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医院订阅哦!   长假过半,计划漫游的已然在他乡欣赏美景,宅在家里的也看厌了电影综艺飞短流长,正适合出门来一场短途游。对于长居上海、热爱文学的亲们,单程两小时以内的长三角区域真是理想的选择。也许你常常绕西湖两三周,从新街口踱步到夫子庙,但是,江浙地区还有着众多清灵秀雅不为人知的文人故居,适合闲散地逛一逛、读一读,寻找你内心的InnerPeace。乌镇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前后有两进,后面另有三间平房。沈氏本是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清光绪年间,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里买进,东面的两间两进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称新屋。老屋新屋结构相同,中间仅隔一堵墙,两者楼上楼下有门相通,浑然一体,构成走马堂楼的格局。   在故居二楼的东面第二间,在年7月4日的喜庆气氛里,茅盾诞生了。茅盾五岁时,就在这间父母的卧室里,由母亲教他识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全家有二十多人,都聚居在这里。茅盾父母卧室之东为祖父母卧室,西为二叔祖和四叔祖的卧室,第二进的楼上则住着姑母和曾祖父母。走进走出,满眼所见尽是些古老的雕花木床,陈木散发着久远的气息,那是一个今天的我们所陌生的环境。   楼下第一进东间为过道,是全家出入的大门,大门之上,是陈云题写的“茅盾故居”。东面第二间为家塾,最西两间为统间,是全家的餐厅。隔了一个小小的天井,第二进东间为客厅,茅盾童年时,他的祖母曾在此间饲养春蚕。养蚕是茅盾童年又一感兴趣的事,他在那里获得了许多感性认识,为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最早的素材。祖母喜欢养蚕,母亲也毫无例外地喜欢着,以致后来她在上海,每年还养百来条蚕当作消遣,这个传统到了茅盾子女手里也还延续着呢。   这两进楼房的后面,有三间平房,茅盾曾祖父在这里安度晚年。年,茅盾在拿到《子夜》的稿费后,亲手设计,将原先的三间平房翻修成比较新颖的书斋,每一间又隔成前后两间,西间的后一间,北窗下是茅盾的写字台,茅盾曾在这里创作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西墙边的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分隔前后间的是架到顶的大书柜。那年秋后,书斋竣工,茅盾来验收,还在园中亲手种植了一株棕榈和一丛天竺。历经七十年的风霜,天竺至今郁郁葱葱,每有游人至,叶儿飘怱,似欲与人语。   故居之东为立志书院,茅盾在此读了几年小学,如今门口挂上了“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过天井原是课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上悬“有志竟成”匾,匾额下有一尊汉白玉茅盾青年时代的雕像。   从后门出去,抬眼便见箭云楼,这是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一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昭明太子读书开始的乌镇文化史,到茅盾在立志书院的发奋攻读,千百年来,书是乌镇的灵魂所在,那是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啊。   乌镇是茅盾取之不尽的宝库,《子夜》第四章“双桥镇”就是取材于自己的故乡,《林家铺子》的原型据说是邻家的一个小商人,更不用说《故乡杂忆》等等这样的文章了。是故乡的水滋润了茅盾的心田,是乌镇的石桥青石板路造就了茅盾这样的文学家,茅盾也给今天的乌镇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大会从第五届开始设在乌镇,那是乌镇的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狂欢,作为古镇人,谁不自豪?      ——子仪《乌镇:文风郁郁孕茅盾---茅盾故居》海宁徐志摩故居   在浙江海宁硖石镇河西南路,原有一幢老屋,共四进。年1月15日,志摩出生在第四进的北厢楼上,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第一进的北厢房是志摩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徐氏一族,以经商兴家,到志摩父亲时,他家在镇上有酱园、钱庄、布庄等,并创办了蚕丝厂、布厂、硖石电灯厂。   等到去年冬天我和朋友去寻访时,老屋已经不在了,我们只看到干河街菜市弄32号的新居。年,志摩偕新婚的小曼返回故里,住进刚落成的新居,开始他的红袖添香、月下伴美的幸福生活,“从此我想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兴,更不慕人间矣!”他和小曼一起上东山,尽享家乡美景,他们也开始了合作五幕话剧《卞昆岗》的创作,在第五幕中老瞎子弹三弦时所唱的歌词,用的是他写过的诗《偶然》。   新居是一幢红砖与灰砖相间的西式楼房,共两层,正厅铺设的彩绘地砖是德国进口,东西次间上下均有西式壁炉,中庭上有玻璃天窗,室内有电灯、浴室、冷热水管等。   来到故居前门,一眼看见“诗人徐志摩故居”几个清秀的字,是徐志摩表弟金庸所题。客厅名“安雅堂”,此三字由书法家启功题写,中堂是画家岳石尘百岁时画的的松石图,两旁有对联。下面是有红木长台,长台上除座钟、瓷瓶外,中间还放着香炉、蜡钎。客厅的家具有红木八仙桌、红木太师椅、红木高脚茶凳等,但吊灯是西式的。   楼下的东西次间现在分别是徐志摩家世生平陈列和思想文学活动陈列,有许多志摩的手稿,诗、信等等。我们喜爱的诗人走了,睹物思人,让人徒感悲伤。   楼上东侧为志摩与小曼的卧室与书房,中间也有一厅,西侧北厢房为其父母卧室。志摩前妻幼仪在离婚后,被徐志摩的父母认作义女,仍住在徐家,卧室就在西侧南厢房。   志摩房内全部为西式家具,家具漆成粉红色,床是铜床,墙上有梁启超题词。现在的书房,一面挂着当年引起轰动的百岁征婚老人章克标题写的“眉轩”匾额,一面挂着胡亚光画像、张大千补衣褶并题字的志摩遗像,“眉轩”两字我不甚看得懂,志摩的遗像看来颇有些诗人的余韵。   二楼中庭之北还有一匾额,是当年志摩托刘海粟请康有为书写的,名“清远楼”。楼后有露台,登台可眺望东西两山。当年志摩喜欢站在这里,诗《望月》便是这样的时候产生的。可惜诗人这样望月的心情和心境,后来很难再有。   ……   多年后志摩的母亲去世,他回到故土。终因父亲再一次不能容忍小曼,以至父子反目,志摩的双脚也许没有再回到过故乡的土地,直到他的离世:年11月,35岁的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被葬在东山万石窝。   想飞,一直是志摩的梦想,甚至出事前一个晚上,他还在对他的朋友说:“Ialwayswanttofly.(我渴望飞翔)”   飞翔,这是一个诗人的梦想,这是一个浪漫诗人对梦想的渴望。诗人总是说,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他果真飞出了这圈子,果真到了云端,他向我们告别:“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子仪《一个想飞的诗人》桐乡丰子恺故居   丰子恺曾经说:“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替,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决不同意”。那么石门的缘缘堂究竟是怎样一处“华屋”呢?   缘缘堂建成于年,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形式朴素,高大轩敞。缘缘堂正面向有三厅,中央厅铺大方砖,正中挂着马一浮书写的匾额“缘缘堂”三个大字,中堂是一幅吴昌硕的红梅图,两旁是两副对联,分别是弘一法师书写的华严经集联“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和丰子恺自己书写的杜甫诗“暂止飞鸟才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东西两壁则挂着弘一法师书定的《大智度论.十喻赞》。这是当年缘缘堂的陈设,现今内容一切如旧,只是换了书画家的名,听工作人员小姚说,中堂的红梅图已是第三幅了,现在两壁挂的《大智度论.十喻赞》,是十多年前由当时仅二十余岁的一心法师所书。   西厅是丰子恺的书斋,四壁陈列图书数千卷,常挂弘一法师写的长联。东厅为餐厅、起居室,内连走廊、厨房和平屋。三厅前后都被隔成前后间。楼上有多间卧室。   缘缘堂前的天井里,中间是一只花坛,当年丰子恺在那里手植了樱桃树,西边角落有几株芭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在缘缘堂成了鲜美的对比。西南两面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爬山虎。东面门楣“欣及旧栖”横额下的两扇木门,缘缘堂重建时用是的从战争炮火中抢救出来的焦门。焦门见证了缘缘堂悲愤的历史。   缘缘堂与北面的平屋之间又有一天井,葡萄架下是秋千架。夏天,茂盛的葡萄架下,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秋天,芭蕉的叶子高出围墙,是粉墙上一幅绿色的画。丰子恺在缘缘堂的那五年,专心译作,累了的时候,葡萄飘下叶片儿问候他,渴了的时候,门外水蜜桃西瓜的叫卖声已在近前。缘缘堂的那些日子,真让丰子恺陶然而忘倦,如此的天时地利,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获,他完成各类作品二十余种。   “缘缘堂”名字的来由却早在几年前,当年在上海江湾时,弘一法师让丰子恺抓阄,两次都抓到“缘”,“缘缘堂”就此定名,这是缘缘堂的灵,直到在石门正式建屋赋予形。   从老屋到华屋,丰家生活并不很富有,但安宁和快乐时时让主人们心满意足着。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之家,但又何其地不普通,漫画和文章不断地从缘缘堂来到这个世间,向世人展示了缘缘堂极不寻常的一面。   ……   年缘缘堂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出资重建,年,在丰同裕染坊店旧址上,又兴建了丰子恺漫画馆。馆外的围墙内侧,刻的都是丰子恺的漫画。岂止是围墙呢,天空大地,眼里所看到的,仿佛都是他的漫画。一个漫画的世界,满世界的温情。      ——子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丰子恺故居》桐乡钱君匋故居   想不起曾经在何处看到过一桢照片,照片上钱君匋和艺术理论家柯文辉就站在写有“钱君匋旧宅”的门前。这幢坐落在屠甸酱园浜的房屋,是钱君匋在开明书店时有了积攒后,以他父亲的名义买下的。   ……   古宅分东西北三面连体坐落,北面正厅名“思源堂”,三字出自于右任的手笔,有古拙之美。“思源堂”这一横额来得偶然,还是年的秋天,钱君匋把为于右任刻的两方印送去,正碰上于右任在写字,便也为钱君匋写了两幅,一幅是对联,用了钱君匋自己的上款,另一幅就是“思源堂”,用了钱君匋父亲的上款。   “思源堂”匾额下是大幅的山水画和对联,两边的柱子上则是一对篆书的抱柱联。屋子是旧了,堆了很多杂物。西厢房如今是文化站的办公室,东面屋子则被辟为图书室和阅览室。   抗战兴起,钱君匋一度回到故乡屠甸,他在这幢老屋里,曾经化一周的时间构思、又用十天的劳力完成了六种“航空救国邮票”的考案,然后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和母亲、妻子、弟弟等六个人一起,雇了一只小船,到邻近的硖石镇上为这套邮票摄影。三架敌机隆隆地从小船上空飞过,把炸弹投在了硖石。另一天傍晚,钱君匋正在卧室中凝神雕着一方石章,硖石又遭到了十多个炸弹的侵犯,一阵巨响和震荡,那枚手里的石章,掉落到了地上。   年秋,八十多岁的钱老先生再一次回到故乡,就是在这里的西厢屋接待了很多社会名流,次日,君匋艺术院落成典礼。   我不知道,那几次,重回故里的老艺术家是否又听到了寂昭寺的钟声?他在心里怀念钟声吗?   他一定记得幼时晨夕必闻从寂昭寺传来的钟声;后来任浙江艺术专门学校教授时,客杭之吴山,山寺的钟声时远时近;在上海兼任澄衷中学教职时,讲舍之侧有层楼巨钟,报时之音,晨昏不息;抗战后回到上海,创立万叶书店,寓海宁路,犹闻海关钟声。想到从幼年到少年而至壮年,时光飞逝如白驹,不由得感叹,是钟声送尽了流光!于是他把石捉刀,刻下《钟声送尽流光》细朱文印,那年他48岁。   有一阵子,我常常在想,如果九十高寿的老先生再次奏刀重刻此印,他会怎么写这个印跋呢?钟声它送尽了流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光只是一瞬间,而对于钱君匋,流光并没有空自消失,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财富,那段流光也因此分外的耀眼!   ——子仪《钟声送尽流光----钱君匋旧宅》杭州方令孺故居   年,在原浙江省文联主席宋云彬被打成右派的情况下,年过六十的方令孺被调到杭州,任新一任的浙江省文联主席,她在杭州的寓所便坐落在白乐桥葱翠的竹林边。  白乐桥是一座非常小的桥,向西走不远,便是灵隐,游人大多到灵隐,很少走到白乐桥的。白乐桥两边是青翠的绿,桥下是涓涓流水。与小桥流水相吻合的,便是白乐人家,这其中,有一幢曾经西式的花园别墅,现在则改建成更新式的建筑,那是方令孺故居旧址,现灵隐路白乐桥47号,方令孺居住在那里的时候,门牌号是白乐桥27号。   当年的白乐桥27号有一个不大的院子,要走进院中,须得经过一条小溪,越涧而入的院子里,方令孺那个时候,正中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平房别墅,有多间房,其中的一半圆形房间突出院中,三面通风,采光极好。如今房屋已重建,建筑格局更是全不相同,大门也改了方向,不变的仍是越涧而入。   院中的许多树木也依旧,那高大的梧桐树和银杏树,那参天的丹桂,一切还像过去那样,律动着年华的情韵。怪不得方令孺曾经这样描写着白乐桥的生活:“此刻是晚上九点钟我坐在明亮的灯下开着电风扇,四周静寂,惟小溪流水玲玲作响,外面风吹着大树萧萧,觉得很舒服安静。”   白乐桥是安静的,安静的生活对方令孺来说也是寂寞的。   她在白乐桥的房间里无比抒情又非常无奈地写道:“这时候正是下晚,满耳滴滴答答的雨声和溪声,无尽寂寞的黄昏啊,……”。寂寞的冬夜,她燃起了炉火:“今年冬天不算冷,我房里有火炉,冬天夜里只要有火就不觉得冷清了。”炉火生起来,她想到春天也快到了,她的朋友也快要来了:“冬夜就只有炉火为伴,幸而我已习惯了,也能过得去!现在只盼春天快快来。杨柳绿了,桃花开了的时候,你们也要来玩了。”   年春节方令孺在上海,与朋友们共度她的七十寿辰,她回到白乐桥寓所,无比眷恋地写着:“离开你们是不容易的,带着那无限的依恋和怅惘回到寂寞的家。”寂寞就像白乐桥下的流水一样,悠长、缠绵。   就算告诉朋友她不寂寞了,其实依然满纸的寂寞:“我现在完全习惯这环境了,很喜欢我的家,一天东摸摸西看看,一点也不觉得寂寞。”“我房里有火炉,晚上我总是把它烧得暖暖的,也就像有个伙伴,虽然一个人摸摸索索的,也觉得很温暖不寂寞。”   温暖是因为想到朋友,想到朋友就提起了手中的笔写信:“我在杭州一切都好,就是寂寞一点,所以有时候就拿起笔墨找人谈。”“我这里确实太清静了,我的客人就是信。”   ……   晚年的方令孺,雅趣广泛,弹月琴,画国画,朗诵诗词,唱英文歌,爱看戏剧,又爱听松声,这一切缘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曾经许多次对萧珊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活着而又健康,多么好!”“我一定听你们话把身体养好,一个人活着实在是有味。”因为热爱,才有这么多爱好,才会战胜寂寞心生快乐。       白乐桥27号的院子里,原有一片竹林,竹叶常随轻风飞舞。那一年,那些可爱的充满灵性的竹子全部开花而死,随后,方令孺也离开了这个她热爱着的寂寞世界。   白乐桥,一任寂寞远去。      ——子仪《寂寞白乐桥——方令孺在杭州》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yy/76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