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里的清晨没有雾气的“笼罩”,

但在晨曦中,

仍“隐约”感觉得到她的妩媚。

透过柳枝,明媚的阳光“摇曳生辉”,

阳光照的一切都那么清晰,“令人目眩”,

连花叶捧着的露珠都那么“晶莹”,

“璀璨”的如水晶一般。

这里就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也是“镇江最美古村落”——葛村。

镇江的葛村,是江苏省政府评选的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葛村

丁岗镇葛村是镇江新区的南大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虽然沿着乡道的房子都是两层楼,但从巷子进去,清水砖,空斗墙,黑色的小瓦,因为年代久远,有的老宅上已经长了草,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即生活在这里,

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乃至原始工业的生产,世代繁衍。

古村风韵

葛村的村民其实不姓“葛”,而是姓“解”。南宋时期,康王赵构南渡,一个名叫解寿辉的侍卫将军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到了镇江。因为老家是葛村,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所以把这个村庄定名为葛村。曾用名蓝埜,埜为野之古字,从这个字,即可看出蓝埜,也就是如今的葛村悠久历史。

葛村解氏宗祠

解氏宗祠,位于葛村村中心,主体建筑均为歇山式,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56平方米,全部为砖木结构,庭院里为青石板铺路,主要殿堂屋内地面采用罗地砖平铺,建筑工艺极其考究。其正房有四进,由南向北,位置逐步升高,气势雄浑。它不仅是最值得葛村人骄傲的古典建筑,也是葛村解姓居民当年顶礼聚会的场所,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安放于解氏宗祠第三进有一块“解氏宗祠碑记”,

碑文中有“乾隆十六年()修祠立碑,

我祠创自有明历今三百余年矣”字样,

表明它始建于多年前,

是镇江目前现存宗祠中历史最久远,

建筑规模最大,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处古典建筑群,

以布局严谨,气势宏伟而著称,

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葛村在鼎盛时有解氏分祠20个,

现保存较完整的仍有4个,

总堂名为恩荣堂,

其它二十个分祠分别为:

册、礼、乐、射、御、书、数、

左、右、孟、仲、季、唐村、

春、夏、秋、冬、福、禄、寿。

解氏宗祠

解氏宗祠内景

解氏宗祠大厅

朝廷和地方官府赐给解家的匾额

更楼

历经数百年的尘土封岁月,

葛村的明、清和民国建筑之所以保护如此完好,

不能不说与该村古代群众

自发组成的群防群治组织有关。

葛村有一座清代的“治安岗亭”——更楼。

这一古代“治安岗亭”在离该村“榜眼门”清代建筑不远的右前侧,为两栋四合院古建筑之间所搭的一座小阁楼。离地约3米高,面积约4平方米,前面为木制栅栏,有一小门,供值班人搭梯子上下。虽经百余年岁月风风雨雨的磨砺,小楼基本保存完好,显得古朴典雅。在更楼的底下前为小巷,后有门与另一横巷相通。

据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

抗战期间,黄墟一些进步青年,

为逃避日伪军搜捕,

曾经一度躲避在葛村更楼里,

顶替村民充当值班巡逻人员。

这座小楼对革命还做过一定的贡献呢!

葛村

漫谈古井

生命源泉润生命,

生生不息侃古井。

葛村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村。

该村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

发现了9口古井。

保存完好的有4口,

3口经专家确定为明代和明代以前,一口为清代。

马岗井

“马岗井”,这是一口令人称奇的古井,井旁至今仍保留着“井神”把守的遗迹,实为罕见。

这口仍被村民使用的古井,青石井栏高约40厘米,外径60—70厘米,内径约45厘米,呈腰鼓状,上面留有数道井绳磨砺的痕迹。

井圈为青砖砌就,上面长满了青苔和凤尾草,井水离地面约2米,水质清冽、甘醇。井栏一旁树立着一尊用花岗岩雕琢,高约36厘米的“井神”。人们从这一“文革”期间被损坏的“井神”上细看,“井神”双手象是捧着点燃的蜡烛,仿佛注视着古井的安全。

镇江市文保专家、88岁的杨瑞彬老人观看此井后,连声称奇。他说:“古井前面有‘井神’把守,保留到如今,是个奇迹,这对研究当年的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在葛村中心老街解氏宗祠前面有一口古井,

是目前该村最忙碌的老井之一。

虽始开凿的年代不详,

但村民反映,

在解氏老祖宗修祠堂前就有这口井了,

井的历史可能也在年以上。

葛村村东有口“琵琶井”,

历史也很久远。夜深人静时,

井底会传出类似于弹琵琶的声音,故名之。

葛村

前贤英豪

在葛村解氏宗祠内,

有一副:“姓显滋阳共仰诗书世泽,

文开晋水永传阀阅家声”楹联,

表达了解氏老祖宗耕读传家的理念。

宗祠头一进的大门楼门头上

竖有“榜眼及第”匾额,

正厅四周梁和托子还悬挂

有明代万历年间因解氏家族

创下“一榜五进士”辉煌,

被朝庭授予的“文魁”等匾额,

表明葛村曾经是文化盛兴之地,

其解氏子孙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成果,

在镇江郊县一带屈指可数。

1皇帝情有独钟,解氏如日中天

镇江葛村解氏从一个外来户,

发展成为以一姓一统天下的村落,

不能不说与明、清两代皇帝对其情有独钟有关。

明朝时,解氏出过两个著名人物,

一个是解缙,一个是解学龙。

解缙

2解兆鼎

在葛村,流传着一个关于

“榜眼”解兆鼎考取“榜眼”后,

得贵人相助,差点“考”中“状元”的传说。

葛村人引以为骄傲的解兆鼎,

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取武榜眼的。

据说解兆鼎考取武榜眼后,志在争取考取武状元。在未考之前,有一天他在京城的一家茶馆吃早茶,有一位很有威风、气度不凡的人也在这里吃早茶。来人前呼后拥,看上去来头不小。当这个人看见解兆鼎手指上戴有一只大玉扳指时,很喜欢,指着解说:“这位相公的玉扳指不错。”

解兆鼎认为这个人很有来头,没准是位大官。为了能够高攀,甚至希望他在自己考状元时助上一臂之力,他当即很爽快地表示:“既然您喜欢,就送给你好啦。”随即摘下玉扳指,递给了这位未曾谋面的大人。

该大人对解兆鼎的豪爽并未表示感谢,只是微微一笑,便收下了他的玉扳指。没想到,过了3天,解兆鼎去考试时,主考官正是这位很有来头的大人。原来,他是一位王爷。解兆鼎心中大喜:“这下子我考中状元有把握了!”

武举人考状元的选拔比赛正常进行,这位王爷似乎也没有对解兆鼎有特别的关照。但在拉弓比臂力时,王爷对随从说:“这位相公热了,送一把热毛巾给他擦汗。”解兆鼎心领神会:“这不是给我擦汗,而是给我擦弓用的。否则不一定要送热毛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在场考核的许多武举人都看出了苗头。有位山东考生也有来头,便检举解兆鼎有舞弊行为,结果解兆鼎的武状元没被录取。

3解朝东

解朝东为年镇江光复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军务司副司长,

被授予少将军衔。

民国五年()10月,

大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

授予解朝东二等大绶嘉禾章,

此后任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长,

著名民主革命家邓演达和一大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均出自此校。

葛村的民间工艺

葛村民间剪纸艺术和流传至今

形态生动的面塑、风味小吃等,

从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地

在民间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

它孕育着葛村民间艺人、

农妇们千百年来的纯真感情和仁爱之心。

剪纸艺人全凭一双手、一把剪刀、一张纸,徒手剪出形态各异的图案。线条有的细如发丝,连而不断;有的浑厚,笨而不拙;有的对仗工整,稳重严谨;有的构想夸张,形神兼备。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飞禽走兽,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只有挖掘出葛村民间剪纸的特征,才能体会到民间剪纸美在哪里,才能认识到如何欣赏和评价它的美。

早在南宋和明清时期,葛村解氏在过年过节、砌房造屋、喜庆寿辰时,就将捏塑成各种人物、花卉、动物的面制“寿桃”作为馈赠的礼物,以示吉祥如意。

比如说,老人们逢九做寿,民间艺人就捏塑“蟠桃会”、“麻姑献寿”等面塑祝寿;新房上梁,艺人们捏塑“八仙过海”、“梅开五福”等祝贺;婚嫁喜事,艺人们捏塑“福禄寿”、“龙凤呈祥”等祝福;岁时节令,艺人们又捏塑“桃园结义”、“水漫金山”等相庆。一件件面塑作品都有其丰富的民俗内涵,叙述着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显得秀丽和质朴交融相映。

葛村老矣!

尽管岁月的磨砺、风霜的

侵蚀在它身上留下了累累创伤和深深印迹,

它依然静穆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现在的葛村,恬淡宁静,

但有很多人知道,它也曾充满活力,

也曾引领时代潮流,甚至带动过历史变革。

它不仅仅需要我们的瞩目,

更需要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便宜的是哪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1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