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诗赞体是元杂剧宾白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其主要以诗为主,在元杂剧进行故事叙述时有着辅助理解的作用,其同样可以用来调节叙事疏密,可以说在元杂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诗赞体的行成和来源

从字源学进行解释,“赞”最基本的意思是“助”、“明”,在此基础上引申为“辅佐、辅助”的意思。

“诗赞系”一词首出于叶德均的《宋元明讲唱文学》,是由本土的“赞”与外来的“偈赞”互相影响,发展而成的。“诗赞体”从赞体和偈赞体中继承了辅助功能、齐言句式以及韵散结合的特点。目前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将诗赞体的来源定义为三类。

第一种是图像兴起导致了赞的兴盛。据考证早期的“像赞”并没有好恶之分,也谈不上赞颂与否,只是围绕图中所绘的人物器物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解释。其功能有的是对图画的评价,有的是对图画场景的描绘,有的是对画面内容作出简要地介绍,有的则是表达观画后的感想,这些赞词是补充图画而做的,是为图像服务的,其功能更类似于说明书。

第二种是用于辅佐仪式中。早在古代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赞”了,大多用于重要的场合。古代人对大型宴会一般都非常重视,当宴会开场时,首先会有一段祝词,现在我们仍在沿用。这段祝词主要用来描述宴会的性质和目的,依附于宴会的存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因此有辅助、说明的作用。

第三种说法则是起源于佛教。一般来说,“赞”就是整理古籍、解释经书、阐明大意的文字。注经就是对经书进行解释说明,起到了辅助阐释经书的作用。

因此,从字源学与文体学两方面来看,赞体最初的功能便是辅助陈述。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赞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无论怎么改变,它的辅助性质一直不变。

有研究者界定赞体文时,将其定义为“放在文章术尾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阐明、总结的简短言辞或单篇对图画、佛教、历史中的人物、事迹及嘉禾符瑞、雅器宝物等进行称颂赞美的文章。”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明君和辅佐的大臣,因此“辅佐、帮助”便是我们永恒的话题。这种意义也逐渐延伸到了文学表达形式上,慢慢便形成了“诗赞体”。

在“诗赞体”的三种起源学说中,受佛教的影响最大。目前现存的几种思想中,佛家思想、儒家思想等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因此对本土文学的形成和产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典文学从传入之后,便对本土文学产生着影响,经过魏晋南北朝文人佛教的理解、消化后,佛典对于中国本土文学的影响在唐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就包括对于诗赞体影响巨大的变文。

二、诗赞体和变文的关系

在佛教中,将文章分类为三种,分别是经、律、论三藏。当对佛经进行分类时,一般的韵散布局是:前——契经(散文),后——应颂或者重颂(韵文),其中前面的散体文契经是用来宣讲佛教教义的,而后面的韵文则是将前面散体文所讲的教义再概括性的重复叙述一次。

虽然多数佛经也为四言、五言,但是它不遵循严格的韵律,也没有严格的平仄之分,尽管不押韵,但是有节奏感,因此读起来也非常有趣和通顺。

此外在佛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是“梵呗”,同时也被称为“呗赞”或“赞呗”,通过某些古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呗”有三种含义,第一种解释为演唱方式,主要借助于管弦乐器,同时这也是最根本的意思。

第二种则是一种赞歌,“偈”、“偈赞”便是来源于此。

第三种则比较简单直白,就是赞颂菩萨的。

由此可知“诗赞体”便是作为一种赞歌存在的。追溯偈赞文对于诗赞体的影响过程时,主要与变文有关。

变文起初仅存在于寺庙中,用来讲道、说法,其故事题材便主要是佛教故事,后来不少人认为题材太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于是讲述者便进行创新,加入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题材,随着流传演变出以历史题材以及生活中的事件为题材的变文作品。其在某种程度上和讲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韵散结合的讲唱文学。其形式有诗偈,也有新歌俗曲,形式大多是以七言为主,但是也会有有六言、五言。“就一般的来说,变文’的韵式,全以七言为主而间杂以三言;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五言或六言叙述的。

变文的形式则介于散文和韵文,便意味着其具有这两种文体的特质,形散而神不散,先用散文或者是骈文铺叙描写讲述一段故事,再用三言间七言的唱词加以辅助渲染。自此变文也开创了新思路,大量使用韵散相结合文体的新的创作思路。“诗赞体”通过借鉴变文的写作思路,两者便有着共同之处。

首先,从形式角度来说。佛典变文中多为韵散结合的方式,诗赞体也深受影响。比如说偈赞文、变文中有的齐言句式,和三三七的十言形式也保留了下来,而且诗赞体受偈赞、变文的影响,对于押韵问题要求也不严格。

其次,从功能角度来看。佛典中的偈赞词在对教义进行宣讲时,多为解释前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易于接受和记忆,在变文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早期的诗赞体也多解释前文内容,后期才慢慢分离出诸如子弟书等纯齐言句式的体式。

最后,诗赞体的开头和结尾受到了佛经中经偈和回向偈的影响。在佛经中,首偈语多位于开始,多用来表达受众在遇到佛法时的欢喜之情,而回向偈则位于结尾部分,多是用来表达“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的仪轨需求”,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宗教色彩,这些偈语也多为表达信念、表白心志,类似于一种宣誓性质的语言。

三、元杂剧宾白中的诗赞体

很多学者将元杂剧宾白中的诗赞体称为“诗”,但其在形式特点上和诗歌还有很大的区别。元杂剧中的诗赞体宾白中,有一部分存在“反诗”现象,与诗歌的某些形式大相径庭。而且词句构成也较为松散,不过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不少人戏称这是“顺口溜”。反观诗歌则需要遵循平仄韵律,在创作上没有更大的发挥自由性。并且诗赞体中也可以存在虚词,而诗歌则不可以。

因此诗赞体不能简单地划分为韵文和诗歌,只能说其在某些程度上和这两者有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来源于“诗赞体”的某些功能性。

“诗赞体”大多以五言、七言、十言等齐言句式为主,在文章中起到辅助叙述作用的韵文。一般有三种作用,首先是对散文部分的总结概括;其次是对散文部分进行补充说明;然后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虽然在后世的发展中,诗赞体发生改变,逐渐形成新的文学形式,比如宝卷、子弟书等,便是使用诗赞语言进行表演,但是词话、词说、杂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不受影响,仍和之前的文学形式相同。

四、元杂剧宾白中诗赞体的位置及内容

在元杂剧中位于上、下场部分的诗赞体宾白很多,大多数形式多以七言为主,五言次之,杂以四言、六言,句数多为四句,极少数为两句,基本上不讲究对仗、押韵、平仄,以句尾协韵为目标,其内容多以自我介绍为主,也杂有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表达感慨之语。

对于上、下场诗赞来说,各个不同的角色已而有了各自固定的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对诗赞体也没有了过高要求。而对于剧中、剧本何时使用诗赞体,何时插入诗赞体总结也都有着相对固定的位置和内容。这样就给了元杂剧的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减轻了不少压力,他们只需要做出简单标注即可。当演员上场表演时,还可以自由发挥。

“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诗赞文”主要是为了辅助元杂剧进行叙事,内容也多为引起后文,吸引观看者的兴趣为主,虽然其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但是给元杂剧的创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也对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14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