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嘉禾”之名

根据现存最早的嘉兴地区方志《至元嘉禾志》记载“嘉禾”之名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由黄龙三年的“禾兴”到宋政和七年的“嘉禾郡”中间隔了近九百年,地域之属亦多有变化。

《九域志》曰:“上,秀州”。周时为吴国古扬州的境域。鲁定公十四年,《春秋》载:“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文中提到的吴越之战地即今之嘉兴。《吴录·地理》中记:“吴王时,此地本名长水,故嘉兴亦曰长水”。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尽取此地,故又称“楚”。后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令囚徒十万人掘于其地,表以恶名,改之曰由拳。文献又有称“囚倦”“由卷”。此地西汉隶属会稽,东汉属于吴郡。“嘉禾”之“禾”字最先出现于黄龙三年()。文中记载:“吴黄龙三年()由卷(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志瑞也。”赤乌五年()改为嘉兴,“禾”字避讳太子“和”,至隋因之名,且废嘉兴入杭州。唐武德七年()属苏州,八年又入吴郡,贞观八年()又属苏州。晋天福四年()以嘉兴为秀州,华亭、海盐同附于州。宋政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秀州为嘉禾郡。至此“嘉禾”之名落定。元至元十三年()改为嘉兴府,至元十四年()改为嘉兴路总管府。

到吴镇生活的年代“嘉禾”之称已为“嘉兴”所取代。吴镇作此卷时仍以古名命之,或有敬古之意亦或取其瑞之意。此卷《嘉禾八景》吴镇取自“图经”,得盛境八景。可知吴镇作此卷时并不是直接依据嘉禾当时的地貌,而是间接依据“图经”。其作此卷的初衷亦在自题中表明“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境。信乎,其真为八景者矣。嘉禾,吾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盛境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

自北宋宋迪潇湘八景诗传世以后,潇湘八景也成为文人书画家创作的一个母体,南宋禅僧牧溪就诗意绘制成画。因而我们也可以大致地明了吴镇作“嘉禾八景”一部分出于文人的情结,一部分又有“吾乡岂无可揽可采之景”的家乡情怀。其结合潇湘八景的表达方式,参照嘉兴“图经”将嘉兴地区的八个景致付诸于图。详细如下。

二.《嘉禾八景》画卷品汇

(一)嘉禾八景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水墨

69.1x.8cm

引首:嘉禾八景(篆书),暖金笺。太仆寺丞前中书舍人直文华殿,赐一品眼,四明七十四翁金湜。

前隔水:团花绫

自题:嘉禾八景图。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境。信乎,其真为八景者矣。嘉禾,吾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盛境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笔而成之图,拾俚语,倚钱塘潘阆仙酒泉子曲子寓题云。至正四年岁甲申冬十一月阳生日书于橡林旧隐。梅花道人镇顿首。

1.空翠风烟

在县西二十七里檇李亭后,三过堂之北。空翠亭四围竹可十余亩,本觉僧刹也。

万寿山前,屹立一亭名檇李。堂阴数亩竹涓涓,空翠锁风烟。骚人隐士留题咏,红尘不到苍苔径。子瞻三过见文师,壁上有题诗。下钤“梅花盦”印。

2.龙潭暮云

在县西通越门外三里。三塔寺前,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早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

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跡,几番残毁喜犹存,静勝独归僧。阴森一径松杉植,楼阁层层曜金碧。祈丰祷旱最通灵,祠下暮云生。下钤“梅花盦”印。

3.鸳湖春晓

在县西南三里,真如寺北,城南澄海门外。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游。下钤“梅花盦”印。长水法师塔前有仁杏,叶上生果实。

4.春波烟雨

在嘉禾东,春波门外,旧日高氏圃中烟雨楼。

一掌春波,矗矗鹾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几度暮云收。三贤古迹通歧路,窣堵玲珑插濠罟,荷花袅袅间菰蒲,依约小西湖。下钤“梅花盦”印。三贤者,陆宣公,陈贤良,朱买臣。

5.月波秋霁

在县西城堞上,下嵌金鱼池,昔李氏废圃也。

粉堞危楼,欄下波光摇月色,金鱼池畔草蒙茸,荒圃瞰楼东。亭亭遥峙梁朝桧,屈曲槎牙(枒)接苍翠,独怜天际欠青山,却喜水回环。下钤“梅花盦”印。

6.三闸奔湍

在嘉禾北望吴门外,端平桥之北衫青闸。

三闸奔湍,一塘远接吴淞水,两行垂柳绿如云,今古送行人。买妻耻醮藏羞墓,秋茂邮亭递书处,路逢樵子莫呼名,惊起墓中灵。下钤“梅花盦”印。

7.胥山松涛

在县东南十八里德化乡,山约百亩,余荷锸翁墓,其下子胥古迹也。

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峋白石几番童。时有兔狐踨。山前万个长身树,下有高人琴剑墓,周回苍荟四时青,终日战涛声。下钤“梅花盦”印。

8.武水幽澜

在县东三十六里武水北,景德教寺西廊,幽澜井泉品第七也。

一甃幽澜,景德廊西苔藓合,茶经第七品,其泉清冽有灵源。亭间梁栋书题满,翠竹萧森映池馆,门前一水接华亭,魏武两其名。幽澜泉乃嘉禾八景之一,而亭将摧,在山师欲改作而力不暇给,惟展图者思有以助之,亦清事也,梅花道人谈劝缘。钤“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拖尾一:次第古诗八章奉题嘉禾八景用呈在山老师一粲。大梁辛敬顿首。秋阴覆野水。冥色带高成。万古风雨余。满轩空翠生。昔人会心处。华落徒纵横。盛事欻千载。焉用此亭名。清溪駚奔滞。神物出其下。浩劫上浮云。中宵走雷雨。吾尝隐庐阜。飞瀑孤绝处。对此发幽期。长吟度秋浦。落日湖上行。风吹湖水明。芙蕖未出水。鸳鸯空复情。佳人翠袖薄。公子彩舟轻。暗憶题诗处。华絮满春城。昔贤读书处。今人采樵路。烟雨暗春波。江鸥迷处所。山遥数峰出。洲隐千颿去。应有倚楼人。天长望汀树。孤城何迢迢。飞棟上咫尺。初月照江波。吴船夜吹篴。秋清野寺静。露下蘋洲碧。不见放鱼人。疏钟起遥夕。怒涛未修渠。西出吴门道。官家严水利。蓄洩何草草。洞庭霜橘晚。震泽鲈鱼早。从此具扁舟。长竿泽中老。榜舟趋南山。飞盖转赋甸。登高望吴越。击鼓驰觞?。灵颷振岩角。飞羽洒石面。欲吊子胥魂。影长泪如霰。古寺闭幽敞。清凉生道心。澄源既眼(点去)不昧。万象自浮沉。龙吟珠光晓。鸟度菱花深。上人散华处。时复一来寻。

拖尾二:武水幽澜亭。泉品在第七。新开县衙好。当作景之一。维南有胥峰。突起平田中。是谁磨剑石。化此青芙蓉。城阴古三牐。既废尚遗址。细雨远帆来。持钱揖津吏。风光水西头。黄衣岂缁流。惟余此陈跡。千古爽溪楼。春波绕城缘。行舟乱鸥鹜。宣公石梁在。畴能继芳躅。重湖浸南陌。飞来双锦鸳。棹歌惊不起。烟雨自江村。龙渊三窣堵。灵祠挟其右。钟声隔林莽。行人重回首。檇李古明郡。作亭当寺门。题诗三过后。爽气犹生存。怪底梅沙弥。多写僧房景。问我诗中禅。都成影中境。云东仙馆里。一纸千金酬。况皆此乡人。扁舟忆同游。而今同?画。此景亦增价。群鸭翻墨池。斜阳未西下。久乏志乘书。徒有八者名。谁当捕其逸。因之良感情。成化十五年。己亥秋七月廿六日。书于江南水竹村上。桐村老牧时年七十有九。钤印“大桐村上”“伯器”“杏花春雨江南”。

(二)印鉴:

1.文徵明印(七重)

2.衡山(七重)

3.文彭之印(五重)

4.文寿成氏(四重)

5.三桥居士(两重)

6.项元汴

寄敖(两重)、檇李(九重)、墨林父、帝匋唐之苗裔(四重)、平生真赏(三重)、子京所藏、墨林主人、项元汴字子京(四重)、子孙世昌(三重)、鸳鸯湖长、神游心赏(两重)、檇李项氏士家宝玩(两重)、天籁阁、考古证今(七重)、若水轩、墨(两重)林(两重)、虚朗斋、古檇李狂儒墨林山房史籍印(两重)、退密(三重)、墨(两重)林(两重)、项元汴子京氏私印(四重)、项元汴印、墨林秘玩(三重)、项子京家珍藏(三重)、墨林山人子京项氏元汴精玩书画之印(八重)、子京(三重)、子孙永保、合(二半印五重)同(二半印五重)、元汴、子京父、墨林之印(二重)、从吾所好、项子京印、神(二重)品(二重)、元、汴、项墨林鉴赏章(三重)、游方之外、墨林(二重)、元汴、项翰墨印、子京所藏、墨林山人(四重)、桃李、项元汴(三重)、墨林子、元汴、项叔子、项墨林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元汴封、奎(八重)、乐琴书以消忧、诚思斋(两重)

7.少岳山人(四重)

8.张若麟印

9.张应甲印

10.张应甲

11.胶西张应甲先三氏图书

12.梁清标印

13.苍岩子

14.蕉林居士

15.蕉林鉴定

16.也园珍赏

17.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

18.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秘藏以贻子孙

19.友古轩(八重)

20.东平

21.乐圣且衔杯

22.阿尔喜普之印(七重)

23.櫰庭清玩

24.马砚姗收藏金石图书记

25.娄左别号砚姗(两重)

26.远郊

27.林熊光:

林朗庵鉴藏印、朗庵秘玩、朗庵所得精品、林朗庵考藏书画印、朗庵藏宝、林熊光印、宝宋室、磊斋所藏

28.分政司马

29.竹素园

30.放情丘壑

31.琴山

32.以信

33.□□之印

34.竹□□□

35.□□轩(半印)

36.□□居士

37.□光

三.递传

根据画上可考的收传印记我们可以看到此图最先在江南一带流传,晚明时期又辗转北上,成为北方当时一流收藏家的藏品。

画上可考最早的收藏者是长州(今苏州)文徵明(-)的印章,其有号衡山居士,又称“文衡山”。画上有其两方印章“文徵明印”“衡山”。长州文氏家族富有收藏,此卷上除了文徵明的印章还有其长子文彭的收藏印。文彭(-),字寿承,号三桥,其收藏印亦是三方“文彭之印”“文寿成氏”“三桥居士”。可见此卷在文氏家族为父子相传。

文氏之后落入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之手。晚明之际,江浙一带书画流通异常活跃,文人交游频繁,书画往来活动亦是在文人之间成为雅集唱和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其中项元汴就与“文彭”有交往,这在董其昌《明故墨林项公墓志铭》中有直接的描述:“所游皆风韵名流,翰墨时望,如文寿承、休成、陈淳父、彭孔嘉、丰道生辈”。而且文彭在嘉靖三十六年曾被授予嘉兴府学训导。可见长州书画之家文氏家族出身的文彭在嘉兴任职期间与项元汴的书画交往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幅图卷上钤盖最多的收藏印就是项元汴的印章,“印鉴”部分有具体陈列。在刘鹏、沈蕾《从收藏印鉴一窥吴镇〈嘉禾八景图〉的流传》中考据出“少岳山人”为项元汴的哥哥项元淇(-)的收藏印。论及此图很有可能是项元淇先从文彭手中得来,之后转入酷爱书画的项元汴手中。作为吴镇的同乡,项氏家族将这幅图收入囊中对于嘉禾文人书画圈可谓是一件值得相庆的事。

在晚明时期,根据嘉兴一带鉴藏家著录中显示这幅图卷依然流传于嘉兴一带。嘉兴文人李日华(-)在其《六砚斋三笔》中录入了此卷卷首吴镇的自题。而且文中还较长篇幅评述了此图“仲圭此制,全学范寛《长江万里图》,以点簇作小树,借树作围绕,其间断续远近,层数稠密,一以树为眉目。而城堞楼台特标帜之。所以生发秀润,真有百里见纤毫之意,古今作图法也。然写近景,如《辋川草堂》《独乐园》等图,则又须作树石真态,不同此法矣”。由如此细致的描述可见李日华是见过这卷画的。另外在另一位嘉兴文人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详细地录入了该卷八景以及卷首卷尾画家的题文。其文中所录皆系其平生所见,“余生江南,幸值太平之世,游诸名公家,每出法书名画,燕闲清昼,共相赏会,因录其题咏,积数十年,遂成卷帙。”同时代的另一位嘉兴人钱棻辑录的《梅道人遗墨》中录入此卷图中的八景词。至此时这幅画卷还很可能流传在项氏家族或者在嘉兴一带。

明末清初随着时代的更迭此幅画卷辗转流落到北方藏家手中。分别是张若麟、张应甲、梁清标、索额图。张若麟是明崇祯四年(年)的进士,李铸晋推测“或许就是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局中,偶然得获此图”。而且张若麟向来笃好书画,尝命其儿子张应甲去江南一带搜罗书法名画,“先三(张应甲)山东胶州人,阀阅世家,乃翁(张若麟)笃好书画,广于考究古今记录。凡有书法名画在江南者,命先三访而收之”。可见张若麟的很多收藏一部分是其儿子张应甲在江南一地搜集而来。画卷上有张应甲四方收藏章,此卷张若麟之后由其儿子承继。之后是清初私家收藏第一大家的梁清标(-),画卷钤“梁清标印”“苍岩子”“蕉林居士”“蕉林鉴定。”康熙年间,梁清标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其收藏大量元代及其以前的书画精品。此后,此图为康熙名臣索额图所有,钤“也园珍赏”“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秘藏以贻子孙”“乐圣且衔杯”。由于索额图卷入政治斗争,遭到康熙帝囚禁,年死于狱中。根据武佩圣《中国画家与赞助人—阿尔喜普和他的绘画收藏》推测,索额图死后他的家产并没有马上被皇家没收而是被他的一个儿子继承。卷中多方“阿尔喜普之印”很有可能是索额图的次子阿尔吉善的印章。在索额图的家族收藏之后的百余年出现了一个空白期。但在安歧《墨缘汇观》中提到了一个收藏家族,即“吴镇《嘉禾八景图卷》。纸本。水墨八景,按景题句,并前后自跋,有辛敬祠村老牧诗题。耿氏物”。其中的“耿氏”很可能是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耿昭忠(-)的家族。至于更递的细节则不得而知。具有名姓可考的清代最后一位藏家是马书奎(-),画上钤“马砚姗收藏金石图书记”“娄左别号砚姗”“远郊”。

到近现代林熊光(-)手中之前,在年出版的《支那名画宝鉴》一书中有出版,为日本藏家田中武平所收藏。在《支那名画宝鉴》一书中出版的画册上并未见到有林熊光的印章,可以想见此卷先流传到日本后又经过林熊光收藏。之后又流传到罗家伦手中,罗家伦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热衷收藏书画。对于具体的收藏时间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在罗家后人的回忆录中稍有提及,很有可能“从抗战胜利起,直到在台湾初期的十年左右”。这段时间从日本、大陆和香港流至台湾的文物很多。罗家伦逝世之后,其夫人张维桢曾携包括《嘉禾八景》在内的书画珍品赴美定居。张维桢于年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至此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此之外,画上一些印章如分政司马、竹素园、放情丘壑、琴山、以信、□□之印、竹□□□、□□轩(半印)等还没有找到归属,其在数百年之间的流传递藏之序仍需要进一步探寻。

四.著录

《嘉禾八景》一直流传于民间,无入内府,关于此卷的记录多出现于民间私人收藏家的著录。

清代吴镇嘉善同乡钱棻拾其题画之作荟萃成编,辑录为《梅道人遗墨》,其中录入《嘉禾八景》中的八景词。对此文渊阁藏本《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梅花道人遗墨》卷首提要中有针对《梅道人遗墨》中的嘉禾八景词作了评述:“《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词,词既弇陋,其序末乃称‘梅花道人镇顿首’,偶自作画为谁顿首耶?”由此推出此画的矛盾之处,此处不论。同为吴镇同乡的李日华在其《六砚斋三笔》中辑录了此图吴镇的卷首自题,并对画卷作了较为细致的评论,并推测其极有可能观阅过这幅图卷。

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也详细录入了《嘉禾八景》的内容“嘉禾八景。

牙色纸,上连画八图,长丈有半,逐处皆题其桥寺之名,其名胜如三塔湾、鸳湖、烟雨楼之地。但写塔尖殿角、桥梁村落、小点叶树、长沙短坡而已。中有一土山,亦无皴法。末幅九峰,惟水墨一抹,淡淡远山几重耳。辛敬题八诗,桐村老牧诗题”。文中前半段提到的内容,对照现存《嘉禾八景》是相符合的。在后一段顾复还提到吴镇至正七年的一段自题,现如今此题已不见。不知顾复记录的此卷与今存的这一卷是否为同一卷,或者后跋佚失有待进一步探查。

清代嘉兴人郁逢庆录其平生所见书画成《郁氏书画题跋记》,文中详尽辑录《嘉禾八景》上的自题文字和八景词。之后安歧的《墨缘汇观》简要记录了《嘉禾八景》的状况“纸本。水墨八景,按景题句,并前后自跋,有辛敬祠村老牧诗题。耿氏物”。文中提到此卷彼时的一个收藏家族“耿氏”。之后相对晚近的《彊村丛书》中《梅花道人词》有画卷中的嘉禾八景词。《元诗歌选补遗》中还收入了大梁辛敬的嘉禾八景诗。

至近现代,徐邦达先生在其《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中将此图录入,并判定为吴镇的真迹。李德埙所著《吴镇诗词题跋辑注》中辑入《嘉禾八景》自题和八景词全文,其根据《梅道人遗墨》和《郁氏书画题跋记》中辑录。目前关于《嘉禾八景》图记录最为详尽的是《罗家伦夫人张维桢女史捐赠书画目录》,书中将《嘉禾八景》全图收入,后将文字印章全部录入,印章并大致归属藏家,给予后人很好的参考。

注释:

[1]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一》:“唐制,县有七等之差:赤、畿、望、紧、上、中、下”。

[2]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卷第一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

[3]同上。

[4]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卷第一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

[5]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卷第一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

[6]潇湘八景: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谓宋“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市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7]同上。

[8]橡林:在嘉兴市嘉善县魏塘镇花园弄,现已废。据明孙茂之《梅花墓考》谓:“陈园之前有橡楹数抱,盖仲圭时物,故所谓橡林者也。”又据明正德倪玑《嘉善县志》谓:“橡林啜茶所,在梅花道人墓侧,今废,橡犹存。”

[9]本觉僧刹:即本觉寺。《浙江省嘉兴市地名志》载:“本觉寺,包括万寿山、东坡三过堂,在高照公社,陡门大队万寿山村,紧靠运河。寺建于唐宣宗时,名报本寺,寺中建东坡三过堂。明成化年间重建山门时,题匾名‘万寿山’,今仍有村名万寿山。”

[10]槜李亭:据许瑶光纂《嘉兴府志》谓:“在本觉寺,越敗吴于此,县治西南二十七里,即吴越战地,后人立亭以志,久而倾圮。宣德七年寺僧志嵩重建。亭之巽隅有万寿山,此处有空翠亭遗址。”

[11]三过堂:据清王惟梅《嘉兴典故纂要》谓:“本觉寺即古檇李,旧号小长庐,东坡为文长老赋诗处”。又有周必大《吴郡诸山录》谓东坡与文长老游,三过于此,有诗曰:“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顷去今来。”故名其堂。明代几经修葺,堂后缺室,肖像祀焉,今毁。

[12]龙潭:即白龙潭。《嘉兴典故纂要》谓:白龙潭,治西四里景德禅寺,寺籍记:“初白龙潭深险,晴则有白光三道。唐季僧云行者建三塔镇之。宋淳熙初,岁大旱,嘉兴令李时习取虎头骨纳龙湫潭中,越三日大雨。”

[13]通越门:即嘉兴县之西城门。

[14]三塔寺:据《东南塔影》:“白龙潭深险莫测,往往风雨坏帆樯。晴则有白光三道起自潭中。唐季僧行者积土填之,复于白光一处,各造一塔以镇之,因名三塔。水至是回抱弯还,成大道场,乃构栋宇”

[15]鸳湖:即南湖。据陶元镛《鸳鸯湖小志》云:“一名马场湖,位于郡治之东南,分东西两湖,东曰滮湖,西曰鸳湖。湖得名之由来,或云湖多鸳鸯,或云两湖相连若鸳鸯交颈,故名。今以鸳鸯为两湖之总称,而以东南湖、西南湖别之,俾位置瞭如,且与南湖通称,亦不相悖。”

[16]真如寺:《鸳鸯湖小志》载:湖西真如寺,“宋嘉祐七年,僧自南募建,宣和三年,遭方腊之乱毁五年寺僧就故址掘得银塔一座,凡七层,高五尺,重千两,相轮栏楯,无不具备,刻绘佛像,极为精巧,而无镌迹。”“淳熙十年主者智炬募化十五岁,仿制建塔。”此塔几经修复,均保留着宋代风格。真如塔亦称真如墓。

[17]春波门:即嘉兴县之东城门。

[18]烟雨楼:据《鸳鸯湖小志》:“在南湖中,五代中吴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筑台为登眺之所,建炎中废。嘉定间吏部尚书王希吕因旧建楼,有司相继拓治,为一方之胜,后为柳氏园。吴镇云‘旧日高氏圃中烟雨楼’,即指此。后废为三贤堂,元即其地改为宣工书院,后移书院入城,改为三贤祠,元季毁。”烟雨楼几经修建,现仍在南湖中。

[19]三贤:原注:“三贤臣陆宣公、陈贤良、朱买臣。”朱买臣曾为会稽太守,嘉兴西汉时属会稽郡管辖,故嘉兴多有其遗迹。陆宣公是唐德宗时的翰林学士,人称内相的陆贽。其为嘉思贤乡(今嘉善)人。陈贤良,见《陈贤良隐居》注。

[20]小西湖:指嘉兴南湖西侧部分。

[21]月波:指月波楼。据许瑶光《嘉兴府志》,月波楼“在郡治西北二里城上,下阚金鱼池。宋至和甲午知州令狐挺立,越六十载知州毛滂修楼成,置酒其上,乃为之记。”毛滂《月波楼记》是政和四年十一月所作。记中说:“望而见月,其大不过盘盂然,无有远近,容光必照而秀泽国也。”楼名取自记中“不月而明,不波而清,不楼居而高也。”《嘉兴府志》又有:此楼“乾道己丑知州李孟坚重修,未落成而解绶去。”后任知州成之。

[22]梁朝桧:据许瑶光《嘉兴府志》:“枝柯偃蹇,奇怪可观,有石刻‘梁朝桧’三字。在郡治西北一里天庆观内,本名同元观。”

[23]三闸,又名杉青闸,在运河嘉兴段境内。旧有堰闸21个,现仅留杉青闸,本为运河嘉兴段中心水闸。杉青闸地处嘉禾墩,此地为三国东吴孙权黄龙时野稻自生处。《嘉兴地名志》:杉青闸“是大运河上著名的水闸,宋时有官吏管理,建有官舍。”

[24]望吴门:嘉兴县北城门。

[25]端平桥:横跨市区运河,在今嘉兴市光明街,几经修建,现桥长11.8米。

[26]羞墓:《嘉兴府志》载:“在落帆亭后,朱买臣妻改嫁杉青闸吏,买臣既贵,妻羞死在亭湾,故名羞墓。”

[27]胥山:据倪玑《嘉善县志》:“胥山,一名张山,在县南一十二里,其半属嘉兴县,相传昔伍子胥伐越,尝驻兵于此,乡人德而祠之,因以为名。其山怪石巉岩,濯濯无木,上有磨剑石,左一石如龟趋水,其麓复有陈氏书堂,今与祠俱废。”据《嘉兴府志》记载,宋隆兴元年,“乡人陈氏凿石结庐读书于此,名曰胥山草堂。元项冠隐于胥山,筑草堂自号泉石山人。”据《嘉兴文史汇编第五册·第四十三期》中茆振华具体记述了其开挖胥山的缘由和时间“开挖胥山。年10月9日,偕袁木金,去嘉善参加地区水利工作会议。会上一个突出议题,是如何解决块石护岸的缺石问题。我一时心情冲动,提出是否可开挖胥山设想,地区赞同,袁木金说可以。回到嘉兴,向生产指挥组组长曲致民汇报,曲同意。在人武部办好胥山航标和水文标志撤销手续后,当即在大桥公社革委会主任曹志华等的一致要求下,组成以公社革委会委员周玉生和胥山大队革委会委员吴阿水为正副厂长。11月5日,我陪同他们去海盐甪里公社参观学习采石经验。11月3日动工采石。具体技术指导由荷花公社东二大队毛阿八负责(毛原在长兴采石场采石多年),历近两年,采石二万余方。”

[28]清·光绪《嘉善县志·沿革》云:“相传宋大姓魏、武居此,聚成市。”故名魏塘,又名武塘。

[29]景德教寺:魏塘镇有景德教寺,与白龙潭的景德禅寺同名。景德教寺有口井,名幽澜泉,清冽异常。

[30]《至元嘉禾志》云:“景德泉在魏塘镇景德禅院之西偏,烹茶无比,世传以为常州惠山泉之次也。”陆羽《茶经》品为第七。

[31]清·光绪《嘉善县志·沿革》云:“相传宋大姓魏、武居此,聚成市。”故名魏塘,又名武塘。

[32]转引自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第24页。

[33][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郁逢庆《郁氏题跋书画记》江阴缪氏藏抄本。

[35](美)李铸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新美术》,年第1期,第36页。

[36][明]吴其贞《书画记》,清乾隆写四库全书本。

[37][清]安歧《墨缘汇观录》,清粤雅堂丛书本本。

[38]罗久芳:《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39]初刻于明末清初,见黄裳:《清代版刻一隅》,齐鲁书社,年版,第10页。

[40][清]顾复:《平生壮观》,清抄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62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