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影评 11月15日,阳光嘉禾教育组织全体家人在阳光嘉禾文化宫多功能厅收看了记录片《人生七年》,每一位老师都感触颇深,普通人,你拿什么改变人生?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作为家长、老师来说,我们到底要给孩子怎样的人生?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小编组合了这个影片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并推荐每一家长都要看!并欢迎各位发影评留言一起参与互动! 这部片子,不仅能在其中看到孩子的人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它是毒舌电影推荐的一部BBC的真人纪录片,拍了49年,挑选了20个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娃,追踪他们从7岁到56岁的人生,每隔7年拍一次。 对于每一个爸妈来说,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预测孩子的未来,想知道自己的“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不是智商、出身、性格,而是兴趣,那些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孩子,活的都比较快乐。有自己执着的爱好,功名利禄相对就淡了许多。 这部神剧就是《人生七年》。 以下内容来源: 毒舌电影(ID:dsmovi) 内容略有编改 英国BBC出品,一共8部,曾获得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被称为真人秀鼻祖。被英国channl4评为“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豆瓣部部都在9分以上。 可惜,每部“看过”都不超过人,开门见山,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想做个节目来验证当时社会上热议的问题,你出身的阶层,能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他们在英国随机选了20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小孩,有住在伦敦肯辛顿区(著名富人区)的高富帅三人组,安德鲁,保罗,和约翰,光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日常,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已“泪流满面。 这3个小孩,7岁就有了成功人士的影子,当一般小孩还在欢乐童年时,他们已经制定一套可量化的生活规律。比如7点半准时上床睡觉,当一般小孩还在看小人书时,他们已经开始阅读《金融时报》《时代》和《观察者》。 文艺格调也开始养成,在私立学校学拉丁语,听甲壳虫乐队,还能随口点评上几句:“我认为甲壳虫乐队疯了,因为他们太吵了”。 但大多数的小孩,没这么幸运。比如片中两个出身于底层家庭的小孩,西蒙和保罗。他们在福利院长大,没有爸爸妈妈陪,凡事靠“自律”,每天学习时间并不多,还要帮福利院做家务活。 混血的西蒙喜欢上了打架,每次看到街上有人打架都往里冲,“我一直喜欢打架”。 被父母遗弃的保罗则说自己在福利院里很孤单,一整天都找不到人说话,“没有我今天根本没说话”。 住在“高尚社区”的小孩,和住在平民社区里的小孩,注定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路,高富三人组都知道要上最好的学校,然后去做律师或者企业家。 而穷人的孩子则没什么抱负,比如西蒙,就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规划,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在工作前四处去游荡一段时间,保罗甚至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那么,结果如何?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通过7年一次拍摄的方式,一口气拍到了这些人56岁,我们看到比任何电影更残酷的现实,高富帅三人组进入名校,生活舒畅,游历世界,还买了大房子,娶了漂亮的老婆。 而底层出身的孩子,则经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没有一个赚大钱,成为“社会精英”。 如果只到这一步,就只是一个我们太熟悉了的故事。 只能说真实,称不上伟大,《人生七年》显然不止于此,在拍到最后一部《56岁》的时候,导演迈克尔说了这么一句:以前我们以为自己能在生活面前扮先知,真傻爆了,此言不虚,高起点,不代表步步高。比如片中一个名叫尼尔的男孩,父母都是老师,在当时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他小时候爱说爱笑,是个表情帝,许多观众都表示最喜欢他。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也已经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一个大学讲师,或者是银行经理。 但谁也没想到,他在21岁的时候,考试发挥失常,去了一个自己不想去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建筑工地打短工,在接受采访时,他一边不停地搓手,一边说:“我好怀念自己7岁的时候,那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朋友和钱”。28岁再出现,他甚至成了个四处漂泊,吃社保的流浪汉。 他无法融入社会,愤世嫉俗,觉得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过的是一种机械的生活,“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社会,那么你注定毁灭”。 能看得出来,他十分抑郁。许多观众甚至都担心他会自杀,跟他刚好相反的,是一个在英国乡村长大的男孩尼克,他家里不富裕,上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他对物理感兴趣,但是在小村子里并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 14岁接受采访,眼睛不敢看镜头,头一直埋到裤裆,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是利兹。 然而又没想到,21岁再出现,他已经在牛津大学的物理系,羞涩,结巴。统统不见了,头抬得老高,眼睛闪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这7年来,他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害羞性格,建立自信心。去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有意识地努力克服害羞。 最终,他去了美国,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正是上一个中产阶级父母期望孩子到达的社会位置)。这两个例子,又似乎推倒拍摄初衷。证明了阶层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或者说,在深不可测的命运前,出身微渺得如沧海一粟。 于此,《人生七年》已具备了一部伟大电影的雏形,尊重真实,平视生活,而不做出任何轻佻的判断和幼稚的总结。但《人生七年》又走得更远,再看下去,你会发现,一个原本沉没在冰山下的问题慢慢显现,人活一世,成功是什么?当阶层社会变得像一个弱肉强食的斗兽场,是不是也允许有人甘于弱小,甘于平凡?,比如之前问大学是什么东西的保罗。 他最终也没能踏进大学校门,他曾想当物理老师,却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被拒绝,只能去工地搬砖。21岁,他遇到了很爱他的妻子,她很有母性,看到可怜兮兮的保罗就很有保护欲。 保罗慢慢自信起来,从建筑工人,做成了建筑商,而且爱上这一行。觉得能亲手建房子,比银行里有一串数字更棒,“我在工作中很满足”。 他在28岁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子小孩开着房车走遍整个澳洲,“7岁的时候,你就能看出我不会成为医生之类的精英,但是这就是我”。 也有人选择像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比如从小被父亲遗弃,5岁就在全日制寄宿学校读书的布鲁斯,他从小的梦想就是想当一个传教士,帮助他人。 20几岁,他拒绝更有经济诱惑的私立学校,选择在公立学校教书。“我觉得社会存在阶级分化,私立学校维持这种阶级分化”。 而在许多人认为应该安定下来,事业有成的35岁,他一个人去了孟加拉国,在那里,他教当地的小孩英文,还跟他们一起坐在简陋的课堂里学孟加拉语。虽然他在当地住的房子很简陋,但明显能看出,他过得很开心。 命运决定我们的起点(可能)划定我们的轨迹,但它束缚不了每个人精神的自由。 不论谁,看《人生七年》,一定会看到自己。 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那些相似的悲喜,哪怕不去考虑什么思想内涵,只是看着镜头下,7年又7年的时间,如水流。 同样的名字,同样的表情,却慢慢在不同年龄,演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人。 你也会得到如上帝先知视角的满足,《西雅图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亚力克斯?蒂松说过:“感谢世界上有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用网友的大白话说就是,“现在我还年轻,非常有幸看到这个视频,给了自己很多感悟,以后要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 阳光嘉禾双十二疯狂同学会为教育规划而来 让我们一起聊聊 孩子成长规划、教育规划、学业规划 我们在这里,期待你的参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76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