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儒家哲学认为,天人相应,自然界生物的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应。当一方嘉禾出生,就被认为是福泽之地,和同之象,祥瑞之兆。《孝经·援神契》曰:“德及于地,嘉禾生,蓂颊起,秬鬯出。德至八极,则景星见。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宋书·符瑞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3同本异穟;于夏德,异本同秀。”每当仁政广播,就会有嘉禾降世。乾隆五年六月,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谷穗盈尺,乾隆大悦,作诗以记之:“民天伊古重,宵旰为祈年。豫省灾伤后,西成企望虔。喜看盈尺穗,俨历有秋田。稍解吾民愠,披薰一畅然。”历经数千年文明积淀,嘉禾已成为华夏文明国泰民安的象征。 嘉禾文化的历史起源在湖南省郴州市有一个嘉禾县,是神话传说中“天降嘉禾”的地方。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关于《湘衡稽古》中的这段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上古时候,人们靠打猎、采野果为生,日子过得很苦。炎帝看到人们的这般苦境,心想,要是有种草能长出既多又能吃的果子就好了。于是,他不畏艰难险阻走遍了名山大川,尝遍了千奇百怪的果子。有几次还因误食毒果险些送了性命。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他想找水喝,刚好碰上一座石山的洞口,泉水汩汩,凉气沁人。他猛喝一阵泉水后,因太困乏,就躺在洞口的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不久,只听得一阵仙乐飘来,抬头一看,只见一姑娘站立五彩云头,笑眯眯地扔下一株奇异的花草,它结有五穗果子,每一穗都有黄豆大小的果实几百粒,黄澄澄的,又脆又香。炎帝高兴得不得了,他日思梦想的草终于找到了,他马上就要去播种,不料这时一只山鸡乘他不备,衔起草就跑。眼看日思梦想的仙草就要断送在山鸡的嘴里,怎么得了!炎帝没命地追,追到一口深潭里。炎帝吓得大叫一声,醒来,原来是大梦一场,是自己睡觉翻身,掉进了泉水里。他不顾全身浇湿,去寻梦中的那株仙草。奇怪,那棵草好端端地抓在自己的手里。他欢喜地叫了起来:“老天有眼!老天有眼!”他想马上去播种,又担心那些山鸡、老鼠偷吃他这宝贝种子。于是找了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去试种,这个地方就是嘉禾城西九老峰下的丙穴。在丙穴种了一年,收了满满一担果实。他好高兴,把这果实起名为谷子,把这种草叫禾苗,然后就在天降嘉禾的洞穴附近,教民耕种。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以后天南地北的传了开来,种谷的人越来越多,这世上便有了许许多多的谷子。人们吃不完的就用廒仓藏起来。从此人类结束了吃野物、野果的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后来,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人们学会了耕作技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这个传说,标志着炎帝时期,我国就已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这个时期的嘉禾,是人们祈求耕种收获的祭祀图腾。 宁阳周公台,位于宁阳县城东南部南关社区周公台村内,为历史遗留,年代久远,俗称古堆(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古迹》记载:周公台,曾名东台,在县南里许,相传周公居东,系易于此,故又名周公台。此台与曲阜周公庙周公台不同。宁阳周公台是儒学鼻祖周公姬旦,在东征灭奄之时所筑,用来系易问卜、誓师操练、接见君臣、指挥征战。曲阜周公台是为祭祀周公所建,时间略晚。(《曲阜县志》载:“周公台在城(指明城)东北二里高阜上,即周公庙基地。”)公元前年,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挥师东征,率军讨逆。根据东征历史记载,周公在率兵平定“三监”叛乱后,决定乘胜东进,剪除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为主的东部主要反叛势力。周公采纳大臣辛公甲提出的“大国难攻,小国易攻,不如先攻下小国以孤立大国”建议,先攻淮泗间的九夷。征服九夷后,挥师北上,占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在今宁阳县城南部修筑高台,大会天下诸侯,招徕天下贤士,点将阅兵,诏告天下,挥师东征。奄国势孤,被迫投降。《尚书》记载,周公东征期间,为表彰周公勤政之德,周成王把预示“和同”之象的嘉禾馈赠给周公,并作《馈禾》。周公感怀圣恩,在宁阳周公台上接受馈禾后,作《嘉禾》以答谢。将有史可稽的《嘉禾》首唱,永远留存在宁阳这块古老文明的大地上,成为嘉禾文化之肇端。元圣周公与周成王同书嘉禾,成就了叔侄同心治理朝政的历史佳话。昭示出国就是家,家和万事兴这样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奠定了嘉禾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嘉禾与周公德治思想的关系作为一国之君的周成王为什么要将“天降福祉”的嘉禾馈赠给周公呢?若成王所作《归禾》可考,问题就迎刃而解。可是历史对此语焉不详,我们只能从古籍记载和今人研究成果中去考证。 笔者认为,周成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周公的功德至伟。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认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辜堪生、李学林在《周公评传》中这样评价周公:“他不仅奠定了有周一代数百年基业,也由此奠定了后来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基本发展方向。”“周公思想是中华文化发展到周初这一历史时期的集大成者,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历史学博士、著名学者吕庙军在《周公研究》一书中也指出,周公不仅在周初政治生活领域中扮演了关键的政治角色,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政治巨匠”“思想先驱”“文化先祖”。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治思想”的人。在《尚书》对殷商王朝的记载中,除出自殷遗民之手的《高宗肜日》,因受到周的影响出现“德”字以外,其他均未出现“德”字。商代统治者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他们完全通过向上帝“问卜”来维系统治。周公在总结商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时指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告》),指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德”范畴的提出,是周公在政治思想上的一个发明。 “敬德、明德、敏德、秉德”等都是周公在《尚书·周书》中反复强调的。并在后来发展成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君王的治国之道。纵观《周书》及古文献,周公的德治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德保民。周公作《尚书·康诰》,反复强调“不敢侮鳏寡”“用康保民”,将“德”落在保民上。特别是他在《尚书·梓材》中提出“子子孙孙永保民”。可见,“保民”是其“敬德”的最中心内容。他还亲自制礼作乐,教化民众,并要求统治阶级在“德治”“德行”“德性”方面要严格要求,通过“正己”“修身”达到“齐家”“治天下”的目的。 2.明德慎罚。在《尚书·康诰》中,周公提出“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的“敬明乃罚”思想。并在《尚书·多方》中指明了“慎罚”的办法。“乃惟成汤······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3.伦理道德。在《尚书·康诰》中,周公提出了“父爱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观,并认为不孝是首恶,要“刑兹无赦”。“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4.任用贤能。在《尚书·立政》中,周公以成汤之“德”表达自己用贤任能的思想,说他登上王位后:“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5.和谐文化。“和”文化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其对中华文明的又一大重要贡献。《君奭》有云:“在昔上帝盖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周公分封异姓诸侯,制订周礼,引德入礼,实现了西周社会的和谐。据考证,《尚书》中《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方》《多士》《无逸》《君奭》《立政》皆为周公所作,此十诰中有七诰阐述了“和”的重要性。另外,在《逸周书》的《大开武》《小开武》《寤敬》《皇门》《大戒》等篇中也有周公关于“和”的论述。“周公嘉禾”故事中叔侄和睦治理天下的史实,正是周公“和”文化的最好注解。后来,孔子将周公“和”文化发扬光大,提出“合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等重要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普适性的道德规范。 历史典籍文献中周公德治思想的体现《周公诚子》中的立国之道。《周公诚子》是中国著名的古训,出自《韩诗外传》,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原文为: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以自己“握发吐哺”的现身说法和桀、纣骄横失天下的反面教材,告诫儿子伯禽谦德立国的道理,至今仍发人深思。 《诗经》中透露出的周公德治思想。古典文献《毛诗序》《尚书·金滕》《左传》中均有周公与《诗经》中部分诗篇关系的记载。《毛诗序》认为,《诗经·豳风》中的《七月》《鸱鸮》《东山》皆为周公所作。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大雅中的《文王》,周颂中的《清庙》《时迈》《思文》《武》《酌》也为周公所作。在这些诗篇中,反映出周公的忧国、用贤任能等德治思想。其中《鸱鸮》和《文王》较具典型意义。《鸱鸮》内容为:“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被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毛诗序》曰:“《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顾颉刚认为,此首诗歌是周公借禽兽悲鸣来发泄自己的伤感,表达对周室的忠诚。《文王》内容为:“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全诗共分七章,每章八句,赞美了文王的德行美名、任用贤人、敬奉天命等美德。是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和劝谏,体现了周公的德治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74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