续四天推出“青年造厂记”系列策划。本期产哥走进皮具厂车间,看看90后王宇怀从“大厂”到“工厂”的故事。

从皮具厂车间五楼的窗户往外看,是连绵的低层楼房,随机走进其中一栋,可能就是一家制造工厂,这里聚集着白云区许多工业园,皮具和五金最多。

往北是白云机场,再往北是中国皮具之都,广州花都区狮岭镇。有一些名字上的缘分,皮具厂老板王宇怀的工厂刚好位于白云区一个叫“狮子岭”的地方。他习惯把进厂说成“进村”,虽然“村子”离附近的商圈只有2公里,距离中国四大青春疼痛站之一的嘉禾望岗站,也只有8分钟的驾车路程。

广州白云区,聚集着众多皮具厂

王宇怀是90后,去年从互联网大厂辞职,接过父母经营了十多年的赤翼皮具厂,成为一名真正的“厂二代”。从写字楼林立的深圳一头扎进“村里”。

曾经熟悉的一行行代码变成了一道道车间工序,明确的项目Deadline变成了充满变数的采购和加工流程。相比于角色突变带来的意想得到的变化,在他面前充满了更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年轻人带着新想法踏进厂门,开始探索一套和父辈不同的“治”厂之道。

新老板的“小试身手”

广州白云区,和临近的广州花都区、浙江平湖市、河北白沟等地,都是中国著名的皮具生产地。宇怀的母亲在他初中时候办厂,多年经营,成为白云区数得上号的皮具加工商,员工一百多号,有专业的设计部。作为一家具备设计能力的代工厂,生产的中高端皮具女包销往全国,成为许多年轻女性手中肩上的时尚单品。

大学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后,宇怀没有遵照父母的意愿接手工厂业务。他创过业,做过电商,进过互联网大厂,“想学更多东西再回家,如果能够给家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最好。”王宇怀说。

随着父母年岁渐高,宇怀在去年决定辞职回家。“当时压力挺大,回到工厂基本上就再难退回职场,如果我没有经营好,都不知道今后该干什么,可能去跑滴滴、送外卖了。”但过硬的专业和工作背景,让他有信心把大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带进工厂。

只不过,这些在互联网公司适用的数字化思路,在工厂里却好像有一些失灵。

皮具厂的流程复杂,从订单获取,到采购、质检、加工、出货,一环扣一环:采购物料在面料、五金、超纤三大类之下再细分,赤翼的上游供应商在库内的已有上千家;而一个正常的皮包,加工工序便超过百个,经手几十个产线的工人。

90后王宇怀从互联网大厂辞职,接手父母经营多年的皮具厂

影响订单按时按质交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数据,因为流程繁琐,当中一环的数据上报出错,便如多米诺骨牌卡牌倾倒,牵一发动全身。

科班信息系统出身的宇怀,到工厂第一天,便琢磨着自建一套自动排单系统。“我希望把每个工序的产能给计算出来,只要告诉系统我几号要出多少货,它就可以自动算出每个部门在某个时间点应该干什么工作,物料应该在哪个时间点之前到达哪个部门。以此倒推出每一道工序具体耗时。”为此,他甚至尝试自己写一套自动化的代码。

现实很快泼出了一盆冷水。

重度依赖手工的皮具制造充满变数,同样一道工序或者一环流程所需的时间和效率有时天差地别。作为时尚品,市场潮流瞬息万变,一款正在加工的包,第二天也许就会加入新元素新材料。“类似的两套五金,轧膜、电镀所涉及的工艺和时长都差很远,有的三天可以出货,有的需要二十多天。”因为供应商众多,其供货时间也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例如疫情、供应商停工等更多狗血剧情,更是常在工厂上演。

因此,这样一套自动化排单系统,对于工厂来说却异常“理想化”。

没有车间一线的深刻体验和理解,这位“空降”的老板小试身手,却屡次碰壁。

“刚到工厂,我会很着急的去找主管聊天,找他们去梳理平时工作的流程,然后把它做成一些体系化的思维导图,流程图。想把工厂先从制度上规范起来。”

宇怀制定了一套详细甚至复杂的问责制度,以希望提升每一个流程的良品率,最后发现无法适应工厂场景,推行不下去。

这些“无用功”实际上也不算无用,至少告诉这位新老板,一行有一行的门道。“先去一线。”新老板总结了四个字,开始亲自下车间当厂工,“从裁床开始”。

“厂二代”在车间流水线

90后“试错”得大胆,却也能更快速的“纠错”,并且从中敏锐悟出新的法门。

进击的90后

赤翼的工厂园区占地四公顷,有三栋楼。一栋五层车间,这里有成熟的流水线;一栋小洋房是文员办公室和会议间,另一栋是员工食堂和宿舍,在市区还有专业的设计部。

车间大楼是工厂最热火朝天的地方,裁床、烘干机、各式针车分工各异,备料、开料、油边、包装组各司其职,组长会在一天结束时为每个员工的成果计数,通过小程序录入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这关系到每个工人的工钱。

在这个流程上,即使是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一线城市广州,大多数皮具厂还保留着纸质记录的习惯,或者是用excel。相比于同类皮具厂,赤翼在无纸化领域做的很靠前,也敢于率先尝试一些数字化的工具,还在互联网工作的宇怀,有时候也成为父母的参谋,接手后,更是挑起了工厂数字化的大梁。

16年左右,赤翼搭建了厂里第一台服务器,设计稿不用再存本地,并为此做了专门的数据安全管理,19年后,工厂已经实现所有系统和数据的上云。

五年前,工厂便开始使用ERP和MES系统,但直到宇怀接手前,这几套系统的开发程度还相当低。“接手初期,我觉得赤翼和我心中的数字化工厂相比,最多打3分”,他说。

赤翼采用了一套精耕皮具制造业多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联通公司销售、采购、仓储、质检、财务等模块,并以此来推进订单的顺利交付。供应商也可以注册该系统,收到赤翼的系统下单,通过小程序快速回复货期并打印自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136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