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方 言 方言,在岁月的浸泡下,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总能给这个地方的人一种归属感,犹如那首耳熟能详的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久违的乡音,可以唤醒存封已久的记忆。 这两年,《桐乡方言志》《桐乡方言》《桐乡土话——民间视角与地方记忆》等有关方言的书籍相继出版,让桐乡方言又一次备受 “打架脱衣服——赤膊上阵;四大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阿巧拉姆妈养阿巧——巧里个巧。”每周一下午,振东小学的语文老师张惠萍会给学生们带来两节“桐乡话”课,30名学生或喃喃自语,或有模有样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说桐乡话。 这两节课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是振东小学这个学期拓展课程的其中一课。说起将桐乡话融入拓展课堂,已经有29年教龄的张惠萍坦言,原本开设的配乐朗诵课程无人问津,偶然想起久违而熟悉的桐乡话,又是她这个年龄所特长的。没想到课程一经公布,30个名额就被抢空了。“真没想到学生们对学方言有这么浓郁的兴趣。”张惠萍笑着表示。 班学生方辰洋已经学了5个星期了,方辰洋笑着说,他以前在家不太说桐乡话,父母希望他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过与外公外婆交流普通话有点麻烦,所以方辰洋觉得学好桐乡话也挺重要的。“这样和长辈们交流就无障碍了。” 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简单的桐乡话但说得不是很“溜”。“现在学生们都讲普通话了,特别是高学历父母的家庭,更习惯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张惠萍表示,拓展课程每隔6周作为1个周期,一个周期后学生可以重新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她希望自己开设的桐乡话课程,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能否在全校推广,把这带有情感的乡音传承下去呢?振东小学校长陈汝耐告诉记者,方言作为本土化的教育载体,在拓展课程中推广,可以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怀。“有这样的设想,在全校推广,但在教材体系的开发上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能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守望乡愁传承文化 作为融和教育的一部分 庄菊芬是一名9年级班级的语文老师,上周她给校本课程拓展班的学生上了一堂“方言—普通话”小品课。学生们5个人组成一组,在小品表演中穿插了方言和普通话,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家捧腹大笑。 庄菊芬说,桐乡方言作为传承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孩子们都很乐意去学习。“新居民学生可能学起来有难度,但他们可以通过桐乡方言来了解当地的文化、桐乡的名人名家,也是他们融入第二故乡的一种方式。”庄菊芬说。 这样的方言进课堂形式,在桐乡第三中学早已经不是新鲜的事儿了。作为桐乡市融和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早在6年前就把桐乡方言作为拓展课程融入到教学中。 不仅如此,入学的每个新生都会拿到一本学校自己编制而成的《语言融和读本》。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活动。方言写作、方言辩论赛、方言社团、方言讲座……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言和展示方言的各种机会。 说起这样创新的融和形式,校长姚海清表示,曾以“日出万匹绸”成为“嘉禾一巨镇”的濮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淘金”,也有不少人将家安在了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能让新居民学生和本地学生一起学习桐乡方言,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中。” 如今6年过去了,孩子们一届一届毕业,桐乡第三中学的融和教育也成了他们自己的特色。 觉得有用,猛戳下面大拇指吧! 联系方式: ⑴小编77 ⑵广告投放电话(青少年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