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出关”的第一站,就是阔别多月的老朋友——秀湖。春节的时候听说秀博苑开放了,但不巧遇上疫情,只好暂时放弃了一睹其风采的机会,但心中始终对它念念不忘。▲图片由秀湖管委会提供(一) 走进秀湖,夜晚的微风吹散了白日的热意,流光溢彩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熟悉,却又因为“新成员”的加入多了一份新奇与不同。 秀博苑的位置很好找,在秀湖东区主入口与皇坟山遗址之间,这座以堑道、雕塑、实物和光影的形式呈现,精心打造集秀洲历史文化主线与民俗名人辅线于一体的户外展陈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站在秀博苑门前,仿佛站在了时光隧道的入口,往前一步,我便从21世纪的今天踏进了历史的长河,坐上穿越时光的扁舟,清、明、元、宋、唐……回到百年、千年以前,在那一段段创造无数瑰宝的岁月中徜徉,感受嘉兴的文明起源、地域变迁、文化积淀。 镂空的房梁配以白色灯光,下方中央悬挂着一排红灯笼,交相辉映中别有一番古朴风味。 左边的铜浮雕带我走进了年到年的清代。这幅铜浮雕由嘉兴画家何云泉根据朱彝尊的两首《鸳鸯湖棹歌》创作而成,栩栩如生的画卷旁刻下了两首诗词,吟诗赏画,这一刻,静止的画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右边是古香古色的木制橱窗,王店、洪合、新塍、王江泾、油车港的漆艺彩画铺陈排列,这里诉说着发生在年到年的明代风华。3D打印的王江泾一里街模型、抗倭故事的琉璃彩画,生动刻画了嘉靖三十四年那场轰轰烈烈、大快人心的王江泾大捷。 再往前走,富有层次的灯箱画描绘出了元代陡门集镇上丝绸贸易的繁忙景象,看着画中人、想象画中景,耳边似乎响起了络绎不绝的叫卖声,满满的烟火气令人神往。 走走停停、边走边看,我和许多游客一样,常常沉浸在某个朝代的故事里就忘却了时间。遗憾宋孝宗赵昚(shen)的壮志未酬、赞叹隋唐时期的运河风情、震撼春秋吴越争霸的槜李之战……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一面展现了从西汉到东汉年历程及造纸、冶铁技术的立体雕塑墙。这里不仅有故事,更有东汉墓葬群“皇坟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仿制品,它们静静“躺”在橱窗里供游客观赏,一砖一瓦、一器一皿,旁边的视频讲解将皇坟山遗址发掘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带着我重新回到了千年之前。(二) 走过时光隧道,我来到了秀博苑的第二段主题——秀洲民俗。 浓墨重彩,色彩绚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以有着“东方毕加索”美誉的农民画形式展现的二十四节气。 一笔一画间,不同节气的特点鲜明突出,不同时节的劳作生活形象生动。透过一幅幅画卷,我窥视到了生活在这方水土的先辈们的乐观与欢快,感受到了他们平凡日子的简单与明朗,领悟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与期盼。 “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画得很有感觉!”单阿姨和老伴已经在展陈农民画的橱窗前驻足了许久。听到单阿姨的感慨,我忍不住走上前与她攀谈了起来。 “在家闷久了,想出来透透气,看到秀博苑里这么多人,就跟着大家进来轧闹猛。”可令单阿姨没想到的是,这一趟“时光之旅”却勾起了她记忆最深处、也是最难忘的回忆,“下次要带上孙子一起过来,给他讲讲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故事。” 和单阿姨道了声“再会”,我又继续沿着栈道往前走。模样多变的糕模喜印、各式各样的石头老物件,桑蚕、灶头画等民俗记忆……它们或放在橱窗里、或嵌在墙壁中,就这样“落落大方”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时光与空间阻隔不了我们对于传统民俗的理解,一路走来,我的内心涟漪不止。 每一种民俗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它们在每个人的心中早已烙下了印记。虽源于平凡生活,却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成为点缀这一方水土的艺术瑰宝,滋养着生于斯的子民百姓。 历史变迁是漫长的,时光之旅是短暂的。在走过以灯箱画和铜雕形式展现的21位政治、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古代、近现代秀洲名人栈道后,我结束了这场特别的旅程。 踏出秀博苑的那一刻,我还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久久回味。在我看来,秀博苑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处蕴藏丰富的风水宝地。 在这里,你可以触摸秀湖的文化内涵,可以体味秀洲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感悟嘉兴的文化灵魂。 周末了,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起来秀博苑探寻秀洲的“前世今生”吧! 秀博苑是秀洲区历史文化的户外展陈博物馆,也是秀湖景点之一,展陈线路总长约m,装饰面积约㎡。 秀博苑展陈立足秀洲、兼顾嘉兴,深入挖掘和梳理秀洲多年的历史文化和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料。展陈内容分为“时光隧道”“秀洲民俗”和“名人”三大主题,通过全景式遗址展示、情景复原,再现秀洲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形式上将更多结合现代科技,灯光、音乐、视频故事等叙事手法,使得历史呈现更加生动。 嘉兴市秀洲区秀洲大道一侧,位于秀湖东区入口与皇坟山墓葬群遗址之间。来源:区传媒中心、读嘉新闻 文字:付梦婕 摄影:冯玉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hezx.com/jhxfc/66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