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杨颖立·集街轶事(29)

纵横千年的建国路

自清咸丰四年,太平军一把火将集街烧成焦土一片,嘉兴的商业中心从此进入建国路时代。

其实,古时这条路并不叫建国路。

清嘉庆年间,集街曾大事重修。就在这次重建中,有一件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掘得宋代砌砖一方,上有八字铭文:“人丰翁集,市井骈圆。”在它的两边还有二排文字:“大宋政和三年癸巳岁。”和“大宋嘉泰元年辛酉岁,正月十六,用石重砌。”在那方宋代的砌砖上还有一段清晰的阴刻文字:“秀洲嘉兴县郭五乡,居住会首胡公佐、张世隆、精严寺净吾大师有眩、张安言、罗明之、马悦、沈奭、费元实、陈章、吴洪遍募泉缘,同力重砌,大市官街一道,自韭溪桥东,砌至菩萨桥。圣宋政和三年六月十一日,下手兴工甃砌,伏愿保国安民,风调雨顺。原舍钱僧俗施主,洎普天下一切有情、增延寿算,植福无疆。书此谨记。泥水都料邵宗仁,弟宗义等。崇信书。”

这条“大市官街”很有意思:韭溪桥至西埏桥为东西向,而西埏桥至菩萨桥则是南北向,呈曲尺形。不过从这一信息可知,建国路连同后称中山路的集街最早是叫“大市官街”的。

何谓“大市官街”?大市者,从字面解释应是最繁华的街市。官街者,即官道,只有城市中最主要的街道才冠以官街之称。大市官街无疑是古时嘉兴的商业中心。

大宋政和三年应是公元年,而大宋嘉泰元年则是公元年。这说明大市官街是在公元年开始用石铺砌,而在88年后的公元年又进行了重砌。既然大市官街于年用石砌街,可见那时已经是非常繁华的去处。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首批建县的名单中就有嘉兴县的身影,当时叫由拳县。后吴黄龙年间(公元年)在嘉兴始建子城,在嘉兴的城建史上,这一年被认为是嘉兴的城建年。从这些史实来推断,大市官街最初的形成至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

古时的建国路曾多次更名。

成书于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公元年)的《至元嘉禾志》卷第二,“坊巷”一节,有“通阓坊:在府后桥之西偏,通大市”的记载。“阓”与“阛”合用,意为街市,“通阓坊”即通向大市的坊巷。可见元代建国路与集街还被称为“大市官街”。

到了明清,这条“大市官街”被拆分。韭溪桥至西埏桥一段被称为“集街”,西埏桥至菩萨桥一段被称为“大落北”。

从成书于民国十八年(公元年)的《嘉兴新志》上,附有的“嘉兴城市全图”来看:旧时的建国路,西埏桥至菩萨桥一段已被标之为大落北;菩萨桥至北丽桥被标之为北门大街。这说明一直到民国初期,建国路仍是被称为北门大街与大落北。不过那时的大街仅3米来宽。但由于商业中心北移,此街已商铺林立,人烟稠密。尤其是北门大街一段,更是聚集商铺家之多。嘉兴的许多名店华铺都集于此。

年,抗日战争爆发,嘉兴沦陷,北门大街被日寇放火烧为灰烬。年,日伪将北门大街和大落北原有的街道从3米拓宽至9米,把原先铺路的条石挖出,移作修筑工事,而将焚毁房屋之废砖用陡砖方式铺筑路面。因北门大街、大落北及北丽桥南堍的城湾实为一条路,日伪将其统称“复兴路”。街牌虽改成复兴路,但民间仍称其为北门大街与大落北,这一小小的路名称谓也反映了国人对日政权的不屑。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抗战胜利。为了消除日伪的影响,嘉兴政府遂于9月28日发布公告,更正路名,废除“复兴路”,改称“建国路”。

从此,“建国路”路名沿用至今。

建国路既然历史悠久,她曾有许多的历史遗迹。

在她的南首,曾经有西埏桥与瓶山遙相呼应。两处曾是古代“嘉禾八景”。

先说东侧的西埏桥。依据东晋史学家干宝在他的神异小说《搜神记》中的一句话:“吴时,嘉兴倪彦思,居县西埏里……”推断:西埏桥至少应建于三国时代的吴国(公元——年)。西埏桥在唐宋时期一度改称“五柳桥”,宋时是“嘉禾八景”之一。宋朝陆蒙老《嘉禾八咏》就有《五柳桥》一首:“五柳先生卷折腰,孤眼千载仰风标。青衫令尹头如雪,不厌朝昏过此桥。”

再说西侧的瓶山。瓶山在宋代以前被称为西陵,南北朝时的齐国(公元——年)歌女苏小小曾有诗:“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可见多年前,瓶山已是松柏苍翠,风景秀丽。后宋代因在此殶立酒务,瓶积成岗,遂改名瓶山。瓶山一直是嘉兴的风景名胜,清代曾也被列为“嘉禾八景”之一。为此嘉兴知府许瑶光有《瓶山积雪》诗一首:“试上瓶山莫畏寒,楼台白玉倚栏杆,雪睛海国阳春早,搀入梅花一色看。”

在北门大街近塔弄处,倾脂河穿街而过,旧时有桥一座,名孩儿桥。据成书于南宋末年,鲁应龙的《闲窗括异志》记载:“嘉禾北门有孩儿桥,桥柱四角皆石刻孩儿,因名之。不知何时所建。岁时既久,遂出为怪,或夜出叩门求食,或于月夜游戏于市,人多见之。一夕有胆勇者至夜审伺,果见其二三石孩徐徐自桥而下,遂大呼有鬼,以刀逐至其处,斫去其头,怪遂绝。”这说明孩儿桥宋代前就有,桥四角的石柱上刻有小孩的形象。

而桥旁的塔弄中的“孩儿塔”则是五代吴越国时的旧物。塔弄中的的36号,在日占时曾是日伪特务残害抗日志士的魔窟。

塔弄往北有天宁寺街,天宁寺座落于此。明万历《嘉兴府志》第四卷,“寺观”一节,“天宁禅寺”条曰:“天宁禅寺:在郡治北一里,唐为施水庵。宋治平间,慕容殿丞请于朝,至熙宁元年赐名寿圣院。崇宁二年,赐名天宁寺。政和六年,改名天宁万寿院。绍兴七年,改名广孝院。十三年,改光孝禅院,赐田二千亩。洪武二十四年,定为今额,内有汉风阁、毘卢阁,后有严助墓、严将军井。宋徽宗御屏在僧舍。”可见天宁寺始于唐代。旧时,天宁寺规模宏大,现仅存严助墓,在辅成小学内。

在建国路的北首,众安桥西,唐宋时期曾有贡院。《至元嘉禾志》卷第七,“科举”一节载:“贡院在今北门众安桥之西……今科举之法废,而贡院亦坏矣。贡士荘僅存。”贡,就是通过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从隋代至清末,有多年的历史。嘉兴的贡院因元初废除科举制度而废毁。后虽科举制度重新启用,嘉兴的会试考场移至道前街宏文馆。

旧时建国路北首有“望吴门”,她是嘉兴城墙的北大门,又称北门。为什么取名望吴门呢?《正德嘉兴志补》解释道:望吴门,“以其路通姑苏台故云。”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即灵岩山),是公元前年吴王夫差自战胜越国后所建。一般作为吴国的标志。.望吴门在嘉兴的北边,是通吴国的。据《至元嘉禾志》卷第二,“城社”一节记载:“罗城元有四门……北门旧曰望京,后改望云,续改望吴。”罗城是嘉兴的城墙,建于唐代(公元——年),至今有多年的历史。

建国踣到底即北丽桥。北丽桥始建于宋熙宁七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千年。据清初《重建北丽桥记》载:“桥处八卦的坎宫,古有‘坎官北方水’之说,桥东为秀水,取秀丽之意,故称北丽桥。”初时为石拱桥,历代重建,抗战时期改为车行拱桥。年改建为梁板桥。现已成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因上还建有仿古亭、长廊及城墙式栏杆,既可遮阳避雨供人小憩,又是繁忙的交通要通。

建国路旧时因东傍北门市河、大落北河(实为一条河),故古桥颇多。西埏桥、船场桥、菩萨桥、香花桥、丁家桥、孩儿桥、众安桥、望吴桥、北丽桥……因为这些桥在元初的《至元嘉禾志》卷第八,“桥梁”一节中均有记载,可推断皆为宋代以前就存在。

而今这些都成了历史的记忆,写此小文只不过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建国路的人文风貌。有趣的是,繁荣了上千年的建国路,而今依然是嘉兴的繁华所在。只不过狭窄的街道被宽阔的马路断所替换,低矮的门面被高耸的商厦所取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就这样在前进。

杨颖立

赞赏

长按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48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