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杨越岷 尽管,薛时雨在嘉善逗留的时间很短,就像天边飘过的云彩,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但那悠悠的白云曾经映衬过嘉善的蓝天,让我们看到了它多彩的风姿。那云朵中裹挟的雨滴,曾经毫不吝啬地洒落在嘉禾大地,润绿过吴根越角的万顷沃野。——题记
年7月下旬,接县史志学会打来的电话,说这几天安徽滁州要来人,想了解薛时雨在嘉善和嘉兴当知县时的情况,有没有这位曾经的“七品芝麻官”留下的遗迹。临近下班,电话那头冷不丁地爆出“薛时雨”这个名字,让我一时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但我还是答应:“回家去查一查,然后弄份材料给你们。”说是清咸丰年间当过嘉善县官,这个人在脑子里似乎有点儿印象。搁了电话才想起,前几年在收集嘉善名人楹联时曾接触过,知道他与婺源的江峰青(光绪时的嘉善知县)一样,是一位撰制楹联的高手。其楹联作品,多收录在《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包括曾在嘉善和嘉兴任职的情况则知之甚少…… 访客触动历史瞬间记忆 年7月下旬,接县史志学会打来的电话,说这几天安徽滁州要来人,想了解薛时雨在嘉善和嘉兴当知县时的情况,有没有这位曾经的“七品芝麻官”留下的遗迹。临近下班,电话那头冷不丁地爆出“薛时雨”这个名字,让我一时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但我还是答应:“回家去查一查,然后弄份材料给你们。”说是清咸丰年间当过嘉善县官,这个人在脑子里似乎有点儿印象。搁了电话才想起,前几年在收集嘉善名人楹联时曾接触过,知道他与婺源的江峰青(光绪时的嘉善知县)一样,是一位撰制楹联的高手。其楹联作品,多收录在《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包括曾在嘉善和嘉兴任职的情况则知之甚少。 为了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并尽可能地满足探访者的要求,按县史志学会来电的要求:“最好能够找到一些薛时雨在嘉善为官时的资料。”作为县史志学会的会员,笔者还真的“临时抱佛脚”,搭了大半个夜查询了相关史料。发现《府志·丛谈》中,对薛时雨在本县的情况有如下记载:咸丰八年()由嘉兴知县调任嘉善。嘉兴士民,逐队相送。当时书院中教学考试不力,薛努力改变,捐出养廉银作为经费。又在“职思堂”、“集文社”设宴动员。讲论文章孜孜不倦,能用心读书的人均可以有所收获。至于约束下属胥吏,减低赋捐等都大施仁政,与在嘉兴时相仿。咸丰九年()考核时去职。咸丰十年()兵乱,邑城失陷后又克复。邑人感恩铭记他,在贤侯祠设位祭祀他。 既然调任嘉善,那得查嘉善的方志。但在新编《嘉善县志》(年版)“人物传略”中却找不到“薛时雨”这个名字;在第二十编“清代知县名录”中,也只有“薛时雨,籍贯:安徽全椒;任职时间:咸丰八年(公元年)”寥寥10余字的信息。于是,便翻阅光绪《嘉善县志》(影印本),终于在卷十四“职官·官师志上”发现“(咸丰)八年,薛时雨有传”这一线索。然后顺藤摸瓜,再查该志的“职官·官师志下”。有关“薛时雨”的条目是这样写的:薛时雨,字慰农,安徽全椒人,咸丰癸丑进士。戊午,由嘉兴令调嘉善,禾中士民相率走送。时书院课奉行不力,振兴之,捐廉为倡。又于职思堂集文社,尊酒相属,论文不倦,有志者颇得师法。至若戢吏胥,平赋敛,慈惠周至,与治禾同。己未,分校去。庚申,兵燹城陷,又随同克复。邑人铭感,于贤侯祠设位祀之。著有《藤香馆诗文》等集。 《嘉兴府志》《嘉善县志》记载的内容大同小异。另有资料说,薛时雨在嘉善的前任是山东馆陶的曹以爟;接任的是山东聊城的傅斯怿,而他本人在嘉善的任期只有一年。那么,在一年的时间内,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薛时雨在这个“地嘉人善”的地方留下了什么?最后总算在光绪《嘉善县志》(影印本)上找到了一篇短文,名曰《全椒薛时雨序略》。那是介绍“治东义学”的附文,现将光绪县志上这篇绝无仅有的文章抄录于下: 魏塘风俗素厚。乡先生程素庵富而好礼,于道光九年创捐义塾田五百亩有奇。凡里中寒素子弟,均入塾肄业。饮食教诲,不啻贤父兄之诱掖。大吏请于朝,得奉温纶奖异有加。一时慕义之士闻风兴起,陆续捐置田四百亩有奇。分立三斋:曰“养正”,启蒙也;曰“时习”,授经也;曰“文艺”,习举业也。盈科而进,曲成不遗。一切度支,量入为出。章程规议,井井有条。历数十年如一日。余宰魏塘时,曾亲见之。 咸丰十年,遭兵。屋宇摧颓。同治五年,知县傅斯怿重葺,并照会绅董经理田亩,悉仍旧章。先开养正、时习两斋。每斋生徒十二人。向有文艺一斋,时因生徒不多,附时习斋课读。八年,补开启蒙一斋。十二年,增开日新一斋。现共四斋分课。总计田一千零八十五亩有奇。新纂。按光绪六年复开进修一斋,旋因经费支绌停止。 在县治东同善会馆之左。道光九年,邑绅程学洙创建厅事斋庐。捐田五百亩有奇,延师讲贯。分立三斋:曰“养正”,曰“时习”,曰“文艺”。凡里中寒素子弟,均入塾肄业。嗣后,邑人续捐田四百亩有奇。 这篇短文介绍了邑绅程学洙创捐义学,得到皇帝赞赏和奖励的事迹,在当嘉善县令时,他也曾到那视察过。薛时雨的文章虽短,但它在嘉善教育史上留下了颇为难得的“三亲史料”。同时,也印证了其人“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地方教学”的史实。 赤诚之心留下清廉政声
是年7月20日,县史志办和县史志学会的相关人员,如约接待了来自滁州的两位访客。其中,张祥林是安徽省滁州市政协常委、《滁州市志》的主编;随同来的叫薛国刚(薛时雨的曾孙),也是一名文史爱好者。 据张祥林介绍,年为薛时雨诞辰周年,作为他的故乡,滁州市届时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历史文化的寻踪者,他们的到访,让我们再次沉浸于嘉禾历史的回忆之中。 薛时雨(~),安徽全椒人(现属滁州市),自幼专攻诗文,博览群书,是晚清文学家。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两种:一曰《西湖橹唱》,一曰《江舟欸乃》。 薛时雨的仕途经历颇为简单,道光二十八年()在安徽乡试获第一,咸丰三年()和仲兄薛春黎同登进士第,次年被授嘉兴知县。其间因怜悯灾民、停征税粮而被罢官。咸丰八年(),改任嘉善知县,后被曾国藩赏识,补授杭州知府,执掌浙江粮储道,赏赐顶戴花翎。 他在嘉兴“被罢官”的人生遭遇,已被人们编成故事,至今还在嘉禾大地广为传颂。其到任第三年,就遇上了罕见的“嘉兴大旱”。彼时,嘉禾大地田地龟裂,寸草不生,农民颗粒无收,无粮可缴税。然而,上峰却催得很紧。经过实地勘察,薛时雨思索再三,决定致函知府。他在信中秉笔直书,详细地描述了“出衙巡察,满目饥荒”的现实状况;提到嘉禾地区长期“税负沉重”这个历史包袱,向上峰提出了嘉禾之地“丰年尚不饱食,大旱哪有粮可缴”的诘问。并发了最后通牒:必须停征税粮。对此,嘉兴知府置若罔闻,照旧给薛时雨发来催科檄,限他五日内缴齐税粮。薛时雨见“为民请命”之举无果,便拿起鼓槌击鼓升堂,当众向衙役宣布:“知府大人刚送来催科檄,令吾等五日内缴齐税粮。本官下令:即日起停征税粮!”众衙役对于知县大人公然抗命的举动目瞪口呆。一个胆子稍大的差役斗胆跪问:“薛大人,上面催得这么紧,您下令停征税粮,要是上峰怪罪下来,如何担当得起!”他拍了拍胸膛,大义凛然:“我——薛时雨,敢作敢当,大不了回桑根山‘吃老米饭’去。你不信,回老家的包袱我早已打好了。”不出所料,知府大人震怒了,第二天便下令将薛时雨撤职!老百姓闻讯后,三五成群赶到嘉兴城里,他们聚集于县衙门外,挥泪相送因“为民请命”而被罢官的薛时雨。 他一个“七品芝麻官”,在嘉兴任职两三年,但以果敢行动,尽最大努力为民说话、替民作主,最终赢得黎民百姓的拥戴。难怪后来有人在评价浙江的廉政官员时说:“清官者,首推‘薛嘉兴’”。 以上是流传于嘉禾地区、有关薛时雨故事的其中一个版本,至于他在嘉善任职的传说故事,在民间也搜集到了一些。正是这些难得的口碑资料,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薛时雨的形象轮廓,使这个历史人物在人们脑海中渐渐地丰满起来。 吟诗作对道出处世金言
前面提及的薛时雨的经历,应了嘉善旧志中说的“县门小,鼓楼高,来个清官坐弗牢”这句邑谚。 嘉善是嘉禾地区的重要粮产区,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赋之地,同时还有“嵌田赔亏”之贻害。关于这些,薛时雨在任嘉兴知县时就有所闻。到任后,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揽子解决”的方案。他认为,首先得解决由于“嵌田”而造成的“赔亏”的问题。 经过实地丈量,发现辖内“嵌田”的面积有顷之多,但嘉善农民每年却要为这些根本不属于本地的土地而均摊银两。薛时雨将实地调查的情况上报给了户部,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长期未得到合理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为嘉善百姓减轻负担做桩实事。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困扰嘉善农业发展的洪涝等灾害,薛时雨制订了县城周边的圩区建设工程方案,其中包括疏浚城河、修建桥梁等子工程。另外,由于咸丰初年官场腐败,再加上陶庄韩德全起事、太平军觊觎嘉善这一地盘,郡县官吏疏于政务,辖内历年积案甚多。薛时雨上任后力挽狂澜,革弊图治,气象为之一新。应该说,在嘉善任上,他是卓有政绩的。对于这段历史,近人撰写的《薛时雨小传》是这样记载的:其人在嘉兴丢官后,由于“百姓拥护,却仁闻大起。后又任嘉善县令,终日坐堂,处理积案,解决狱讼。数月后,几几无讼。年四十六时,由邑令擢知杭州。” 有许多植物是多年生,不是当年栽种当年就能收获的,政府的民生工程也是一样。好在接任的傅斯怿也是个励精图治的清官,他与薛时雨同为进士出身,在政务方面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诚如志书所载,其人“以知县分发浙江,权知瑞安、嘉善等县,兴利除弊,多有政绩”。比如,嘉善“嵌田”赔亏“无田而征,民负过重,甚以为苦,斯怿力请,得豁免”;“督促疏浚城河、修建桥梁”圩区建设始见成效。平心而论,这些政绩都是在他前任(薛时雨)打下的基础上取得的。 而薛时雨在嘉善还没实现济世匡民的抱负,就匆匆离任。但令人欣慰的是,他许多遗留下来的民生项目,能够在傅斯怿手里得以继续推进;许多惠民措施和方案,在傅斯怿任上得到完善与改进。用现代话说,他的后任们充分考虑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行政成本,减少了项目的资金投入,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薛时雨走了,没有能像袁了凡一样,留下一部像《宝坻政书》那样的能够体现自己吏治思想和行政实践的皇皇巨著;也没有像江峰青一样,来得及编修一部像光绪《嘉善县志》那样能够藏之名山的志书。然而,人们还是在他极其短暂的、坎坷的仕途人生中,找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在他似乎闲情逸致的即兴之作中,找到这位特立独行的高士的处世金言,找到了这位晚清时期文学家的精神闪光点。 薛时雨著有《藤香馆集》,是晚清时期享有盛誉的诗人。他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联语。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杭州府衙内暖阁的题联。上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下联: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还有:受一文分外钱,远报儿孙近报身。这些自撰的联语,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归隐山林后,薛时雨以诗言志,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晚年,薛时雨在老家筑藤香馆,其书舍联曰:不著衣冠,门前久谢乘轩客;只谈农圃,月下欣闻打稻声。全联充满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一个远离尘嚣的山野村夫跃然纸上。难怪《近代名人小传》称,薛时雨“为联语箴铭,皆有精思,而词不晦奥,如其为人”。 记住他的历史贡献
作为滁州市地情人文方面的专家,张祥林说,这几年在滁州,研究薛时雨的学者很多,也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这次寻访,主要是扩大对这位历史名人的研究领域,同时想与相关地区联手,共同挖掘、共享资源,让地方名人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在当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嘉善之行是他们寻找薛时雨在嘉禾和杭州“历史足迹”的第一站。尽管暂时没有找到更多的、有关薛时雨在嘉善时期的史料,但作为嘉善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清官,作为闻名全国的一位文学家,我们确实应该记住他在嘉禾地区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应该为我们嘉善有过这样一位“父母官”而感到骄傲。 薛时雨的人生是不平凡的,他的历史贡献更是不朽的,主要体现在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包括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有教育和文化等许多方面。 首先,在他的主持下,光绪七年()重修了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和丰乐亭,这是他晚年时期的一大历史功勋。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途经滁州,在琅琊山与清军打了一仗,屹立于此的醉翁亭遂成瓦砾,同时被毁的还有丰乐亭。薛时雨闻之痛心疾首,并立下“重修醉翁亭、丰乐亭”的誓言。经过多年努力,两座历史名亭先后恢复了原貌。时至今日,在醉翁亭古建筑群内,人们还能看到薛时雨当年留下的许多真迹。比如,他在醉翁亭内手书的“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柱联。还有在景区入口处的“醉翁亭”门匾;内侧屏风院墙通道处的“有亭翼然”和醉翁亭旁的“晴岚叠翠”等匾额。 第二,薛时雨为保护乡邦文化和当地的文学著述,做了大量的工作。最为突出的是,他曾与同乡好友金和一同集资刊印了乡贤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治八年苏州群玉斋本),并嘱金和作跋。金和在“跋”中说,“薛慰农观察知(吴敬梓)先生于余为外家,垂询及之”“是书为全椒金棕亭先生官扬州府教授时梓以行世,自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发逆乱后,扬州诸板散佚无存,吴中诸君子将复命手民,甚盛意也”。可见,他为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行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凭这一点,薛时雨就应该名垂青史。 第三,薛时雨从官场退隐后,曾先后主持过杭州崇文,江宁尊经、惜阴三大书院,前后长达16年之久。其后半生潜心从教,吴越文人,多出其门。晚年他回顾说,“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薛时雨办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读死书。他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了栋梁之材。比如,张謇(~)、谭献(~)等人。 张謇系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宝贵贡献。“状元实业家”张謇当年投考惜阴书院时,作为山长的薛时雨,对其寄予非同寻常的厚望,在学业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体贴入微地照顾。光绪元年()七月,张謇为参加乡试“晚见慰师”,在日记中,抒发了对老师栽培之恩的照顾:“噫!不才安得培九万里风,扶摇直上,报我生平知己耶!” 尽管,薛时雨所做的这些,并不是发生在嘉善,与嘉善的关系也不是很直接。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为嘉善历史上出现过薛时雨这个人物而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把这一切,看作是他老人家留给嘉善的一份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考察晚清名宦薛时雨全椒桑根山下遗迹 全椒人论坛-天地任纵横,相约全椒人! 联系: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点状白癜风会自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